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古建筑柱根包镶修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72803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15: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古建筑柱根包镶修缮结构,包括柱根和第一连接单元,所述柱根的圆周面上开设有槽口立面,所述槽口立面处设置有第一包镶柱料,第一连接单元: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包含第一卡槽、第一燕尾槽、第一固定块、第一卡块、第二卡块、第二卡槽和第二燕尾槽,所述柱根的槽口立面处开设有三个均匀分布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的上侧壁上开设有第一燕尾槽,所述第一燕尾槽与第一卡槽相通,所述第一卡槽的内部卡接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燕尾槽的内部卡接有第一卡块,在坚持不改变古建筑原材料及施工工艺原则的基础上,能够保证包镶接茬部位的刚度,而且还能够加强包镶部位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

A kind of repair structure of ancient building column roo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古建筑柱根包镶修缮结构
本技术涉及古建筑修缮
,具体为一种古建筑柱根包镶修缮结构。
技术介绍
柱子是古建筑大木构架中垂直承受上部荷载的构件,它是构成建筑的最主要构件之一,柱子常年与地面接触或暴露在室外,被风雨侵蚀,非常容易腐朽,掩砌在墙内的木柱因潮湿、通风不良等原因更容易糟朽,木柱腐朽多发生在根部,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糟朽的部分做局部修缮处理,处理的手段有两种,一种是柱根包镶,另一种是墩接,需根据柱根糟朽的情况而定,当柱根糟朽严重(糟朽面积占柱截面1/2,或有柱心糟朽现象,糟朽高度在柱高的1/5—1/3)时,一般应采用墩接的方法,墩接是将柱子糟朽部分截掉,换上新料,常见的做法是做刻半榫墩接,方法是,将接在一起的柱料各刻去直径的1/2作为搭接部分,搭接长度一般为柱径的1—1.5倍,接茬部分用铁箍2—3道箍牢,以增强整体性,当柱根圆周的一半或一半以上表面糟朽,糟朽深度不超过柱径的1/5时,可采用包镶的方法,目前,常见的柱根包镶是用锯、扁铲等工具将糟朽的部分剔除干净,然后按剔凿深度、长度及柱子周长,制作包镶料包在柱心外围,使之与柱子外径一样,平整浑圆,然后用铁箍将包镶部分缠箍结实,这种传统的柱根包镶措施虽然具备一定的刚度,但在搭接部位的整体性、抗震性能不足,极易发生接茬部分移位的现象,造成柱根受力不均,如遇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地面震动,容易造成柱子包镶接茬部分在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松动移位,造成加固铁箍失效,从而使节点的安全性受到威胁,其次,搭接部位用铁箍缠箍焊接,铁箍容易锈蚀,且这种不可逆加固技术不仅不利于加固件的检修或更换,也不利于柱子的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古建筑柱根包镶修缮结构,在坚持不改变古建筑原材料及施工工艺原则的基础上,能够保证包镶接茬部位的刚度,而且还能够加强包镶部位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古建筑柱根包镶修缮结构,包括柱根和第一连接单元;柱根:所述柱根的圆周面上开设有槽口立面,所述槽口立面处设置有第一包镶柱料;第一连接单元: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包含第一卡槽、第一燕尾槽、第一固定块、第一卡块、第二卡块、第二卡槽和第二燕尾槽,所述柱根的槽口立面处开设有三个均匀分布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的上侧壁上开设有第一燕尾槽,所述第一燕尾槽与第一卡槽相通,所述第一卡槽的内部卡接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燕尾槽的内部卡接有第一卡块,所述第一包镶柱料的侧面上开设有三个均匀分布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与第一卡槽相互对应,所述第二卡槽的上侧壁上开设有第二燕尾槽,所述第一燕尾槽与第二燕尾槽相对应,所述第二燕尾槽与第二卡槽相通,所述第二燕尾槽的内部卡接有第二卡块,所述第二卡块的左侧面固定在第一卡块的右侧面,通过第一连接单元对第一包镶柱料进行初步的固定;其中:还包括第二包镶柱料和连接槽,所述槽口立面的上端开设有连接槽,所述第二包镶柱料设置在槽口立面处,所述第二包镶柱料的内部开设有固定孔,所述连接槽与固定孔相对应,通过第二包镶柱料填补第一包镶柱料与槽口立面的缝隙。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连接单元,所述第二连接单元包含连接板和燕尾带,所述连接槽与固定孔通过连接板相连,所述连接板的中部开设有第六燕尾槽,所述第六燕尾槽的内部卡接有燕尾带,通过第二连接单元对第二包镶柱料进行初步的固定。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燕尾槽和凹槽,所述第三燕尾槽开设在第二包镶柱料的上侧面,所述凹槽开设在槽口立面上,所述第三燕尾槽和凹槽相配合。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连接单元,所述第三连接单元包含安装块和第三卡块,所述安装块固定在凹槽的内部,所述第三卡块卡接在第三燕尾槽内,所述安装块的侧面连接第三卡块的侧面,通过第三连接单元对第二包镶柱料进行进一步的固定。进一步的,还包括第四燕尾槽和第五燕尾槽,所述第四燕尾槽开设在柱根的圆周面上,所述第五燕尾槽开设在第一包镶柱料的圆周面上,所述第四燕尾槽和第五燕尾槽相配合。进一步的,还包括固定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包含第五卡块和第六卡块,所述第五卡块卡接在第四燕尾槽的内部,所述第六卡块卡接在第五燕尾槽的内部,所述第五卡块的侧面连接第六卡块的侧面,通过固定单元对第一包镶柱料进行进一步的固定。进一步的,还包括扁钢扣件,所述扁钢扣件设置有三个,三个扁钢扣件相对应的安装在柱根的圆周面上。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卡接在连接槽的内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古建筑柱根包镶修缮结构,具有以下好处:1、利用锯、扁铲等工具将槽朽的部分做成如图所示槽口立面这种形状,这种形状的槽口立面,能够增大第一包镶柱料和第二包镶柱料与加固件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强柱根受力的均匀稳定性,使得本技术的抗震性能大大提高。2、将第一卡块卡接进第一燕尾槽内,将第一固定块安装进第一卡槽内部,第一固定块进入第一卡槽内部后对第一卡块进行固定,然后分别对剩余的两个第一固定块进行固定,固定完毕后拿起第一包镶柱料,先将第二卡块放入第二卡槽内,然后向下按动第一包镶柱料,使得第一包镶柱料向下移动,第一包镶柱料向下移动使得第二卡块进入第二燕尾槽,从而对第一包镶柱料进行固定,从而使得在地震时接茬部位不会发生左右偏移。3、将第三卡块放入第二包镶柱料上侧面开设的第三燕尾槽内部,然后将安装块卡接进凹槽内,通过以上操作对第二包镶柱料进行固定,第二包镶柱料固定完毕后,第二包镶柱料的下侧面接触第一包镶柱料的上侧面,从而使得接茬部位在发生地震时,不会上下偏移。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前侧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槽口立面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包镶柱料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连接单元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四燕尾槽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包镶柱料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二连接单元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第三连接单元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固定单元结构示意图。图中:1柱根、2槽口立面、3第一包镶柱料、4第一连接单元、41第一卡槽、42第一燕尾槽、43第一固定块、44第一卡块、45第二卡块、46第二卡槽、47第二燕尾槽、5第二包镶柱料、6第三燕尾槽、7固定孔、8连接槽、9第二连接单元、91连接板、92燕尾带、10凹槽、11第三连接单元、111安装块、112第三卡块、12第四燕尾槽、13第五燕尾槽、14固定单元、141第五卡块、142第六卡块、15第二固定块、16扁钢扣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9,本技术提供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古建筑柱根包镶修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柱根(1)和第一连接单元(4);/n柱根(1):所述柱根(1)的圆周面上开设有槽口立面(2),所述槽口立面(2)处设置有第一包镶柱料(3);/n第一连接单元(4):所述第一连接单元(4)包含第一卡槽(41)、第一燕尾槽(42)、第一固定块(43)、第一卡块(44)、第二卡块(45)、第二卡槽(46)和第二燕尾槽(47),所述柱根(1)的槽口立面(2)处开设有三个均匀分布的第一卡槽(41),所述第一卡槽(41)的上侧壁上开设有第一燕尾槽(42),所述第一燕尾槽(42)与第一卡槽(41)相通,所述第一卡槽(41)的内部卡接有第一固定块(43),所述第一燕尾槽(42)的内部卡接有第一卡块(44),所述第一包镶柱料(3)的侧面上开设有三个均匀分布的第二卡槽(46),所述第二卡槽(46)与第一卡槽(41)相互对应,所述第二卡槽(46)的上侧壁上开设有第二燕尾槽(47),所述第一燕尾槽(42)与第二燕尾槽(47)相对应,所述第二燕尾槽(47)与第二卡槽(46)相通,所述第二燕尾槽(47)的内部卡接有第二卡块(45),所述第二卡块(45)的左侧面固定在第一卡块(44)的右侧面;/n其中:还包括第二包镶柱料(5)和连接槽(8),所述槽口立面(2)的上端开设有连接槽(8),所述第二包镶柱料(5)设置在槽口立面(2)处,所述第二包镶柱料(5)的内部开设有固定孔(7),所述连接槽(8)与固定孔(7)相对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古建筑柱根包镶修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柱根(1)和第一连接单元(4);
柱根(1):所述柱根(1)的圆周面上开设有槽口立面(2),所述槽口立面(2)处设置有第一包镶柱料(3);
第一连接单元(4):所述第一连接单元(4)包含第一卡槽(41)、第一燕尾槽(42)、第一固定块(43)、第一卡块(44)、第二卡块(45)、第二卡槽(46)和第二燕尾槽(47),所述柱根(1)的槽口立面(2)处开设有三个均匀分布的第一卡槽(41),所述第一卡槽(41)的上侧壁上开设有第一燕尾槽(42),所述第一燕尾槽(42)与第一卡槽(41)相通,所述第一卡槽(41)的内部卡接有第一固定块(43),所述第一燕尾槽(42)的内部卡接有第一卡块(44),所述第一包镶柱料(3)的侧面上开设有三个均匀分布的第二卡槽(46),所述第二卡槽(46)与第一卡槽(41)相互对应,所述第二卡槽(46)的上侧壁上开设有第二燕尾槽(47),所述第一燕尾槽(42)与第二燕尾槽(47)相对应,所述第二燕尾槽(47)与第二卡槽(46)相通,所述第二燕尾槽(47)的内部卡接有第二卡块(45),所述第二卡块(45)的左侧面固定在第一卡块(44)的右侧面;
其中:还包括第二包镶柱料(5)和连接槽(8),所述槽口立面(2)的上端开设有连接槽(8),所述第二包镶柱料(5)设置在槽口立面(2)处,所述第二包镶柱料(5)的内部开设有固定孔(7),所述连接槽(8)与固定孔(7)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古建筑柱根包镶修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连接单元(9),所述第二连接单元(9)包含连接板(91)和燕尾带(92),所述连接槽(8)与固定孔(7)通过连接板(91)相连,所述连接板(91)的中部开设有第六燕尾槽,所述第六燕尾槽的内部卡接有燕尾带(92)。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蕾许晨陈建于健王淼张立松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艺轩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