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检测压力的踝关节外固定支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9009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19: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检测压力的踝关节外固定支具,涉及医疗康复器械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能检测患者脚部受力情况的技术问题。包括支撑部和脚拖,支撑部和脚拖连接,支撑部包括包裹固定结构和支撑杆,包裹固定结构包括包裹结构和固定带,包裹结构构造为弧形槽状结构,固定带连接到包裹结构上,支撑杆设置有两个,两个支撑杆相互平行地设置在包裹结构的两侧,脚拖包括托板和脚垫,托板与支撑杆连接,脚垫铺设在托板上,脚垫上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多个压力检测装置分部在与脚底多处骨骼对应的位置,还包括与压力检测装置相连的监控装置,监控装置记录并显示检测数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脚伤患者恢复期的保护和辅助治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检测压力的踝关节外固定支具
本技术涉及医疗康复器械
,尤其是涉及一种踝关节外固定支具。
技术介绍
踝关节是人体主要负重关节,站立时踝关节承担了身体全部的重量,步行时的负重可达到体重的5倍。踝关节外固定支具又叫足托,常用于踝关节骨折或者韧带损伤的患者,据有关调查表示,踝关节骨折好发于男性,但一旦年龄超过50岁,往往好发于女性,近年来其发生率有增长的趋势,特别是老年人。近年来,早期康复意识逐渐走进大家的视野,并被人们所接受,认为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即可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训练。目前主要认为,术后第一天即可进行腰部肌肉、股四头肌以及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如果术后24~48h伤口正常,可以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足趾的屈伸活动;术后1~2周可在双拐支撑下进行不负重行走,并可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及趾屈伸静力性收缩练习,但应注意在整个训练过程避免疼痛和肿胀加重;术后6周,通过X线检查,患者可根据医师的指导做进一步主动运动训练,可增加踝背伸、跖屈、内外翻等练习,并可在双拐支撑下进行部分负重(<10kg),逐渐过渡到单拐负重直到完全负重。踝关节骨折术后固定期即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检测压力的踝关节外固定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部和脚拖,所述支撑部和所述脚拖连接,/n所述支撑部包括包裹固定结构和支撑杆,所述包裹固定结构包括包裹结构和固定带,所述包裹结构构造为弧形槽状结构,所述固定带连接到所述包裹结构上,/n所述支撑杆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杆相互平行地设置在所述包裹结构的两侧,并且两个所述支撑杆同时与所述包裹固定结构固定连接,/n所述脚拖包括托板和脚垫,所述托板与所述支撑杆连接,所述脚垫铺设在所述托板上,所述脚垫上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所述压力检测装置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压力检测装置分部在与脚底多处骨骼对应的位置,/n还包括与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相连的监控装置,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检测压力的踝关节外固定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部和脚拖,所述支撑部和所述脚拖连接,
所述支撑部包括包裹固定结构和支撑杆,所述包裹固定结构包括包裹结构和固定带,所述包裹结构构造为弧形槽状结构,所述固定带连接到所述包裹结构上,
所述支撑杆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杆相互平行地设置在所述包裹结构的两侧,并且两个所述支撑杆同时与所述包裹固定结构固定连接,
所述脚拖包括托板和脚垫,所述托板与所述支撑杆连接,所述脚垫铺设在所述托板上,所述脚垫上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所述压力检测装置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压力检测装置分部在与脚底多处骨骼对应的位置,
还包括与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相连的监控装置,所述监控装置接收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的检测数据,记录并显示检测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检测压力的踝关节外固定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检测装置包括压力传感器,多个所述压力检测装置设置在与跖骨、楔骨和/或跟骨对应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检测压力的踝关节外固定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设置有两个或多个,所述固定带上设置有与所述包裹结构连接的卡扣和/或魔术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检测压力的踝关节外固定支具,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佳张喜维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