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取液位置可切换的冷媒循环系统和制冷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
,特别涉及一种取液位置可切换的冷媒循环系统和制冷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新冷媒技术和无油轴承技术是制冷
的两种新兴技术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近几年,制冷剂R1233zd(E)作为新冷媒已被多家公司应用于产品。无油轴承主要有磁悬浮、气悬浮和滚动轴承等,以上无油轴承与传统油轴承相比,无油轴承无需设计油路系统,大大简化了整机系统结构。但与油轴承类似的,无油轴承的可持续运行也需要冷却。而对于新冷媒离心机来说,最直接的方法是采用系统冷媒冷却无油轴承,如制冷剂R1233zd(E)。但是现有的轴承冷却方案中只考虑了在制冷工况时的轴承冷却,而没有考虑制热工况时的轴承冷却,因此适用范围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和制冷设备,以更好地满足制冷制热双工况下的轴承冷却。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包括:主循环流路,包括依次设置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四通阀和第二换热器;和轴承冷却流路,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主循环流路,包括依次设置的压缩机(3)、第一换热器(1)、四通阀和第二换热器(4);和/n轴承冷却流路,包括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连接的第一取液流道(A)、与所述第二换热器(4)连接的第二取液流道(B)、向所述压缩机(3)的轴承(19)供应冷媒的冷媒供应流道(E)以及切换阀(7),所述切换阀(7)控制所述冷媒供应流道(E)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取液流道(A)和所述第二取液流道(B)中的至少一个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循环流路,包括依次设置的压缩机(3)、第一换热器(1)、四通阀和第二换热器(4);和
轴承冷却流路,包括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连接的第一取液流道(A)、与所述第二换热器(4)连接的第二取液流道(B)、向所述压缩机(3)的轴承(19)供应冷媒的冷媒供应流道(E)以及切换阀(7),所述切换阀(7)控制所述冷媒供应流道(E)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取液流道(A)和所述第二取液流道(B)中的至少一个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冷却流路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切换阀(7)与所述冷媒供应流道(E)之间的第一支路(C)和第二支路(D),所述第一支路(C)和第二支路(D)中的一个支路上设置有增压泵(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泵(10)为变频增压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冷却流路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路(C)和所述第二支路(D)上的第一节流阀(1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冷却流路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路(C)和所述第二支路(D)上的过滤装置(13)。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阀(7)包括四通切换阀,所述四通切换阀的两个进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取液流道(A)和所述第二取液流道(B)连接,所述四通切换阀的两个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支路(C)和所述第二支路(D)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冷却流路还包括过冷换热器(16),所述过冷换热器(16)用于对所述冷媒供应流道(E)的冷媒进行冷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取液流道(A)和所述第二取液流道(B)中与所述冷媒供应流道(E)连通的取液流道为冷凝器取液流道,所述轴承冷却流路还包括与所述冷凝器取液流道连通的过冷流道(F),所述过冷流道(F)上设置有第二节流阀(12),所述过冷流道(F)和所述冷媒供应流道(E)在所述过冷换热器(16)内部换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过冷换热器(16)内部,所述过冷流道(F)和所述冷媒供应流道(E)上的冷媒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华,张治平,雷连冬,李宏波,钟瑞兴,蒋楠,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