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6801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12: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自立袋,包括前幅,所述前幅的两侧的侧边相互平行;后幅,所述后幅的两侧的侧边相互平行;底幅,所述底幅呈矩形,所述底幅的前端及后端相对叠使中部形成对折缝,沿对折缝等分为前半部及后半部,所述前半部及后半部的左右两侧远离对折缝的一端分别有避位通孔,所述前半部及后半部左侧的避位通孔相叠置,所述前半部及后半部右侧的避位通孔相叠置避位通孔是半个长形孔,所述长形孔的长轴线与所述对折线相平行,所述底幅的左右两侧线与所述避位通孔分别相交,提高了生产产品误差容忍度,减少报废率。

Self supporting ba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立袋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立袋。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自立袋由前幅、后幅及底幅粘接而成,底幅对折后与前幅、后幅的下端相粘接,为了让袋子立起来,还要在底幅的两侧开避位孔,使前幅的左右两侧的下端与后幅的左右两侧的下端透过避位通孔分别粘接在一起形成粘接点。生产时,参见图1,在生产线上分别输出第一带状料1、第二带状料2及第三带状料3,沿x轴方向运动,其中第三带状料3沿平行与x轴的中线对折,并使中线形成对折缝31,沿对折缝31等分为前半部311及后半部312,参见图2,在远离对折缝31的一端加工一排避位圆孔32,结合图1看,避位圆孔32贯穿前半部311及后半部312,参见图3,第一带状料1与第二带状料2相叠置并通过上粘接缝41粘接在一起,上粘接缝41垂直于x轴并均布在第一带状料1及第二带状料2上方,相邻的上粘接缝的距离距等于一个自立袋的宽度,上粘接缝41的延长线穿过并覆盖避位圆孔32,第一带状料1与第二带状料2相叠置后,其下方将第三带状料3夹住,使对折缝31与上粘接缝41的下端相抵,结合图4及图6,第一带状料1的下端与前半部311通过前下粘接缝42粘接在一起,第二带状料2的下端与后半部312通过后下粘接缝43粘接在一起,上粘接缝41与前下粘接缝42及后下粘接缝43交会在对折缝31上,前下粘接缝42及后下粘接缝43均垂直于x轴,前半部311的前端与第一带状料1的下端粘接在一起形成前底粘接区44,后半部312的前端与第二带状料2的下端粘接在一起形成前底粘接区45。参见图5,第一带状料1、第二带状料2在透过避位圆孔32粘接在一起形成圆形粘接点46,参见图6,相邻的避位圆孔32的中心距等于一个自立袋的宽度,沿上粘接缝41与前下粘接缝42及后下粘接缝43的中部进行裁切,每裁切一次,即从生产线上切下一个自立袋10。圆形粘接点46被对半切开,形成半圆粘接点461分置于相邻的自立袋上。由于生产线上输送设备的机械零件的间隙及误差,使自立袋生产材料输送过程中产生误差,随着误差的积累,裁切缝9与圆形粘接点46的圆心产生偏移,造成分置于相邻的两个自立袋上的半圆粘接点461形成大半圆及小半圆,而拥有小半圆粘接点的自立袋出现粘接不牢造成出现不合格产品。废品率高,即影响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提高合格率的自立袋。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立袋包括前幅,该前幅的两侧的侧边相互平行;后幅,该后幅的两侧的侧边相互平行;底幅,该底幅呈矩形,底幅的前端及后端相对叠使中部形成对折线,沿对折线等分为前半部及后半部,前半部及后半部的左右两侧远离对折线的一端分别有避位通孔,前半部及后半部左侧的避位通孔相叠置,前半部及后半部右侧的避位通孔相叠置;前幅的左右两侧的上端与后幅的左右两侧的上端分别对接粘接在一起形成两条上粘接缝;前半部的左右两侧与前幅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分别粘接在一起形成两条前下粘接缝,前半部的前端与前幅的下端粘接在一起形成前底粘接区;后半部的左右两侧与后幅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分别粘接在一起形成两条后下粘接缝,后半部的后端与后幅的下端粘接在一起形成后底粘接区;前幅的左右两侧的下端与后幅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分别透过避位通孔分别粘接在一起形成长粘接点;避位通孔是半个长形孔,长形孔的长轴线与对折线相平行,底幅的左右两侧线与避位通孔分别相交。有益效果: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避位通孔是半个长形孔,长形孔的长轴线与对折线相平行,底幅的左右两侧线与避位通孔分别相交,即使生产线上输送设备的机械零件的间隙及误差,使输送过程中产生误差,随着误差的积累,裁切缝与长粘接点的对称中心产生偏移,但长粘接点仍然使前幅与后幅粘接牢固,本技术方案提高了误差容忍度,使得产品合格率高,提高了经济效益。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一个具体方案,该长形孔是椭圆形。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一个具体方案,长形孔是两侧呈圆弧形的长方形。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自立袋生产线中第一带状料、第二带状料及第三带状料输送的第一阶段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自立袋生产线中第一带状料、第二带状料及第三带状料输送的第二阶段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中自立袋生产线中第一带状料、第二带状料及第三带状料输送的第三阶段示意图;图4是图3的A-A截面图;图5是是图3的B-B截面图;图6是现有技术中自立袋生产线上进行裁切状态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自立袋立体图;图8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图9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10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右视图;图1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生产裁切状态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生产裁切完成时的状态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其中的避位通孔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参见图7,本实施例的一种自立袋,包括前幅5,前幅5的两侧的侧边相互平行;后幅6,后幅6的两侧的侧边相互平行;底幅7。结合图10,前幅5的左右两侧的下端与后幅6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分别透过避位通孔72分别粘接在一起形成半个长粘接点861。结合图8看,底幅7呈矩形,底幅7的前端及后端相对叠使中部形成对折线71,沿对折线71等分为前半部711及后半部712。前半部711及后半部712的左右两侧远离对折线71的一端分别有避位通孔72,前半部711及后半部712左侧的避位通孔72相叠置;前幅5的左右两侧的上端与后幅6的左右两侧的上端分别对接粘接在一起形成两条上粘接缝81。避位通孔72是半个长形孔,本实施例的长形孔是椭圆形,长形孔的长轴线与对折线71相平行,底幅7的左右两侧线与避位通孔72分别相交。参见图9,结合图7,前半部711的左右两侧与前幅5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分别粘接在一起形成两条前下粘接缝82,前半部711的前端与前幅5的下端粘接在一起形成前底粘接区83;后半部712的左右两侧与后幅6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分别粘接在一起形成两条后下粘接缝84,后半部712的后端与后幅6的下端粘接在一起形成后底粘接区85。参见图11及图12,由于避位通孔72是半个长形孔,即使生产线上输送设备的机械零件的间隙及误差,使输送过程中产生误差,即使随着误差的积累,裁切缝与长粘接点86的对称中心产生偏移,但长粘接点86仍然使前幅5与后幅6粘接牢固。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参见图13,自立袋的长形孔是两侧呈圆弧形的长方形73。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不限制本技术,任何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均属于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立袋,包括/n前幅,所述前幅的两侧的侧边相互平行;/n后幅,所述后幅的两侧的侧边相互平行;/n底幅,所述底幅呈矩形,所述底幅的前端及后端相对叠使中部形成对折线,沿对折线等分为前半部及后半部,所述前半部及后半部的左右两侧远离对折线的一端分别有避位通孔,所述前半部及后半部左侧的避位通孔相叠置,所述前半部及后半部右侧的避位通孔相叠置;/n所述前幅的左右两侧的上端与后幅的左右两侧的上端分别对接粘接在一起形成两条上粘接缝;所述前半部的左右两侧与所述前幅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分别粘接在一起形成两条前下粘接缝,所述前半部的前端与所述前幅的下端粘接在一起形成前底粘接区;/n所述后半部的左右两侧与所述后幅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分别粘接在一起形成两条后下粘接缝,所述后半部的后端与所述后幅的下端粘接在一起形成后底粘接区;/n所述前幅的左右两侧的下端与后幅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分别透过避位通孔分别粘接在一起形成长粘接点;/n其特征在于:所述避位通孔是半个长形孔,所述长形孔的长轴线与所述对折线相平行,所述底幅的左右两侧线与所述避位通孔分别相交。/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立袋,包括
前幅,所述前幅的两侧的侧边相互平行;
后幅,所述后幅的两侧的侧边相互平行;
底幅,所述底幅呈矩形,所述底幅的前端及后端相对叠使中部形成对折线,沿对折线等分为前半部及后半部,所述前半部及后半部的左右两侧远离对折线的一端分别有避位通孔,所述前半部及后半部左侧的避位通孔相叠置,所述前半部及后半部右侧的避位通孔相叠置;
所述前幅的左右两侧的上端与后幅的左右两侧的上端分别对接粘接在一起形成两条上粘接缝;所述前半部的左右两侧与所述前幅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分别粘接在一起形成两条前下粘接缝,所述前半部的前端与所述前幅的下端粘接在一起形成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产平
申请(专利权)人:鹤山市齐美包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