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83844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19: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食用菌培养装置,涉及食用菌培养领域,该食用菌培养装置包括塑料管柱和塑料端盖,塑料管柱的至少一端具有开口,塑料管柱的侧壁上具有用于出菇的多个通孔;塑料端盖与开口一一对应设置,塑料端盖可拆卸连接于开口处。通过设置塑料管柱和塑料端盖,塑料管柱的至少一端具有开口,塑料端盖可拆卸连接于开口处,可以在拆卸塑料端盖后通过开口向塑料管柱内装填食用菌培养基,在培养过程中,通孔可以利于通风散热和供氧,食用菌可以从通孔中生长出来,收获食用菌之后,可以拆卸塑料端盖,倒出用过的食用菌培养基,并重新装填新的食用菌培养基再次进行食用菌的培养。塑料管柱和塑料端盖可以重复使用,从而减小了对环境的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食用菌培养装置
本技术涉及食用菌培养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食用菌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食用菌是指可供食用的菌类。例如平菇、香菇等,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物。人工培养的食用菌一般生长于食用菌培养基。常用的食用菌培养装置是培养袋,在培养食用菌时,将食用菌培养基填充在培养袋中,然后将培养袋的袋口扎紧,再在培养袋上扎出一些孔洞,这样就会在孔洞处生长出食用菌。在收获食用菌后,通常需要更换新的食用菌培养基,而培养袋通常都已经破损,袋口也不方便解开,因此目前通常都是直接撕开培养袋,倒出用过的食用菌培养基集中处理,而培养袋则直接丢弃。丢弃的培养袋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食用菌培养装置,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所述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食用菌培养装置,包括:用于容纳食用菌培养基的塑料管柱,所述塑料管柱的至少一端具有开口,所述塑料管柱的侧壁上具有用于出菇的多个通孔;塑料端盖,所述塑料端盖与所述开口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塑料端盖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开口处。可选地,所述塑料管柱的两端均具有所述开口。可选地,所述塑料端盖与所述塑料管柱螺纹连接。可选地,所述塑料管柱的外侧壁具有环状凹槽,所述塑料端盖的内侧壁具有用于卡入所述环状凹槽的环状凸起。可选地,所述塑料管柱的侧壁上具有多列所述通孔,多列所述通孔沿所述塑料管柱的周向分布,每列所述通孔包括沿所述塑料管柱的轴向分布的多个所述通孔。可选地,相邻两列所述通孔在所述塑料管柱的轴向上错位分布。可选地,所述通孔之间的最小间距为120mm~150mm。可选地,所述塑料管柱的内径为100mm~120mm,所述塑料管柱的长度为600mm~1000mm。可选地,所述通孔的孔径为6mm~7mm。可选地,所述塑料端盖上具有多个所述通孔,所述塑料端盖上的多个所述通孔中的一个位于所述塑料端盖的中心,除位于所述塑料端盖的中心处的所述通孔外,所述塑料端盖上的其他所述通孔沿所述塑料端盖的周向间隔分布。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通过设置塑料管柱和塑料端盖,塑料管柱的至少一端具有开口,塑料端盖可拆卸连接于开口处,可以在拆卸塑料端盖后通过开口向塑料管柱内装填食用菌培养基,在培养过程中,通孔可以利于通风散热和供氧,食用菌可以从通孔中生长出来,收获食用菌之后,可以拆卸塑料端盖,倒出用过的食用菌培养基,并重新装填新的食用菌培养基再次进行食用菌的培养。塑料管柱和塑料端盖可以重复使用,从而减小了对环境的污染。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食用菌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食用菌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食用菌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食用菌培养装置包括塑料管柱10和塑料端盖20。塑料管柱10用于容纳食用菌培养基,塑料管柱10的至少一端具有开口10a,塑料管柱10的侧壁上具有用于出菇的多个通孔10b。塑料端盖20与开口10a一一对应设置,塑料端盖20可拆卸连接于开口10a处。通过设置塑料管柱和塑料端盖,塑料管柱的至少一端具有开口,塑料端盖可拆卸连接于开口处,可以在拆卸塑料端盖后通过开口向塑料管柱内装填食用菌培养基,在培养过程中,通孔可以利于通风散热和供氧,食用菌可以从通孔中生长出来,收获食用菌之后,可以拆卸塑料端盖,倒出用过的食用菌培养基,并重新装填新的食用菌培养基再次进行食用菌的培养。塑料管柱和塑料端盖可以重复使用,从而减小了对环境的污染。如图1所示,该塑料管柱10的两端均可以具有开口10a。在两端都设置开口10a,这样塑料管柱10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塑料端盖20,可以更加方便装填和清理食用菌培养基。可选地,塑料端盖20与塑料管柱10可以螺纹连接。在拆装塑料端盖20时,只需要旋动塑料端盖20即可,使用方便,而且制作也简单。塑料端盖20上可以设置内螺纹,塑料管柱10上可以设置外螺纹,由于需要在塑料管柱10中装填食用菌培养基,在塑料管柱10上设置外螺纹可以避免食用菌培养基卡到塑料管柱10的螺纹中,方便塑料端盖20的拆装。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食用菌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塑料管柱10的外侧壁可以具有环状凹槽11。塑料端盖20的内侧壁可以具有用于卡入环状凹槽11的环状凸起21。这样可以将塑料管柱10的一端插入塑料端盖20,使环状凸起21卡入到环状凹槽11中,实现塑料端盖20与塑料管柱10的连接。在拆卸塑料端盖20时,只需要拔动塑料端盖20,使环状凸起21从环状凹槽11中脱出即可,使用方便。如图1所示,塑料管柱10的侧壁上可以具有多列通孔10b,多列通孔10b沿塑料管柱10的周向分布,每列通孔10b包括沿塑料管柱10的轴向分布的多个通孔10b。在塑料管柱10的侧壁上分布多列通孔10b,便于生长更多的食用菌。如图1所示,相邻两列通孔10b在塑料管柱10的轴向上可以错位分布。这样对于任意相邻的两列通孔10b,都不存在共圆周分布的通孔,这里的圆周是与塑料管柱10同轴的圆周,使得位于不同列的通孔10b之间的间距较大,便于食用菌的生长,避免不同通孔10b中生长出的食用菌相互拥挤。可选地,通孔10b之间的最小间距可以为120mm~150mm。例如最小间距可以为130mm,即所有通孔10b中,间距最小的两个通孔10b之间的距离为130mm,可以便于食用菌的生长,避免不同通孔10b中生长出的食用菌相互拥挤。可选地,塑料管柱10的内径可以为100mm~120mm,塑料管柱10的长度可以为600mm~1000mm。塑料管柱10的内径过小则容纳的食用菌培养基少,不利于食用菌的培养,塑料管柱10的内径过大会影响塑料管柱10内部的通风、散热和供氧。食用菌培养装置可以直立放置也可以水平放置,塑料管柱10的长度可以根据放置食用菌培养装置的货架的空间进行设置,以方便食用菌培养装置的放置。塑料管柱10的长度可以不小于600mm,每个食用菌培养装置的食用菌产量与塑料管柱10的长度近似成正比,而每个塑料管柱10都需要设置塑料端盖20,塑料管柱10越短,食用菌的产量与食用菌培养装置的制作成本的比值就越小,性价比越低。为了确保有较高的性价比,塑料管柱10的长度不宜过短。通常可以将塑料管柱10的长度设置为800mm。塑料管柱10的外壁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多边形,例如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如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食用菌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用于容纳食用菌培养基的塑料管柱(10),所述塑料管柱(10)的至少一端具有开口(10a),所述塑料管柱(10)的侧壁上具有用于出菇的多个通孔(10b);/n塑料端盖(20),所述塑料端盖(20)与所述开口(10a)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塑料端盖(20)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开口(10a)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食用菌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容纳食用菌培养基的塑料管柱(10),所述塑料管柱(10)的至少一端具有开口(10a),所述塑料管柱(10)的侧壁上具有用于出菇的多个通孔(10b);
塑料端盖(20),所述塑料端盖(20)与所述开口(10a)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塑料端盖(20)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开口(10a)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管柱(10)的两端均具有所述开口(10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端盖(20)与所述塑料管柱(10)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管柱(10)的外侧壁具有环状凹槽(11),所述塑料端盖(20)的内侧壁具有用于卡入所述环状凹槽(11)的环状凸起(21)。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食用菌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管柱(10)的侧壁上具有多列所述通孔(10b),多列所述通孔(10b)沿所述塑料管柱(10)的周向分布,每列所述通孔(10b)包括沿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光正
申请(专利权)人:淅川县物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