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独立基础及装配方法,其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所述装配式独立基础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内埋设有多个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靠近头部的部分埋设在所述底座内,所述第一螺栓靠近螺杆的部分凸出所述底座的上端面,所述底座的上端开设有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柱体,所述柱体的下端埋设有能嵌入所述第一凹槽的抗剪键,所述柱体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多个贯穿孔,所述第一螺栓的螺杆部分插入所述贯穿孔中并拧入螺母以使所述柱体和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本申请在保证强度、牢固程度满足要求的基础上其能够装配形成带较高柱体的且重量较重的独立基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装配式独立基础及装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独立基础及装配方法。
技术介绍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由预制构件经装配连接而成,预制构件为其中主要的受力构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我国建筑结构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它有利于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发展绿色环保建筑,并且有利于提高和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与现浇施工工法相比,装配式结构有利于绿色施工,因为装配式施工更能符合绿色施工中的节地、节能、节材、节水和环境保护等要求,可以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包括降低噪音、防止扬尘、减少环境污染、清洁运输、减少场地干扰、节约水电材料等资源和能源,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现浇混凝土带柱体的独立基础的施工过程为现场开挖基槽,施工垫层,支模,绑扎钢筋,浇灌混凝土。整个施工过程中具有许多缺点:1、施工周期长,施工过程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不利于绿色环保;2、基础只能使用一次,造成资源浪费;3、基础现场施工,混凝土质量不容易保证。针对上述施工的缺点,有人对台阶式独立基础进行分层预制,再现场拼装,或对体积小、重量轻的基础进行整体工厂预制,再运到工地安装,这两种方法仅解决了某些基础的预制安装的问题。但是,对于带柱体的较高的、重量较重的独立基础目前还没有装配式的解决方案,因此,亟需一种装配式独立基础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装配式独立基础及装配方法,在保证强度、牢固程度满足要求的基础上其能够装配形成带较高柱体的且重量较重的独立基础。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装配式独立基础,所述装配式独立基础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内埋设有多个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靠近头部的部分埋设在所述底座内,所述第一螺栓靠近螺杆的部分凸出所述底座的上端面,所述底座的上端开设有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柱体,所述柱体的下端埋设有能嵌入所述第一凹槽的抗剪键,所述柱体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多个贯穿孔,所述第一螺栓的螺杆部分插入所述贯穿孔中并拧入螺母以使所述柱体和所述底座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柱体的内部设置有填充体,所述填充体由聚氨酯材料制成。优选地,所述抗剪键采用工字钢。优选地,所述贯穿孔中能注入水泥砂浆。优选地,所述第一螺栓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螺栓绕所述第一凹槽分布。优选地,所述底座中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所述第一螺栓的头部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一钢筋和所述第二钢筋之间。优选地,所述底座内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凹槽的通道,所述通道用于向所述抗剪键与所述第一凹槽的间隙注入灌浆料。优选地,所述柱体的下端具有向水平方向凸出的台阶部,所述贯穿孔位于所述台阶部。优选地,所述柱体内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自下向上依次分布的第三钢筋、第四钢筋和第五钢筋,所述柱体内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六钢筋和第七钢筋,所述第五钢筋连接所述第六钢筋和所述第七钢筋,所述第三钢筋和所述第四钢筋的两端分别超过所述贯穿孔处,所述第六钢筋和所述第七钢筋分别位于所述柱体的四周,所述第六钢筋和所述第七钢筋的下端延伸所述第三钢筋处。优选地,所述柱体的上端预埋有第二螺栓或L型钢筋。一种采用如上述任一所述的装配式独立基础的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柱体吊起,使得底座上的所述第一螺栓与所述柱体的贯穿孔相对准;下放所述柱体,以使所述底座上的第一螺栓穿过所述柱体的贯穿孔,所述抗剪键嵌入所述第一凹槽;向所述贯穿孔中注入水泥砂浆以填充所述第一螺栓与所述柱体之间的间隙;将垫圈套入所述第一螺栓,再拧入螺母以使所述底座与所述柱体相固定连接;所述底座内具有连通所述第一凹槽的通道,通过所述通道向所述第一凹槽中注入灌浆料。优选地,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待所述第一螺栓上拧入螺母后,对所述第一螺栓的外漏部分和螺母进行涂抹沥青作业。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显著有益效果:对于传统的独立带柱体整体现浇基础而言,无论是杯口式、锚栓式或直埋钢筋式均需现场支模,绑钢筋,浇灌混凝土,需要对混凝土进行养护,需要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上部结构的施工。而本申请中的装配式独立基础可以节约现场支模、混凝土浇筑以及养护时间,拼装完成后可快速进行后续施工,节约工期,施工过程绿色环保。本专利技术克服了基础现场浇灌混凝土施工的缺点,符合我国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的需要,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专利技术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附图说明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专利技术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专利技术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专利技术。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装配式独立基础的总装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柱体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柱体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柱体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底座的正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底座的俯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螺栓的结构示意图。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1、底座;2、第一螺栓;3、第一凹槽;4、通道;5、吊环;6、垫层;7、柱体;8、抗剪键;9、贯穿孔;10、台阶部;11、填充体;12、第一钢筋;13、第二钢筋;14、第三钢筋;15、第四钢筋;16、第五钢筋;17、第六钢筋;18、第七钢筋;19、第二螺栓;20、L型钢筋;21、螺母;22、垫圈。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和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专利技术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独立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式独立基础包括:/n底座,所述底座内埋设有多个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靠近头部的部分埋设在所述底座内,所述第一螺栓靠近螺杆的部分凸出所述底座的上端面,所述底座的上端开设有第一凹槽;/n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柱体,所述柱体的下端埋设有能嵌入所述第一凹槽的抗剪键,所述柱体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多个贯穿孔,所述第一螺栓的螺杆部分插入所述贯穿孔中并拧入螺母以使所述柱体和所述底座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独立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式独立基础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内埋设有多个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靠近头部的部分埋设在所述底座内,所述第一螺栓靠近螺杆的部分凸出所述底座的上端面,所述底座的上端开设有第一凹槽;
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柱体,所述柱体的下端埋设有能嵌入所述第一凹槽的抗剪键,所述柱体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多个贯穿孔,所述第一螺栓的螺杆部分插入所述贯穿孔中并拧入螺母以使所述柱体和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独立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的内部设置有填充体,所述填充体由聚氨酯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独立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剪键采用工字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独立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孔中能注入水泥砂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独立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栓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螺栓绕所述第一凹槽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独立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中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所述第一螺栓的头部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一钢筋和所述第二钢筋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独立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内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凹槽的通道,所述通道用于向所述抗剪键与所述第一凹槽的间隙注入灌浆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独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尚志海,李家富,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京诚华宇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