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扭力夹具,属于手动夹具,现有手动夹具在使用时难以确定夹紧力大小,造成夹紧的盲目性,难以准确实现夹紧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由螺杆带着用于夹紧物体的第一夹持体移动,螺杆通过螺纹传动实现其轴向移动,螺杆的后端装配一可调扭力手柄,通过可调扭力手柄调节最大夹紧力,达到最大夹紧力后若通过手柄继续对螺杆施加扭力则会打滑,不能再施加更大的夹紧力,实现精准夹紧,避免扭力过大损伤被夹持物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调扭力夹具
本专利技术属于手动夹具,具体涉及一种手动操作的可调扭力夹具。
技术介绍
现有的手动夹具,除了夹紧的基本功能外,使用时往往难以确定夹紧力的大小,较小的夹紧力不能可靠夹持,较大的夹紧力会损坏被夹持物,这造成夹紧的盲目性,难以准确实现夹紧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克服现有手动夹具在使用时难以确定夹紧力大小的缺陷,提供一种可调扭力夹具,以设定最大夹紧力,达到最大夹紧力后不能再施加更大的夹紧力,实现精准夹紧。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可调扭力夹具,包括由螺杆带着移动用于夹紧物体的第一夹持体,所述的螺杆通过螺纹传动实现其轴向移动,其特征是:所述螺杆的后端装配一可调扭力手柄,所述可调扭力手柄包括带有内腔的握柄、第一端面齿、第二端面齿、轴向支撑弹簧,调节机构,所述的第一端面齿位于所述的内腔、转动地套在所述的螺杆上并与所述的握柄固定装配以传递扭力,所述的第二端面齿啮合位于所述的内腔并与所述的第一端面齿啮合,所述第二端面齿轴向移动并传递扭力地套在所述的螺杆上,所述的轴向支撑弹簧置于所述第二端面齿与调节机构之间用于对所述第二端面齿施加弹力,所述的弹力促使所述的第二端面齿接触所述第一端面齿,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旋钮,所述的调节旋钮与所述的握柄转动装配且所述调节旋钮的转动用于调节所述轴向支撑弹簧的弹力。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调节机构包括螺套、螺母,所述的螺套转动地套在所述螺杆的后端并由所述的调节旋钮带着转动,所述的螺母通过螺纹传动套在所述的螺套上并与所述的握柄轴向移动配合,所述的轴向支撑弹簧为套在所述的螺杆上的螺旋状压缩弹簧且其两端分别支撑在所述的第二端面齿与螺母上。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螺杆的后端连接有垫片,所述的垫片将所述的螺套限制在所述螺杆的后端。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握柄上设有对应所述螺母的窗口,所述的握柄与所述的螺母上分开设有读数指标、夹紧力刻度。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调节旋钮与握柄上分开设有读数指标、夹紧力刻度。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螺杆上套有限制所述螺杆相对于所述握柄轴向移动的轴用挡圈。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螺杆上套有限制所述第一端面齿相对于所述握柄轴向移动的轴用挡圈。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第一端面齿通过圆柱面转动地套在所述的螺杆上,所述的第一端面齿通过平面与所述的握柄配合实现其与所述握柄的固定装配。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第二端面齿套在所述的螺杆上并通过平面配合实现与所述螺杆的轴向移动并传递扭力。作为优选技术手段:该夹具为F夹、G形夹、角夹、平口夹、布带夹、管道夹、木夹中的一种。本专利技术由螺杆带着用于夹紧物体的第一夹持体移动,螺杆通过螺纹传动实现其轴向移动,螺杆的后端装配一可调扭力手柄,通过可调扭力手柄调节最大夹紧力,达到最大夹紧力后若通过手柄继续对螺杆施加扭力则会打滑,不能再施加更大的夹紧力,实现精准夹紧,避免扭力过大损伤被夹持物体。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种可调扭力夹具的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结构装配状态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俯视图;图4为图3的A-A向剖视图;图5为图4中可调扭力手柄的结构放大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二种可调扭力夹具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三种可调扭力夹具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四种可调扭力夹具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五种可调扭力夹具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六种可调扭力夹具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七种可调扭力夹具的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01-螺杆,11-圆柱面,12-平面;02-第一夹持体;03-可调扭力手柄;31-内腔;32-握柄;33-第一端面齿,331-平面;34-第二端面齿;35-轴向支撑弹簧;36-调节机构:361-调节旋钮,362-螺套,363-螺母,364-垫片,365-读数指标,366-螺钉,367-平面;37-窗口;38-轴用挡圈;39-轴用挡圈;41-导杆,42-第一臂,43-第二臂,44-第二夹持体,45-定位锁止结构;51-第一臂,52-第二臂,53-第二夹持体;61-座,62-第二夹持体;71-导杆,72-第一臂,73-第二臂,74-第二夹持体,75-定位锁止结构;81-支架,82-第二夹持体,83-槽;91-支架,92-导杆,93-第一臂,94-第二臂,95-第二夹持体,96-第一辅助夹持体,97-第二辅助夹持体;10-第二夹持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所示的夹具,均包括由螺杆01带着移动用于夹紧物体的第一夹持体02,螺杆01通过螺纹传动实现其轴向移动,如图所示,不同结构形式的夹具,与螺杆实现螺纹传动的位置不同。螺杆01的后端装配一可调扭力手柄03,通过可调扭力手柄调节最大夹紧力,可调扭力手柄03包括带有内腔31的握柄32、第一端面齿33、第二端面齿34、轴向支撑弹簧35,调节机构06。第一端面齿33位于内腔31、转动地套在螺杆01上并与握柄32固定装配以传递扭力,具体的,第一端面齿33通过圆柱面11转动地套在螺杆01上并通过平面331(图示为六角面)与握柄32配合实现其与握柄的固定装配。第二端面齿34位于内腔31并与第一端面齿33可打滑地啮合,第二端面齿34轴向移动并传递扭力地套在螺杆01上,具体的,第二端面齿34套在螺杆01上并通过平面12配合实现与螺杆的轴向移动并传递扭力。所述可打滑地啮合是指第二端面齿与第一端面齿啮合时传递扭力,当扭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二者打滑,避免对被夹持物施加更大的夹紧力,为此,如图1所示,第一端面齿33、第二端面齿34相对的端面上设有斜面状齿,据此,第一端面齿相对于第二端面齿向一个方向转动时,可以实现打滑,这种情形适用于夹紧物体时,反之第一端面齿相对于第二端面齿向另一个方向转动时,不会打滑,这种情形适用于释放夹紧的物体。轴向支撑弹簧5置于第二端面齿34与调节机构36之间用于对第二端面齿施加弹力,该弹力促使第二端面齿接触第一端面齿,该弹力的大小决定了通过握柄施加给螺杆的最大扭力。调节机构36包括调节旋钮361,调节旋钮361与握柄32转动装配且调节旋钮的转动用于调节轴向支撑弹簧的弹力,因此通过转动调节旋钮即可实现调节握柄施加给螺杆的最大扭力。调节旋钮361与握柄32转动装配可在二者上分开设置环形筋、环形槽,令环形筋卡在环形槽内即可。上述结构的夹具,手握握柄32转动,则握柄32带着第一端面齿33转动,第一端面齿33将扭力传递给第二端面齿34,第二端面齿34将扭力传递给螺杆01,促使螺杆01通过螺纹传动实现螺杆的轴向移动,带着第一夹持体02夹持物体。当扭力足够大时,该扭力促使第一端面齿33的斜面状齿将第二端面齿34的斜面状齿轴向推开,迫使第二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可调扭力夹具,包括由螺杆(01)带着移动用于夹紧物体的第一夹持体(02),所述的螺杆通过螺纹传动实现其轴向移动,其特征是:所述螺杆的后端装配一可调扭力手柄(03),所述可调扭力手柄(03)包括带有内腔(31)的握柄(32)、第一端面齿(33)、第二端面齿(34)、轴向支撑弹簧(35),调节机构(36),所述的第一端面齿(33)位于所述的内腔(31)、转动地套在所述的螺杆(01)上并与所述的握柄(32)固定装配以传递扭力,所述的第二端面齿(34)位于所述的内腔(31)并与所述的第一端面齿(33)可打滑地啮合,所述第二端面齿(34)轴向移动并传递扭力地套在所述的螺杆(01)上,所述的轴向支撑弹簧(35)置于所述第二端面齿(34)与调节机构(36)之间用于对所述第二端面齿施加弹力,所述的弹力促使所述的第二端面齿接触所述第一端面齿,所述调节机构(36)包括调节旋钮(361),所述的调节旋钮(361)与所述的握柄(32)转动装配且所述调节旋钮的转动用于调节所述轴向支撑弹簧的弹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可调扭力夹具,包括由螺杆(01)带着移动用于夹紧物体的第一夹持体(02),所述的螺杆通过螺纹传动实现其轴向移动,其特征是:所述螺杆的后端装配一可调扭力手柄(03),所述可调扭力手柄(03)包括带有内腔(31)的握柄(32)、第一端面齿(33)、第二端面齿(34)、轴向支撑弹簧(35),调节机构(36),所述的第一端面齿(33)位于所述的内腔(31)、转动地套在所述的螺杆(01)上并与所述的握柄(32)固定装配以传递扭力,所述的第二端面齿(34)位于所述的内腔(31)并与所述的第一端面齿(33)可打滑地啮合,所述第二端面齿(34)轴向移动并传递扭力地套在所述的螺杆(01)上,所述的轴向支撑弹簧(35)置于所述第二端面齿(34)与调节机构(36)之间用于对所述第二端面齿施加弹力,所述的弹力促使所述的第二端面齿接触所述第一端面齿,所述调节机构(36)包括调节旋钮(361),所述的调节旋钮(361)与所述的握柄(32)转动装配且所述调节旋钮的转动用于调节所述轴向支撑弹簧的弹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扭力夹具,其特征是:所述的调节机构(36)包括螺套(362)、螺母(363),所述的螺套(362)转动地套在所述螺杆(01)的后端并由所述的调节旋钮(361)带着转动,所述的螺母(363)通过螺纹传动套在所述的螺套(362)上并与所述的握柄(32)轴向移动配合,所述的轴向支撑弹簧(35)为套在所述的螺杆(01)上的螺旋状压缩弹簧且其两端分别支撑在所述的第二端面齿(34)与螺母(363)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跃明,岑烨,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巨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联和电气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