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范占超专利>正文

地铁隧道沉降加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7356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16: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地铁隧道沉降加固装置,包括沿隧道长度方向间隔排列的加固单元,加固单元嵌入软土地基内,加固单元包括分别位于隧道两侧的竖直设置的立柱,两个立柱底部之间连接有向下凸的弧形支撑部,弧形支撑部的上部固定支撑在隧道弧形底部,弧形支撑部的底部下方连接有至少两个支撑柱,支撑柱所在轴线均沿弧形支撑部的直径方向延伸。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加固单元,且加固单元的上部分为倒立的拱门状,能够对隧道进行吊装固定,加固单元的下部分为发散状的支撑柱,能够对软土地基的沉降偏移进行有效的自适应支撑或自适应抵消软土地基的沉降力,从而保证了隧道的正常工作,进而保证了地铁的顺利运行。

Subway tunnel settlement reinforcement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铁隧道沉降加固装置
本技术属于地铁隧道
,具体涉及一种地铁隧道沉降加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地铁已经成为各大城市交通方式的主流,地铁穿越的地下空间延伸到各种软弱地层,且可能遇到溶洞等不良地质条件。由于地铁列车反复载荷作用,不同路段地质情况的变化,不同结构物之间的过渡连接,不同路段地基处理方式的差异,软弱地层的固结沉降时间特性及其结构性,以及地下水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地铁隧道运营期容易逐步产生差异沉降等病害,地铁衬砌极可能由此发生弯曲破坏、弯曲张拉、挤压剪切、纵向断裂等灾害问题,对地铁的运营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提高地铁衬砌的强度,同时控制地铁隧道穿越软弱地层的沉降,避免运营期地铁隧道发生差异沉降,是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软土地基的差异沉降容易对地铁隧道产生影响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铁隧道沉降加固装置,具体方案如下:地铁隧道沉降加固装置,包括沿隧道长度方向间隔排列的加固单元,加固单元嵌入软土地基内加固单元包括分别位于隧道两侧的竖直设置的立柱,两个立柱底部之间连接有向下凸的弧形支撑部,弧形支撑部的上部固定支撑在隧道弧形底部,弧形支撑部的底部下方连接有至少两个支撑柱,支撑柱所在轴线均沿弧形支撑部的直径方向延伸。所述支撑柱为径向尺寸由上而下逐渐增大的圆锥体。所述圆锥体的底部为向下凸起的弧形。所述支撑柱为三个,其中,一个位于所述弧形支撑部的最底部且呈竖直设置,另外两个对称分布在所述弧形支撑部最底部的两侧。所述立柱、弧形支撑部和支撑柱均为钢筋混凝土灌桩。所述立柱、弧形支撑部和支撑柱为一体结构。所述弧形支撑部5通过钢筋螺钉固定在隧道底部。有益效果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通过设置加固单元,且加固单元的上部分为倒立的拱门状,能够对隧道进行吊装固定,加固单元的下部分为发散状的支撑柱,能够对软土地基的沉降偏移进行有效的自适应支撑或自适应抵消软土地基的沉降力,从而保证了隧道的正常工作,进而保证了地铁的顺利运行。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地面,2、软土地基,3、隧道,4、立柱,5、弧形支撑部,6、支撑柱。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地铁隧道沉降加固装置,包括沿隧道3长度方向间隔排列的加固单元,加固单元嵌入软土地基2内,隧道3位于软土地基2内,加固单元包括分别位于隧道3两侧的竖直设置的立柱4,立柱4的顶部延伸至地面1,两个立柱4底部之间连接有向下凸的弧形支撑部5,弧形支撑部5的弧度与地铁隧道3下部外侧面的弧度一致,弧形支撑部5的上部固定支撑在隧道3弧形底部,弧形支撑部5的底部下方连接有三个支撑柱6,支撑柱6所在轴线均沿弧形支撑部5的直径方向延伸,即支撑柱6垂直于弧形支撑部5。为了对弧形支撑部5进行更稳固有力的支撑以进一步加固隧道3,所述支撑柱6为径向尺寸由上而下逐渐增大的圆锥体,此结构能对软土地基2的某部分的偏移进行自适应调节,并能有效降低底部的软土地基2的偏移对隧道3的影响。优选地,所述圆锥体的底部为向下凸起的弧形,此结构能够进一步减缓底部软土地基2的沉降偏移。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柱6为三个,其中,一个位于所述弧形支撑部5的最底部且呈竖直设置,另外两个对称分布在所述弧形支撑部5最底部的两侧,此结构能够形成更稳固的支撑。优选地,所述立柱4、弧形支撑部5和支撑柱6均为钢筋混凝土灌桩,当然也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的其他能形成有力支撑的材质。施工时进行钻孔灌浆,钢筋混凝土浆液冷却后即形成柱体。为了形成更稳固的支撑,所述立柱4、弧形支撑部5和支撑柱6为一体结构。优选地,所述弧形支撑部5通过钢筋螺钉(图中未示出)固定在隧道3底部,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固定方式。工作时,隧道3内穿设有地铁。当上层软土地基2发生沉降时,倒立的拱门状的加固单元部分(即立柱4和弧形支撑部5形成的部分)能够对隧道3进行加固,以避免沉降对隧道3造成影响。当支撑柱6附近的软土地基2发生沉降或偏移时,圆锥状的支撑柱6一方面对倒立的拱门状的加固单元部分形成支撑以避免沉降对隧道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能对软土地基2内的渗水起到导流的作用,能将其渗水导入支撑柱6下方的深层地基内,从而保证了软土地基2的稳固性。实施例2如图2所示,一种地铁隧道沉降加固装置,包括沿隧道3长度方向间隔排列的加固单元,加固单元嵌入软土地基2内,隧道3位于软土地基2内,加固单元包括分别位于隧道3两侧的竖直设置的立柱4,立柱4的顶部延伸至地面1,两个立柱4底部之间连接有向下凸的弧形支撑部5,弧形支撑部5的弧度与地铁隧道3下部外侧面的弧度一致,弧形支撑部5的上部固定支撑在隧道3弧形底部,弧形支撑部5的底部下方连接有三个支撑柱6,支撑柱6所在轴线均沿弧形支撑部5的直径方向延伸,即支撑柱6垂直于弧形支撑部5。为了对弧形支撑部5进行更稳固有力的支撑以进一步加固隧道3,所述支撑柱6为径向尺寸由上而下逐渐增大的圆锥体,此结构能对软土地基2的某部分的偏移进行自适应调节,并能有效降低底部的软土地基2的偏移对隧道3的影响。优选地,所述圆锥体的底部为向下凸起的弧形,此结构能够进一步减缓底部软土地基2的沉降偏移。优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支撑柱6为两个,其对称分布在所述弧形支撑部5最底部的两侧,此结构能够形成稳固的支撑,能对两侧的沉降进行有力调节。优选地,所述立柱4、弧形支撑部5和支撑柱6均为钢筋混凝土灌桩,当然也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的其他能形成有力支撑的材质。施工时进行钻孔灌浆,钢筋混凝土浆液冷却后即形成柱体。为了形成更稳固的支撑,所述立柱4、弧形支撑部5和支撑柱6为一体结构。优选地,所述弧形支撑部5通过钢筋螺钉(图中未示出)固定在隧道3底部,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固定方式。工作时,隧道3内穿设有地铁。当上层软土地基2发生沉降时,倒立的拱门状的加固单元部分(即立柱4和弧形支撑部5形成的部分)能够对隧道3进行加固,以避免沉降对隧道3造成影响。当支撑柱6附近的软土地基2发生沉降或偏移时,圆锥状的支撑柱6一方面对倒立的拱门状的加固单元部分形成支撑以避免沉降对隧道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能对软土地基2内的渗水起到导流的作用,能将其渗水导入支撑柱6下方的深层地基内,从而保证了软土地基2的稳固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地铁隧道沉降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隧道(3)长度方向间隔排列的加固单元,加固单元嵌入软土地基(2)内,/n加固单元包括分别位于隧道(3)两侧的竖直设置的立柱(4),两个立柱(4)底部之间连接有向下凸的弧形支撑部(5),弧形支撑部(5)的上部固定支撑在隧道(3)弧形底部,弧形支撑部(5)的底部下方连接有至少两个支撑柱(6),支撑柱(6)所在轴线均沿弧形支撑部(5)的直径方向延伸。/n

【技术特征摘要】
1.地铁隧道沉降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隧道(3)长度方向间隔排列的加固单元,加固单元嵌入软土地基(2)内,
加固单元包括分别位于隧道(3)两侧的竖直设置的立柱(4),两个立柱(4)底部之间连接有向下凸的弧形支撑部(5),弧形支撑部(5)的上部固定支撑在隧道(3)弧形底部,弧形支撑部(5)的底部下方连接有至少两个支撑柱(6),支撑柱(6)所在轴线均沿弧形支撑部(5)的直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隧道沉降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6)为径向尺寸由上而下逐渐增大的圆锥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铁隧道沉降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锥体的底部为向下凸起的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占超陈琳娄源澎杜浩鸣薛永涛
申请(专利权)人:范占超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