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及其前保险杠总成的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89019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19: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的前保险杠总成的安装结构,包括以下部件:吸能本体、至少一个上连接件和限位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当车辆处于静止状态下,前保险杠总成受自身重力作用下产生Z向受力,此时前保险杠总成通过前杠蒙皮、上连接件及吸能本体连接于前缓冲梁上形成一个前端自重体,并且上连接件支撑于吸能本体上形成后端自重体,可以有效避免前保险杠总成下沉;当行人下肢与车辆前端产生较高速度的动态碰撞时,此时将产生较大能力,吸能本体产生压缩,从而有效减小了行人下肢在碰撞过程中所受的伤害;并且吸能本体充满前保险杠总成和前缓冲梁之间,有效改善汽车前保险杠总成客户感知偏软的品质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及其前保险杠总成的安装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及其前保险杠总成的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前保险杠系统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前保险杠系统的设计通常需要同时满足行人下肢保护的要求和保险杠自身结构支撑强度的要求。随着国内外相关行人保护规程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车辆-行人碰撞过程中行人下肢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难以满足,而汽车前保险杠系统是汽车行人下肢保护最重要的设计零件之一。汽车前保险杠系统通常由数十个非金属材料零件通过各种方式连接在一起,同时集成有雾灯总成,其总质量较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汽车的运行极易产生自身的下沉,造成前保险杠系统与发动机盖分缝变大,极大地影响了美观程度和NVH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的前保险杠总成的安装结构,包括以下部件:吸能本体,安装时,位于前保险杠总成和汽车的前缓冲梁之间,并且固定安装于所述前缓冲梁;至少一个上连接件,纵向布置,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前保险杠总成,后端至少部分支撑于所述吸能本体;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上连接件的前端相对其与所述前缓冲梁的固定点向下转动。当车辆处于静止状态下,前保险杠总成受自身重力作用下产生Z向受力,此时前保险杠总成通过前杠蒙皮上连接件及吸能本体连接于前缓冲梁上形成一个前端自重体,并且上连接件支撑于吸能本体上形成后端自重体,可以有效避免前保险杠总成下沉。当前保险杠总成沿Z向有轻微下沉时,限位机构可以阻止前保险杠总成下沉变形。当行人下肢与车辆前端产生较高速度的动态碰撞时,此时将产生较大能力,吸能本体产生压缩,进而产生断裂,进而扭结在一起,极大地提升该装置的吸能能力,从而有效减小了行人下肢在碰撞过程中所受的伤害。当对前保险杠总成施加一个由车头向车尾方向的静压时,此时,吸能本体充满前保险杠总成和前缓冲梁之间将产生作用,阻碍前保险杠总成在静压状态下的变形,从而有效改善汽车前保险杠总成客户感知偏软的品质问题。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中安装结构可以在解决前保险杠总成下沉变形问题的基础上,同时提升了前保险杠总成压感知体验感以及碰撞保护行人两方面,进而大大提升了车辆整体综合性能。可选的,各所述上连接件位于所述吸能本体的上方,所述上连接件的前端固定于所述前杠蒙皮的后表面,所述上连接件的底壁完全搭靠并支撑于所述吸能本体。可选的,所述上连接件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上连接件左右对称布置,并且所述上连接件的强度与所述前保险杠总成中格栅强度大致相同。可选的,还包括沿横向均布的安装件,所述安装件的前端面与所述吸能本体的后表面一体式设计,所述安装件的后端部延伸至所述前缓冲梁上方且固定连接于所述前缓冲梁的相应上表面。可选的,所述吸能本体为通过塑料合金注塑加工而成的蜂窝状薄壁结构,所述蜂窝状薄壁结构包括若干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单元孔。可选的,所述吸能本体为左右对称结构,且所述吸能本体的下表面与所述前缓冲梁下表面平齐。可选的,所述吸能本体朝向所述前保险杠总成的前杠蒙皮的一侧还设置有缺口,以便所述前杠蒙皮向后设计凹陷。可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与所述吸能本体一体式设计的限位块,所述上连接件上开设有卡槽,所述限位块部分位于所述卡槽内部,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卡槽配合限制所述上连接件转动。可选的,所述限位块的纵向截面为直角三角形,其前表面自前向后逐渐升高,后表面为竖直面,所述卡槽与所述竖直面卡紧配合以限制所述上连接件转动。此外,一种汽车,包括前保险杠总成和前缓冲梁,所述前保险杠总成和前缓冲梁之间布置有至少一个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前保险杠总成的安装结构,各所述安装结构沿横向布置且位于横向中部区域。因汽车具有上述实施例中的安装结构,故也具有安装结构的上述技术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中汽车的前保险杠总成的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图2为中A-A剖视示意图;图4为图3中I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中前保险杠总成、安装结构与前缓冲梁组件的局部示意图。其中,图1至图5中:吸能本体1、缺口1a、第一上连接件2、第二上连接件3、第一限位块4、第二限位块5、斜面41、竖直面42、第一安装件6、第二安装件7、前端安装面8、前端安装面9;前杠蒙皮10、前缓冲梁11。具体实施方式针对
技术介绍
中前保险杠总成下沉的技术问题,本文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现有前保险杠总成通常在零件系统四周同车身其他零件连接在一起。其中,在两侧通过卡扣的形式分别与左右两侧翼子板、左右轮罩连接,下端与底部护板及前端模块下端连接,上部与前端模块上端面连接。现有技术中的前保险杠安装结构仅针对前保险杠总成四周一圈进行安装加强,而前保险杠总成中部含有大量的中网格栅、镀铬饰条等结构,还是存在变形及下沉现象。车前保险杠总成通常在牌照板位置后端布置有前缓冲梁系统,该系统中前缓冲梁为金属件,具有较高的强度,是汽车车身支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如果通过一些结构使前保险杠总成搭接至强度较高的前缓冲梁上可极大地提升前保险杠总成中部的结构强度。然而,行人下肢保护要求在前缓冲梁前端拥有足够的吸能空间,以使行人下肢冲击到前保险杠总成后可以向后变形,变形过程中吸收能量,避免其撞击到强度更高的前缓冲梁上,以此来达到满足行人下肢保护相关碰撞规程的要求。因此,如何兼顾防止车前保险杠总成下沉和行人下肢保护是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另外,由于前保系统的塑料材质特性,前保系统按压感知偏软的问题也难以解决,极大地影响了车辆品质及可靠性。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至图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前保险杠总成的安装结构,用于将前保险杠总成固定于前缓冲梁。前保险杠总成通常包括前杠蒙皮、中网格栅、镀铬饰条、集成有雾灯总成等部件,其中前杠蒙皮为与后端连接的重要部件。本专利技术的安装结构包括吸能本体1、至少一个上连接件和限位机构。吸能本体1用于碰撞变形缓冲吸收碰撞能量,其通常为蜂窝状薄壁结构。安装时,吸能本体1位于前保险杠总成和汽车的前缓冲梁之间,并且固定安装于前缓冲梁,吸能本体1可以通过螺栓或者螺钉通过第一安装件6、第二安装件7固定连接前缓冲梁。上连接件的数量至少为一个,本文优选上连接件的数量为两个,左右对称布置且各上连接件纵向布置,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的纵向是指沿汽车长度方向。上连接件的前端固定连接前保险杠总成的前杠蒙皮10上,上连接件至少部分搭靠并支撑于吸能本体1。也就是说,上连接件可以全部或者部分支撑于吸能本体1。本文将两个上连接件定义为: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通过前端安装面8连接前杠蒙皮10,第二连接件3通过前端安装面9连接前杠蒙皮10。这样,前保险杠总成与上连接件前端形成前端支撑结构,上连接件的后端支撑于吸能本体1上可以形成后端支撑结构,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的前保险杠总成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部件:/n吸能本体,安装时,位于前保险杠总成和汽车的前缓冲梁之间,并且固定安装于所述前缓冲梁;/n至少一个上连接件,纵向布置,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前保险杠总成,后端至少部分支撑于所述吸能本体;/n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上连接件的前端相对其与所述前缓冲梁的固定点向下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的前保险杠总成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部件:
吸能本体,安装时,位于前保险杠总成和汽车的前缓冲梁之间,并且固定安装于所述前缓冲梁;
至少一个上连接件,纵向布置,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前保险杠总成,后端至少部分支撑于所述吸能本体;
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上连接件的前端相对其与所述前缓冲梁的固定点向下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上连接件位于所述吸能本体的上方,所述上连接件的前端固定于所述前保险杠总成的前杠蒙皮的后表面,所述上连接件的底壁完全搭靠并支撑于所述吸能本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件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上连接件左右对称布置,并且所述上连接件的强度与所述前保险杠总成中格栅强度大致相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横向均布的安装件,所述安装件的前端面与所述吸能本体的后表面为一体式设计,所述安装件的后端部延伸至所述前缓冲梁上方且固定连接于所述前缓冲梁的相应上表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本体为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传辉陈杰陆娟李政娄臻亮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