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混流风轮、风机组件、动力系统和风扇,一种混流风轮包括轮毂以及若干设置在所述轮毂周向上的叶片,所述叶片具有吸力面和压力面,以及进风切角α,α的数值为[25°,40°];出风切角β,β的数值为[30°,40°]。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混轮风轮在上述进风切角和出风切角的约束下,气流在混流风轮内的转向角度小,转向角度小可减少转向过程中带来的动能损失,从而保证混流风轮的出风风压和出风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流风轮、风机组件、动力系统、风扇
本专利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具体涉及一种混流风轮、风机组件、动力系统、风扇。
技术介绍
传统无叶扇结构,外界的空气在动力装置的驱动下进入到风道系统中,动力装置上安装有风机,风机上安装有风轮,风轮将外界的气体转变成高速高压在导流风道的导向作用下流入到出流风道中,并从出风间隙中排出。但是无叶风扇在进口流量固定的情况下,出风口间隙越小(一般为2-5mm),出风速度越大,射流效果越好,这样可以充分带动周围气体前进,但小的出风间隙会造成无叶风扇出风阻力大,这就需要上述风机提供更高的风压和风量。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旨在进一步提高无叶风扇的出风效果,从而提供一种混流风轮、风机组件、动力系统、风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混流风轮,包括轮毂以及若干设置在所述轮毂周向上的叶片,所述叶片具有吸力面和压力面,定义所述吸力面和所述压力面中间等距处为中面;以所述轮辊的转轴为中心轴形成的圆柱面M与所述中面相交,定义所述圆柱面与所述中面的叶片前缘的端线N的交点为进风交点A,定义所述圆柱面M与所述中面的叶片后缘的端线P交点为出风交点B,过A、B两点做所述叶片的叶型曲线Q;过点A做所述叶型曲线Q的切线为第一切线,过点A做所述圆柱面M的轴向截圆的切线为第二切线,所述第一切线和所述第二切线间的夹角为进风切角α,α的数值为[25°,40°];过点B做所述叶型曲线Q的切线为第三切线,过点B做所述圆柱面M的轴向截圆的切线为第四切线,所述第三切线和所述第四切线间的夹角为出风切角β,β的数值为[30°,40°]。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切角α为32°,所述出风切角β为35°。进一步地,于所述中面上,取其与所述轮辊外表面相交的曲线为下端线,取所述中面远离所述轮毂的最外端曲线为上端线,取所述上端线和所述下端线间的任一曲线为中端线,定义保角变换角度为10°,定义交点在二维投影面上的坐标为X,Y,定义上述坐标值与所述混流风轮的直径的比值分别为x和y,其中,下端线对应的x满足[0.05,0.35],y满足[0.045,0.30];中端线对应的x满足[0.01,0.35],y满足[0.15,0.35];上端线对应的x满足[0.005,0.30],y满足[0.24,0.40]。进一步地,叶片包角σ为[80°,100°]。进一步地,所述叶片包角σ为90°。进一步地,所述叶片前缘的端面包括设置在靠近所述轮毂的一侧的平直面,以及顺接在所述平直面上的弧面。进一步地,所述叶片后缘的端面上设置有若干齿形槽。进一步地,所述叶片包括主叶片以及夹设在两个所述主叶片间的副叶片,所述副叶片的叶片前缘在所述轮毂的轴向高度上低于所述主叶片的叶片前缘设置。进一步地,若干所述叶片在所述轮毂的同一高度的周向上等间隔分布。本专利技术中还提供了一种风机组件包括上述中任一所述的混流风轮;驱动电机,所述混流风轮设置在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上。进一步地,还包括罩设在所述混流风轮上的壳体,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与轮毂的外表面间构建成流体通道,叶片容置在所述流体通道内。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一体成型在所述混轮风轮上。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动力系统包括上述中任一所述的混流风轮;或上述中任一所述的风机组件。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风扇包括上述中所述的动力系统。进一步地,所述风扇为无叶风扇。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中的混流风轮包括轮毂以及若干设置在所述轮毂周向上的叶片,所述叶片具有吸力面和压力面,定义所述吸力面和所述压力面中间等距处为中面;以所述轮辊的转轴为中心轴形成的圆柱面M与所述中面相交,定义所述圆柱面与所述中面的叶片前缘的端线N的交点为进风交点A,定义所述圆柱面M与所述中面的叶片后缘的端线P交点为出风交点B,过A、B两点做所述叶片的叶型曲线Q;过点A做所述叶型曲线Q的切线为第一切线,过点A做所述圆柱面M的轴向截圆的切线为第二切线,所述第一切线和所述第二切线间的夹角为进风切角α,α的数值为[25°,40°];过点B做所述叶型曲线Q的切线为第三切线,过点B做所述圆柱面M的轴向截圆的切线为第四切线,所述第三切线和所述第四切线间的夹角为出风切角β,β的数值为[30°,40°]。本专利技术中的混轮风轮在上述进风切角和出风切角的约束下,气流在混流风轮内的转向角度小,转向角度小可减少转向过程中带来的动能损失,从而保证混流风轮的出风风压和出风量。2.本专利技术中的混流风轮中于所述中面上,取其与所述轮辊外表面相交的曲线为下端线,取所述中面远离所述轮毂的最外端曲线为上端线,取所述上端线和所述下端线间的任一曲线为中端线,定义保角变换角度为10°,定义交点在二维投影面上的坐标为X,Y,定义上述坐标值与所述混流风轮的直径的比值分别为x和y,其中,下端线对应的x满足[0.05,0.35],y满足[0.045,0.30];中端线对应的x满足[0.01,0.35],y满足[0.15,0.35];上端线对应的x满足[0.005,0.30],y满足[0.24,0.40]。进一步约束了叶片的叶型,此种类型的叶型的具有更好的导流能力,可减少气流在旋转过程中的沿程动能损失,从而增大最终的出风量。3.本专利技术中的混流风轮中叶片包角σ为[80°,100°]。上述角度范围内的叶片的做功能力强,可提高出风风压。4.本专利技术中的混流风轮中所述叶片后缘的端面上设置有若干齿形槽。齿形槽之间形成涡流,能有效的减少压力面和吸力面交互的马蹄窝,减少气动涡流噪音。5.本专利技术中的混流风轮中若干所述叶片在所述轮毂的同一高度的周向上等间隔分布。等间隔的设置,保证了每个叶片分流的均匀性,分流的均匀性可保证每个叶片受到流体压力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从而有效保证导流片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实施例1中的混流风轮中叶片的压力面、吸力面和中面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实施例1中的混流风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实施例1中的保角变换中分割角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实施例1中的混流风轮叶片的成型原理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实施例1中的叶片包角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实施例1中的进风切角和出风切角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实施例2中的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实施例3中的动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实施例3中的动力系统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轮毂;2-叶片;21-吸力面;22-压力面;23-中面;24-平直面;25-弧面;26-主叶片;27-副叶片;28-齿形槽;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流风轮,包括轮毂(1)以及若干设置在所述轮毂(1)周向上的叶片(2),所述叶片(2)具有吸力面(21)和压力面(22),其特征在于,/n定义所述吸力面(21)和所述压力面(22)中间等距处为中面(23);/n以所述轮辊(1)的转轴为中心轴形成的圆柱面M与所述中面(23)相交,定义所述圆柱面M与所述中面(23)的叶片前缘的端线N的交点为进风交点A,定义所述圆柱面M与所述中面(23)的叶片后缘的端线P的交点为出风交点B,过A、B两点做所述叶片(2)的叶型曲线Q;/n过点A做所述叶型曲线Q的切线为第一切线,过点A做所述圆柱面M的轴向截圆的切线为第二切线,所述第一切线和所述第二切线间的夹角为进风切角α,α的数值为[25°,40°];/n过点B做所述叶型曲线Q的切线为第三切线,过点B做所述圆柱面M的轴向截圆的切线为第四切线,所述第三切线和所述第四切线间的夹角为出风切角β,β的数值为[30°,4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流风轮,包括轮毂(1)以及若干设置在所述轮毂(1)周向上的叶片(2),所述叶片(2)具有吸力面(21)和压力面(22),其特征在于,
定义所述吸力面(21)和所述压力面(22)中间等距处为中面(23);
以所述轮辊(1)的转轴为中心轴形成的圆柱面M与所述中面(23)相交,定义所述圆柱面M与所述中面(23)的叶片前缘的端线N的交点为进风交点A,定义所述圆柱面M与所述中面(23)的叶片后缘的端线P的交点为出风交点B,过A、B两点做所述叶片(2)的叶型曲线Q;
过点A做所述叶型曲线Q的切线为第一切线,过点A做所述圆柱面M的轴向截圆的切线为第二切线,所述第一切线和所述第二切线间的夹角为进风切角α,α的数值为[25°,40°];
过点B做所述叶型曲线Q的切线为第三切线,过点B做所述圆柱面M的轴向截圆的切线为第四切线,所述第三切线和所述第四切线间的夹角为出风切角β,β的数值为[30°,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流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切角α为32°,所述出风切角β为3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流风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中面(23)上,取其与所述轮辊(1)外表面相交的曲线为下端线,取所述中面(23)远离所述轮毂(1)的最外端曲线为上端线,取所述上端线和所述下端线间的任一曲线为中端线,定义保角变换角度为10°,定义交点在二维投影面上的坐标为(X,Y),定义坐标值与所述混流风轮的直径的比值分别为x和y,其中,
下端线对应的x满足[0.05,0.35],y满足[0.045,0.30];
中端线对应的x满足[0.01,0.35],y满足[0.15,0.35];
上端线对应的x满足[0.005,0.30],y满足[0.24,0.40]。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混流风轮,其特征在于,叶片包角σ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洲,梁文龙,梁浩,饶长健,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