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叠合墙用限位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4964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07: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叠合墙用限位件,包括:底座、连杆和端头;底座和端头分别安装在连杆的两端;底座上设有不同高度的卡槽,第一面叠合板的钢筋网片卡入卡槽内,通过钢筋网片的重力将底座压在第一面叠合板的模台上;连接完成后,浇筑混凝土使底座预埋在第一面叠合板内;端头为尖端结构,端头插入第二面叠合板未凝固混凝土中且直抵模台表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叠合墙用限位件可以将叠合墙合模后错模、翘曲等问题控制在1mm左右,使叠合墙尺寸精度满足国标使用要求,增加叠合墙安装现浇混凝土后的涨模抵抗力,节省1/5的FRP的使用量,使叠合墙生产成本降低10%。

A kind of restrictor for composite wa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叠合墙用限位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构件
,具体涉及一种叠合墙用限位件。
技术介绍
叠合墙是由两层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叠合板),通过桁架或连接件连接成具有中间空腔的墙板构件,经现场安装后浇筑混凝土填充中间空腔形成的混凝土墙。叠合墙的加工工艺为两块叠合板扣合成一块墙板,扣合后会有错模、翘曲等问题。为保证叠合墙尺寸质量的要求,需要从叠合墙制作工艺方面入手,保证合模后墙板不会发生位移。现有技术中通过合模设备实现两块叠合板的机械定位,合模完成后用人工放置的FRP连接筋进行定位,支撑上部叠合板,使其依靠FRP一端埋入已经养护完成的叠合板中,依靠FRP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形成一整体。另一端插入未凝固的另一面叠合板混凝土中,直至模台(钢模台)表面,依靠FRP自身支撑力和尺寸进行定位。现有的FRP连接筋为人工插放,存在插入歪斜情况,支撑长度并不等于自身尺寸长度。另外FRP加工,长度尺寸有3mm误差;因此,依靠FRP自身支撑力和尺寸进行定位,合模后错模、翘曲等问题只能控制在4mm左右,不能满足国标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叠合墙用限位件。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叠合墙用限位件,包括:底座、连杆和端头;所述底座和端头分别安装在所述连杆的两端;所述底座上设有不同高度的卡槽,第一面叠合板的钢筋网片卡入所述卡槽内,通过所述钢筋网片的重力将所述底座压在所述第一面叠合板的模台上;连接完成后,浇筑混凝土使所述底座预埋在所述第一面叠合板内;所述端头为尖端结构,所述端头插入第二面叠合板未凝固混凝土中且直抵模台表面。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叠合墙用限位件垂直连接在两相平行的叠合板之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杆的两端设有半月槽,所述底座和端头裹塑安装在所述连杆的两端且包裹所述半月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杆为镀锌Q235圆钢,所述底座和端头为PS塑料件。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为“几”型结构,所述卡槽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两相对侧面上,所述底座的中部设有供混凝土通过的通道。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一侧所述卡槽的高度为15mm、另一侧所述卡槽的高度为25mm,所述卡槽为与钢筋相适配的半圆凹槽,使所述钢筋网片卡入所述卡槽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头为尖端的子弹头式结构,所述端头的顶部为平面且设有十字加强筋。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头的侧壁设有多台阶倒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限位件的使用可以将两块叠合板在合模后的错模、翘曲等问题控制在1mm左右,使叠合墙尺寸精度满足国标使用要求;同时,限位件底座的结构设计,使其可卡住一面叠合板钢筋网片;限位件端头的结构设计,使其插入混凝土中可以有效避开混凝土石子等骨料,还可以有效接触模台,从而大大增加叠合墙板两块叠合板之间的连接,抵消叠合墙安装现浇混凝土后的涨模力,节省1/5的FRP的使用量,安装方便,效率高,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公开的叠合墙用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底座的俯视图。图中:10、底座;11、卡槽;12、通道;20、连杆;30、端头;31、十字加强筋;32、倒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叠合墙为装配式建筑叠合剪力墙体系中至关重要的预制构件,为目前国内装配式建筑最为先进的技术,但其加工制作中,生产精度要求很高,因此原来依靠FRP自身支撑力和尺寸进行定位,保证墙板厚度的生产工艺急需改进。另外FRP造价很高,如何在结构安全的基础上减少或替代FRP,生产效率将会提高,构件人工和物料成本将会大大降低。为此,如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叠合墙用限位件,通过该叠合墙用限位件替代现有的FRP连接筋来连接两面叠合板;该叠合墙用限位件包括:底座10、连杆20和端头30,底座10预埋在第一面叠合板内,端头30插入第二面叠合板内,从而使叠合墙用限位件垂直连接在两相平行的叠合板之间。其中:本专利技术的底座10和端头30固定在连杆20的两端,优选底座10、连杆20和端头30为同轴设置。具体连接方式为:底座10和端头30可选用普通PS等塑料,连杆20镀锌Q235圆钢或其他圆钢,底座10和端头30裹塑安装在连杆20的两端;为了保证底座10和端头30连接在连杆20的牢固性,本专利技术在连杆20的两端设有半月槽或其他缺口槽,底座10和端头30在生产时包裹半月槽。本专利技术叠合墙用限位件采用裹塑生产工艺,量产方便,质量稳定,成本远低于FRP,且尺寸精度远高于FRP。如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底座10为“几”型结构,底座10的两相对侧面上设有不同高度的卡槽11,优选一侧卡槽11的高度为15mm、另一侧卡槽12的高度为25mm;其中,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的卡槽11用于卡接钢筋网片的钢筋,为此,卡槽11的形状为与钢筋相适配的半圆凹槽,使钢筋网片的钢筋卡入卡槽11内;同时,不同高度的卡槽12用于适配钢筋网片上不同高度钢筋,同时,本专利技术的底座10为PS塑料件,通过PS塑料件的弹性可稳定卡紧钢筋网片。本专利技术底座10的顶部和中部设有供混凝土通过的通道12,底座的片状设计不会对浇筑混凝土流动性有任何影响,保证底座与混凝土充分结合埋入。本专利技术的端头30为尖端结构,优选为尾部为圆柱、顶部为圆锥状的子弹头式结构;同时,端头的顶部设计为平面且设有十字加强筋31,使端头30插入混凝土中可以有效避开混凝土石子等骨料,还可以有效接触钢模台,保证合模后限位件依然垂直于钢模台,保证尺寸精度。进一步,本专利技术在端头30的侧壁设有多台阶倒齿32,保证其余混凝土的握裹力,增加抗拉强度。基于上述所示的叠合墙用限位件,其安装时:将叠合墙用限位件的底座10竖直放置在第一面叠合板的模台上,第一面叠合板的钢筋网片卡入底座10的卡槽11内,通过钢筋网片重力使叠合墙用限位件垂直于第一面叠合板的模台,保证钢筋网片的高度尺寸。同时,本专利技术的底座10可设置成与钢筋网片垫块等高,从而替换此处的垫块,进而减少垫块使用量;叠合墙用限位件布设完成且与钢筋网片卡接后,向第一面叠合板的钢筋网片内浇筑混凝土后,底座的片状设计不会对浇筑混凝土流动性有任何影响,保证底座与混凝土充分结合埋入;依靠混凝土包裹底座承压强度在自身强度基础上增加混凝土强度,抗压强度可达90MPa,是FRP抗压强度10倍以上;第一面叠合板浇筑混凝土养护完成后,通过翻转设备翻转合模,使叠合墙用限位件的端头30插入第二面叠合板未凝固混凝土中;由于端头30的结构设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叠合墙用限位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连杆和端头;/n所述底座和端头分别安装在所述连杆的两端;/n所述底座上设有不同高度的卡槽,第一面叠合板的钢筋网片卡入所述卡槽内,通过所述钢筋网片的重力将所述底座压在所述第一面叠合板的模台上;连接完成后,浇筑混凝土使所述底座预埋在所述第一面叠合板内;/n所述端头为尖端结构,所述端头插入第二面叠合板未凝固混凝土中且直抵模台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叠合墙用限位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连杆和端头;
所述底座和端头分别安装在所述连杆的两端;
所述底座上设有不同高度的卡槽,第一面叠合板的钢筋网片卡入所述卡槽内,通过所述钢筋网片的重力将所述底座压在所述第一面叠合板的模台上;连接完成后,浇筑混凝土使所述底座预埋在所述第一面叠合板内;
所述端头为尖端结构,所述端头插入第二面叠合板未凝固混凝土中且直抵模台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墙用限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墙用限位件垂直连接在两相平行的叠合板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墙用限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的两端设有半月槽,所述底座和端头裹塑安装在所述连杆的两端且包裹所述半月槽。


4.如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隋成成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捷成塑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