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方法、该建筑及业态转换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住宅建筑
,适用于一类高层住宅建筑的设计;特别涉及一种一梯多户下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方法,本专利技术还涉及该设计方法设计的一种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以及该住宅建筑进行业态转换的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三分之一低收入群体组员中的城市低收入人群,作为城市生活的弱势群体,对于居住空间的需求停留在小户型的渴盼上;城市经济实力有限的青年群体,购买大户型显然力不从心,所以对于小户型的期待也显而易见;对于两代居的家庭而言,因年轻人与老年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存在差异,所以为父母购置小户型分开居住,既可规避矛盾、又可诠释孝心,不失为养老一族之首选;此外,因小户型总价低,符合很多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故小户型在地产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由此可见,城市之中小户型的需求,是楼市多样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之一。小户型的市场需求虽然可观,但因大户型的利润多于小户型,尤其在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开发商对小户型的投入份额及对其舒适性研究均显不足。导致小户型设计存在如下缺点或不足:1、户型设计未经多方面的思考或推导,导致此类户型一旦实施,要么与城市规划要求背离、要么户内使用空间舒适性严重不足、要么安全疏散体系不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而存在致命的消防隐患。2、结构形体不规整,尤其是高烈度地区的一类高层住宅建筑,存在结构超限的可能性,导致土建造价相应提高且不利于绿色节能设计。3、就竖向交通设计而言:1)电梯设置数量未按照户数测算,导致高峰期住户长时间等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设计方法具体按以下步骤进行:/n1)确定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为东西向布置内廊式、一梯多户的板式建筑;/n2)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采用剪刀楼梯间;/n3)以得房率的80%测算套内建筑面积:/n得房率=(套型建筑面积-平层公摊面积)÷套型建筑面积;/n4)户型全部为一室两厅一厨一卫一玄关;设计完成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设计方法具体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为东西向布置内廊式、一梯多户的板式建筑;
2)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采用剪刀楼梯间;
3)以得房率的80%测算套内建筑面积:
得房率=(套型建筑面积-平层公摊面积)÷套型建筑面积;
4)户型全部为一室两厅一厨一卫一玄关;设计完成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
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设计方法设计的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其特征在于,该住宅建筑东西向布置内廊式、一梯多户的板式建筑;采用剪刀楼梯间;户型全部为一室两厅一厨一卫一玄关;平层布置10户小户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其特征在于,该住宅建筑包括南北向设置的走廊(18),沿从北到南的方向、走廊(18)的东侧依次设有A1户型、A3户型、C1户型、C2户型、A5户型和B1户型,沿从北到南的方向、走廊(18)的西侧依次设有A2户型、A4户型、第一电梯、合用前室(17)、第二电梯、第三电梯、前室(16)、第四电梯、A6户型和B2户型;所有户型的进户门均位于走廊(18)上;所有的A户型和所有的C户型均包括阳台(1)、卧室(2)、卫生间(3)、餐厅(4)、玄关(5)、起居厅(6)、厨房(7)、第一生态平台(8)和空调板(9);A1户型和A2户型之间设有第二生态平台(10),第二生态平台(10)位于走廊(18的北侧,阳台(1)、第一生态平台(8)和空调板(9)均位于楼体外墙的外侧;A户型和C户型中,卧室(2)与阳台1)连通,第一生态平台(8)分别与阳台(1)和空调板(9)相连;
B1户型和B2户型均包括阳台(1)、卧室(2)、卫生间(3)、餐厅(4)、玄关(5)、起居厅(6)、厨房(7)、第一生态平台(8)和空调板(9);B1户型和B2户型之间设有第三生态平台(15),第三生态平台(15)位于走廊(18)的南侧;B1户型和B2户型中的阳台(1)、第一生态平台(8)和空调板(9)均位于住宅建筑南向楼体外墙的外侧,且阳台(1)与卧室(2)连通,阳台(1)与空调板(9)相连,空调板(9)还与第一生态平台(8)相连;
第三生态平台(15)分别与B1户型中的第一生态平台(8)和B2户型中的第一生态平台(8)连通;
沿从北到南的方向、走廊(18)内依次设有第一水暖井(11)、排烟井(12)、电井(13)和第二水暖井(14),C1户型进户门位于第一水暖井(11)和排烟井(12)之间,C2户型进户门位于电井(13)和第二水暖井(14)之间;
第二电梯和第三电梯的电梯井与西侧楼体外墙之间设有楼梯;第一电梯与合用前室(17)所处位置的楼体外墙外侧设有第四生态平台(19),第四电梯与前室(16)所处位置的楼体外墙外侧设有第五生态平台(2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其特征在于,A1户型和A2户型相对于走廊(18)对称设置,B1户型和B2户型相对于走廊(18)对称设置,A5户型和A6户型相对于走廊(18)对称设置,C1户型和C2户型相对于该两个户型之间的隔墙对称设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起居厅(6)可根据家庭人口结构改为第二个卧室。
6.一种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其特征在于,该住宅建筑的总高度范围:抗震设防烈度6度和7度的地区为54米~100米;抗震设防烈度8度的地区为54米~94米或54米~80米。
7.一种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业态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转换方法为:以该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的各户型轮廓为基本架构单位,除毗邻走廊(18)的各户型外墙微调外,户型的其它外围墙体均不改变,通过改变各户型内部的分隔墙体进行业态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官存霞,许金水,魏海全,王大军,陈雪云,杨磊,焦军强,刘琦,王琳,杨金香,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甘肃;6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