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布式储能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78160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21:04
一种分布式储能控制系统,包括矩形箱体,所述矩形箱体内靠近一端的位置设有能源管理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和储能变流器,所述矩形箱体内靠近另一端的位置设有多个储能电池,所述电池管理系统与各个储能电池连接;所述能源管理系统分别与电池管理系统、储能变流器连接、外置光伏发电系统和外置负载连接,所述储能变流器通过第一开关与并网柜连接,且所述储能变流器和外置光伏发电系统均与负载连接,并网柜外接市电电网,且并网柜通过第一开关后接入负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各个控制系统都集中到了一个矩形箱体内,占地面积较小,通过对箱体的结构优化设计,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实现了集成化的设计和管理,极大的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布式储能控制系统
本技术涉及分布式储能
,特别涉及一种分布式储能控制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技术相关的
技术介绍
,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针对国内分布式新能源电站运行情况,本技术专利技术人发现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能源利用率不高,存在弃风弃光现象:“弃风弃光”是指光伏、风电企业装机容量不断增加,但无法消纳导致的停机;电能质量偏低、功率因数调节投入较多:多逆变器构成的分布式电站,在电能交直流转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谐波。(2)分布式储能控制系统的设计较为分散,缺乏统一的集成化设计,各个模块独立工作,占地面积较大且较分散,不利于统一管理。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分布式储能控制系统,将各个控制系统和储能系统都集中到了一个矩形箱体内,占地面积较小,通过对箱体的结构优化设计,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实现了集成化的设计和管理,极大的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分布式储能控制系统。一种分布式储能控制系统,包括矩形箱体,所述矩形箱体内靠近一端的位置设有能源管理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和储能变流器,所述矩形箱体内靠近另一端的位置设有多个储能电池,所述电池管理系统与各个储能电池连接;所述能源管理系统分别与电池管理系统、储能变流器连接、外置光伏发电系统和外置负载连接,所述储能变流器通过第一开关与并网柜连接,且所述储能变流器和外置光伏发电系统均与负载连接,并网柜外接市电电网,且并网柜通过第一开关后接入负载。作为可能的一些实现方式,所述矩形箱体的侧面靠近能源管理系统的位置开有防火门。作为可能的一些实现方式,所述矩形箱体远离能源管理系统的一端设有逃生门。作为可能的一些实现方式,所述矩形箱体的顶部设有卫星同步时钟信号接收器,分别与能源管理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和储能变流器连接。作为可能的一些实现方式,所述矩形箱体的顶部设有消防管道、电力管道和控制系统线路。作为可能的一些实现方式,所述矩形箱体内顶部设有多个烟雾传感器和多个温湿度传感器,所述烟雾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分别与能量管理系统连接。作为可能的一些实现方式,所述矩形箱体外壁上还设有蜂鸣器,所述蜂鸣器与能量管理系统连接。作为可能的一些实现方式,所述矩形箱体内壁上还设有紧急报警按钮,所述紧急报警按钮与能量管理系统连接。作为可能的一些实现方式,所述矩形箱体内顶部或者靠近顶部的位置还设有多个应急照明灯。作为可能的一些实现方式,所述矩形箱体内设有站用电配电箱和多个电源插头,用于给各个用电单元供电。作为可能的一些实现方式,所述矩形箱体内设有多个七氟丙烷灭火装置。作为可能的一些实现方式,所述矩形箱体内设有多个与外置监控主机连接的监控摄像头。作为可能的一些实现方式,还包括温湿度控制系统,所述温湿度系统与能量管理系统连接,用于当温湿度超过阈值时,通过风机和空调的配合实现温湿度调节;作为可能的一些实现方式,还包括消防控制系统,所述消防控制系统与能量管理系,用于当出现明火是通过多个设置在矩形箱体内顶部的喷淋头进行紧急灭火。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所述的系统将各个控制系统都集中到了一个矩形箱体内,占地面积较小,通过对箱体的结构优化设计,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实现了集成化的设计和管理,极大的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分布式储能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分布式储能控制系统的箱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分布式储能控制系统的箱体的正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分布式储能控制系统的箱体的后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分布式储能控制系统的箱体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分布式储能控制系统的箱体的左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分布式储能控制系统的箱体的右视图。1-矩形箱体;2-卫星同步时钟信号接收器;3-温湿度控制系统;4、蜂鸣器;5-声光报警装置;6-防火门;7-逃生门;8-并网柜;9-PCS;10-BMS;11-EMS;12-储能电池;13-消防管道;14-电力管道;15-烟雾传感器;16-温湿度传感器;17-控制系统线路;18-紧急报警按钮;19-应急照明灯;20-电源插头;21-七氟丙烷灭火装置;22-监控摄像头;23-消防控制系统;24-站用电配电箱。具体实施方式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实施例1:如图1-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分布式储能控制系统,包括矩形箱体1,所述矩形箱体内靠近一端的位置设有能源管理系统(EMS)11、电池管理系统(BMS)10和储能变流器(PCS)9,所述矩形箱体1内靠近另一端的位置设有多个储能电池12,所述电池管理系统10与各个储能电池12连接;所述能源管理系统11分别与电池管理系统10、储能变流器连接9、外置光伏发电系统和外置负载连接,所述储能变流器9通过第一开关(PCC开关)与并网柜连接,且所述储能变流器和外置光伏发电系统均与负载连接,并网柜外接市电电网,且并网柜通过第一开关后接入负载。实施例2:如图1-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分布式储能控制系统,包括矩形箱体1,所述矩形箱体内靠近一端的位置设有能源管理系统(EMS)11、电池管理系统(BMS)10和储能变流器(PCS)9,所述矩形箱体1内靠近另一端的位置设有多个储能电池12,所述电池管理系统10与各个储能电池12连接;所述能源管理系统11分别与电池管理系统10、储能变流器连接9、外置光伏发电系统和外置负载连接,所述储能变流器9通过第一开关(PCC开关)与并网柜连接,且所述储能变流器和外置光伏发电系统均与负载连接,并网柜外接市电电网,且并网柜通过第一开关后接入负载。所述矩形箱体1的侧面靠近能源管理系统的位置开有防火门6。所述矩形箱体1远离能源管理系统的一端设有逃生门7。所述矩形箱体1的顶部设有卫星同步时钟信号接收器2,分别与能源管理系统11、电池管理系统10和储能变流器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布式储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箱体,所述矩形箱体内靠近一端的位置设有能源管理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和储能变流器,所述矩形箱体内靠近另一端的位置设有多个储能电池,所述电池管理系统与各个储能电池连接;/n所述能源管理系统分别与电池管理系统、储能变流器连接、外置光伏发电系统和外置负载连接,所述储能变流器通过第一开关与并网柜连接,且所述储能变流器和外置光伏发电系统均与负载连接,并网柜外接市电电网,且并网柜通过第一开关后接入负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布式储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箱体,所述矩形箱体内靠近一端的位置设有能源管理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和储能变流器,所述矩形箱体内靠近另一端的位置设有多个储能电池,所述电池管理系统与各个储能电池连接;
所述能源管理系统分别与电池管理系统、储能变流器连接、外置光伏发电系统和外置负载连接,所述储能变流器通过第一开关与并网柜连接,且所述储能变流器和外置光伏发电系统均与负载连接,并网柜外接市电电网,且并网柜通过第一开关后接入负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储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箱体的侧面靠近能源管理系统的位置开有防火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储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箱体远离能源管理系统的一端设有逃生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储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箱体的顶部设有卫星同步时钟信号接收器,分别与能源管理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和储能变流器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储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箱体的顶部设有消防管道、电力管道和控制系统线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储能控制系统,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辛志岸孔祥冲罗飞王玉龙杨坤张黄功彭凤娟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益和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