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铆接工艺结构,其结构包括钉盖、左腿部、右腿部、连接块、第一配合块、第二配合块、承受块和凹槽等,通过左腿部和右腿部在使用时,左腿部和右腿部两者接收钉盖的冲击力,并传输给凹槽,左腿部与右腿部下端弯曲,与凹槽发生折叠,提高了装置与凹槽的受力面积,降低了冲击力度,避免了凹槽断裂,解决了传统的铆接中,铆钉在与板料冲铆完成后,铆钉腿部接收的冲击力,传输给凹槽,凹槽难以承受铆钉腿部传输的冲击力,致使凹槽发生断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铆接工艺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铆接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铆接工艺结构。
技术介绍
铆接作为一种较常用的连接方式,其连接质量是非常重要的,铆接即铆钉连接,是一个机械词汇,是利用轴向力将零件铆钉孔内钉杆墩粗并形成钉头,使多个零件相连接的方法,通俗的讲铆接就是指两个厚度不大的板,通过在其部位上打洞,然后将铆钉放进去,用铆钉枪将铆钉铆死,而将两个板或物体连接在一起的方法。传统的铆接中,铆钉在与板料冲铆完成后,铆钉腿部接收的冲击力,传输给凹槽,凹槽难以承受铆钉腿部传输的冲击力,致使凹槽发生断裂。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铆接工艺结构,解决了传统的铆接中,铆钉在与板料冲铆完成后,铆钉腿部接收的冲击力,传输给凹槽,凹槽难以承受铆钉腿部传输的冲击力,致使凹槽发生断裂的问题。(二)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铆接工艺结构,包括钉盖、左腿部、右腿部、连接块、第一配合块、第二配合块、承受块、凹槽和板料,所述钉盖底部左端与左腿部固定连接,所述钉盖底部右端与右腿部构成一体,所述右腿部左侧面与连接块相焊接,所述连接块底部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配合块,所述连接块底部右端与第二配合块构成一体,所述左腿部底部与承受块相互接触,所述承受块顶部左右两端设有凹槽,并且左腿部底部与凹槽紧密相贴,所述右腿部底部与凹槽紧密相贴,所述板料底部与承受块相互接触,并且板料被左腿部上端贯穿,所述右腿部上端贯穿板料。进一步的,所述左腿部和右腿部受到外力压迫后,左腿部与右腿部两者底部与凹槽顶部中端相互平行。进一步的,所述左腿部与右腿部结构相同,且左腿部与右腿部下端皆为弧形结构。进一步的,所述钉盖四周为圆弧形结构,并且呈上窄下宽形态。进一步的,所述左腿部与右腿部呈左右对称安装于钉盖底部左右两端,且左腿部与右腿部两者外侧面下端为弧形结构。进一步的,所述钉盖无外力压迫时,钉盖、左腿部和右腿部构成∏形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配合块和第二配合块与右腿部呈平行关系,且第一配合块和第二配合块设于右腿部内侧面左右两端。(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铆接工艺结构,通过左腿部和右腿部在使用时,左腿部和右腿部两者接收钉盖的冲击力,并传输给凹槽,左腿部与右腿部下端弯曲,与凹槽发生折叠,提高了装置与凹槽的受力面积,降低了冲击力度,避免了凹槽断裂。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正视图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右侧视图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钉盖顶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承受块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结构示意图。图中:钉盖-1、左腿部-2、右腿部-3、连接块-4、第一配合块-5、第二配合块-6、承受块-7、凹槽-8、板料-9。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和图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铆接工艺结构:包括钉盖1、左腿部2、右腿部3、连接块4、第一配合块5、第二配合块6、承受块7、凹槽8和板料9,钉盖1底部左端与左腿部2固定连接,有利于承受钉盖1传输过来的冲击力,钉盖1底部右端与右腿部3构成一体,右腿部3左侧面与连接块4相焊接,提高右腿部3与连接块4连接的稳定性,连接块4底部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配合块5,连接块4底部右端与第二配合块6构成一体,左腿部2底部与承受块7相互接触,承受块7顶部左右两端设有凹槽8,并且左腿部2底部与凹槽8紧密相贴,右腿部3底部与凹槽8紧密相贴,板料9底部与承受块7相互接触,并且板料9被左腿部2上端贯穿,右腿部3上端贯穿板料9。其中,所述左腿部2和右腿部3受到外力压迫后,左腿部2与右腿部3两者底部与凹槽8顶部中端相互平行,避免承受块7承受过大冲击力,而损坏。其中,所述左腿部2与右腿部3结构相同,且左腿部2与右腿部3下端皆为弧形结构,有利于左腿部2与右腿部3在凹槽8弯曲。其中,所述钉盖1四周为圆弧形结构,并且呈上窄下宽形态,便于对钉盖1传输力。其中,所述左腿部2与右腿部3呈左右对称安装于钉盖1底部左右两端,且左腿部2与右腿部3两者外侧面下端为弧形结构,提高装置的稳固性。其中,所述钉盖1无外力压迫时,钉盖1、左腿部2和右腿部3构成∏形结构,便于安装。其中,所述第一配合块5和第二配合块6与右腿部3呈平行关系,且第一配合块5和第二配合块6设于右腿部3内侧面左右两端,可与左腿部2和右腿部3相互配合。本专利技术通过改进提供一种铆接工艺结构,其工作原理如下;第一,使用本设备时,首先将本设备放置在工作区域中;第二,将钉盖1、左腿部2与右腿部3放置在铆接区域中,然后向钉盖1顶部施加冲击力;第三,钉盖1受到的冲击力向左腿部2和右腿部3传输,左腿部2与右腿部3下端通过板料9,随后左腿部2与右腿部3将冲击力传输给承受块7上的凹槽8;第四,左腿部2与右腿部3底部受力后,两者下端弯曲与凹槽8发生折叠,提高了装置与凹槽8的受力面积;第五,同时连接块4上的第一配合块5和第二配合块6,在凹槽8处的另一端发生弯曲与凹槽8折叠。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并且本专利技术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专利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专利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铆接工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钉盖(1)、左腿部(2)、右腿部(3)、连接块(4)、第一配合块(5)、第二配合块(6)、承受块(7)、凹槽(8)和板料(9),所述钉盖(1)底部左端与左腿部(2)固定连接,所述钉盖(1)底部右端与右腿部(3)构成一体,所述右腿部(3)左侧面与连接块(4)相焊接,所述连接块(4)底部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配合块(5),所述连接块(4)底部右端与第二配合块(6)构成一体,所述左腿部(2)底部与承受块(7)相互接触,所述承受块(7)顶部左右两端设有凹槽(8),并且左腿部(2)底部与凹槽(8)紧密相贴,所述右腿部(3)底部与凹槽(8)紧密相贴,所述板料(9)底部与承受块(7)相互接触,并且板料(9)被左腿部(2)上端贯穿,所述右腿部(3)上端贯穿板料(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铆接工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钉盖(1)、左腿部(2)、右腿部(3)、连接块(4)、第一配合块(5)、第二配合块(6)、承受块(7)、凹槽(8)和板料(9),所述钉盖(1)底部左端与左腿部(2)固定连接,所述钉盖(1)底部右端与右腿部(3)构成一体,所述右腿部(3)左侧面与连接块(4)相焊接,所述连接块(4)底部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配合块(5),所述连接块(4)底部右端与第二配合块(6)构成一体,所述左腿部(2)底部与承受块(7)相互接触,所述承受块(7)顶部左右两端设有凹槽(8),并且左腿部(2)底部与凹槽(8)紧密相贴,所述右腿部(3)底部与凹槽(8)紧密相贴,所述板料(9)底部与承受块(7)相互接触,并且板料(9)被左腿部(2)上端贯穿,所述右腿部(3)上端贯穿板料(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铆接工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腿部(2)和右腿部(3)受到外力压迫后,左腿部(2)与右腿部(3)两者底部与凹槽(8)顶部中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小云,赵毅,季卫荣,赵欣,沈金华,朱鉴,高余福,朱琼雁,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均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