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物联网设备协同感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物联网领域,涉及一种物联网设备协同感知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针对物联网搜索技术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研究人员大多在综述性研究、原型系统设计、情境感知的物联网设备、数据安全与激励机制、物联网本体构建等方面开展研究。有关关联多物联网设备间的搜索协同方向的研究,多数基于物联网设备的能量优化以延长网络寿命为目标展开,也有部分研究人员提出将情境感知技术引入物联网搜索技术中,从而降低搜索空间快速匹配与用户需求最相关的物联网设备子集。然而,在物理世界中,物联网设备受部署位置影响,同一实体极有可能处于多个物联网设备的观测范围之内,导致其观测能力存在差异。若多个关联物联网设备同时运行,则会浪费物联网设备有限的能量资源,同时易引起搜索系统设备管理与任务分配的混乱。并且随着搜索情境的变化,用户对物联网设备的属性有差异化的偏好(如响应时间、安全性等),因此,物联网设备协同能力估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联网设备协同感知方法。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物联网设备协同感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n物联网设备的观测能力估计:通过对物联网设备的观测数据质量进行评估,进而估计其观测关联实体的能力;/n用户搜索情境评分:根据用户的个人偏好对物联网设备多维属性分配权重,从而计算搜索情境评分;/n物联网设备的协同能力估计:结合物联网设备的观测能力与搜索情境评分,综合计算得出物联网设备的搜索协同能力强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物联网设备协同感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物联网设备的观测能力估计:通过对物联网设备的观测数据质量进行评估,进而估计其观测关联实体的能力;
用户搜索情境评分:根据用户的个人偏好对物联网设备多维属性分配权重,从而计算搜索情境评分;
物联网设备的协同能力估计:结合物联网设备的观测能力与搜索情境评分,综合计算得出物联网设备的搜索协同能力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联网设备协同感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联网设备的观测能力估计具体为:
假定实体关联的大多数物联网设备部署于典型观测区域,则其观测内容序列间具较高相似性,通过对关联多物联网设备的观测内容序列集合进行相似度分析,即评价物联网设备的观测数据质量,进而,估计观测关联实体的能力;
构建动态时间规整模型DTW;
在一个周期τ内,两个不同物联网设备的观测内容序列分别是长度p为的V={v1,v2,...,vi,...,vp},及长度为q的S={s1,s2,...,sj,...,sq};
对于定性观测内容序列,采用可标识其状态的“0”、“1”序列;
利用欧氏距离公式计算物联网设备V与S观测序列中各元素的欧氏距离,并生成距离矩阵Dp×q:
其中,D(vi,sj)=||vi-sj||表示vi与sj之间的欧氏距离;
若p=q,表明两物联网设备的观测内容序列长度相等,则计算两者间的相似度,如下式所示:
D(V,S)=D(v1,s1)+D(v2,s2)+...+D(vp,sq)
若p≠q,则传统欧式距离难以衡量两物联网设备间的相似度,采用动态规整方法对两观测内容序列进行规整对齐,具体过程如下所示:
首先,在两观测内容序列构成的距离矩阵Dp×q的有效路径中搜寻使V与S之间累积距离最小的最优路径Wbest={w1,w2,...,wr,...,wK},max(p,q)≤K<p+q-1;
Wbest的第r个元素定义为wr=(vi,sj)r,表示vi与sj之间的映射关系;有效的规整路径需满足以下条件:
w1=(v1,s1),wk=(vp,sq)
规整路径W从w1=(v1,s1)开始,至wr=(vp,sq)结束;
wr=(vi,sj),wr+1=(vi′,sj′)满足i≤i′≤i+1,j≤j′≤j+1,以保证观测内容序列按序映射;
累积距离最小的最优路径计算如下式:
其中,分母中的K用于对不同的长度的规整路径做补偿;
采用动态规整方法构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鹏,亢旭源,张普宁,吴大鹏,王汝言,王益芝,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邮电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