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中医内科进针装置,中空腔体中设有顶针机构,顶针机构包括压杆、拉簧、压头以及弹簧片;压头的侧壁与针筒上下滑动配合;拉簧套装在压杆上,该拉簧的上端与上端盖固定连接,拉簧下端与压头固定连接;弹簧片的数量为两片,两片弹簧片左右对称设置于中空腔体中;弹簧片的上端部与针筒卡接固定,弹簧片的下端部与针筒滑动配合,弹簧片的中部朝向针筒的中心处弯曲凸出,弹簧片的中部形成有凹陷的弧形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针筒供医生手持进针,利用针筒中空腔体的顶针机构完成对针柄的夹紧和松开,进而避免医生的手部直接与针柄接触,从而使得医生无须频繁的对手部进行清洁,降低消毒操作频率,极大地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医内科进针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中医内科进针装置。
技术介绍
中医内科针灸,是中医的重要医疗方法之一。医生在给病人进行针灸时,需要手持银针的针柄进针,这样使已经消毒的银针又接触了手指,就可能造成银针的二次污染,导致患者之间交叉感染,导致医疗事故发生。为避免上述医疗事故发生,医生每诊治一个患者,就需要对手部进行消毒。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每天医生接待的病人数量非常多,医院也不可能为每一个患者单独准备一套银针。由于医生每次都会去对手部进行消毒操作,从而浪费了许多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中医内科进针装置,避免医生对病人进行针灸时、医生的手部直接接触针柄,从而降低医生对其手部的消毒操作频率,提高工作效率。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中医内科进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针筒(12),所述针筒(12)沿轴向具有一个圆柱形中空腔体(122),该中空腔体(122)上下贯穿针筒(12);所述针筒(12)的上、下端口处对应螺纹连接有上端盖(11)和下端盖(13),所述上端盖(11)和下端盖(13)将中空腔体(122)封闭;所述中空腔体(122)中设有顶针机构,所述顶针机构包括压杆(21)、拉簧(22)、压头(23)以及弹簧片(24);所述压杆(21)的上端位于针筒(12)外部、压杆(21)的下端与压头(23)固定连接,压杆(21)与上端盖(11)滑动配合;所述压头(23)的侧壁与针筒(12)上下滑动配合;所述拉簧(22)套装在压杆(21)上,该拉簧(22)的上端与上端盖(11)固定连接,拉簧(22)下端与压头(23)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片(24)的数量为两片,两片弹簧片(24)左右对称设置于中空腔体(122)中;弹簧片(24)的上端部与针筒(12)卡接固定,弹簧片(24)的下端部与针筒(12)滑动配合,弹簧片(24)的中部朝向针筒(12)的中心处弯曲凸出,弹簧片(24)的中部形成有凹陷的弧形槽(241);所述下端盖(13)的中心处沿轴向开有供针柄(6)穿过的导向孔(131)。进一步:所述导向孔上小下大。进一步:所述压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一按压块,该按压块位于针筒外部。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本技术中的针筒供医生手持进针,利用针筒中空腔体的顶针机构完成对针柄的夹紧和松开,进而避免医生的手部直接与针柄接触,从而使得医生无须频繁的对手部进行清洁,降低消毒操作频率,极大地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针筒上设置的上端盖和下端盖,可将针筒的中空腔体进行封闭,避免外部环境对顶针机构造成污染,使得本方案中的金针装置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仅消毒一次即可,减小医生的工作量;而且,本金针装置通过按压式的压杆即可完成对针柄的松开过程,结构简单,使用非常方便;按压块可增大医生手指与压杆的接触面积,进而使医生不会在按压次数过多后,导致手指疼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弹簧片夹紧针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公开的中医内科进针装置,包括针筒12,针筒12沿轴向具有一个圆柱形的中空腔体122,中空腔体122上下贯穿针筒12。针筒12的上端螺纹连接有上端盖11,针筒12的下端螺纹连接有下端盖13,上端盖11和下端盖13均用以对中空腔体122进行封闭。针筒12的中空腔体122中还设有顶针机构。顶针机构包括在中空腔体122中压杆21、拉簧22、压头23以及弹簧片24。上端盖11的中心处沿轴向开有通孔,压杆21通过通孔与上端盖11滑动连接。压头23的侧壁与针筒12上下滑动配合,压杆21的下端与压头23固定连接。拉簧22套装在压杆21上,拉簧22的上端与上端盖11固定卡接、下端与压头23焊接固定。下端盖13的中心处沿轴向开有供针柄6穿过的导向孔131,该导向孔131上小、下大。本方案中,弹簧片24的数量为两片,两片弹簧片24左右对称设置于中空腔体122中。弹簧片24的上端部与针筒12卡接固定。针筒12的中空腔体122内靠近下端盖13的侧壁上形成有一凸起部121,该凸起部121上开有一个供弹簧片24贯穿的方形槽,弹簧片24的下端由上至下穿过这个方形槽,从而使弹簧片24的下端部与凸起部121滑动配合。如图1和图2所示,弹簧片24的中部朝向针筒12的中心处弯曲凸出,同时,弹簧片24的中部形成有凹陷的弧形槽241。两片弹簧片24上的两个弧形槽241分别从左右方向上与针柄6抵接,在两片弹簧片24的弹性作用力之下,如图2箭头所示,针柄6将被牢牢的锁定在两片弹簧片24之间。在未夹持银针时,两片弹簧片24的中部相接触。如图1所示,针筒12上还通过拉绳4连接有一个医用弹簧夹5,它的结构类似于书夹。在使用时,医生可使用医用弹簧夹5来对银针进行夹取。本方案中的医用弹簧夹5是指利用医用塑料或者医用硅胶材质制成的弹簧夹,属于现有技术中医用弹簧夹5。如图1和2所示,压头23的下部设有一锥形头231,该锥形头231与中空腔体122同轴线设置,且该锥形头231上大下小。压头23向下移动时,该锥形头231可同时向两片弹簧片24施加压力,促使两片弹簧片24沿中空腔体122的径向相互分开。本方案的工作原理:具体使用时,医生用镊子或者夹子等将针灸所用银针夹住,然后将针柄6由下端盖13插入至两片弹簧片24之间,由两片弹簧片24的弧形槽241将针柄6夹住并固定。医生可通过手持针筒12对患者进行针灸。待银针刺入患者的身体后,医生用以持握针筒12的单手大拇指按压压杆21,压杆21向下顶动压头23,压头23的锥形头231在向下移动过程中同时挤压两片弹簧片24,促使两片弹簧片24沿中空腔体122的径向分开,从而使弹簧片24松开针柄6,由此完成针灸过程。而拉簧22的作用则是防止压头23受重力作用沿中空腔体122向下滑动,同时也是促使压杆21和压头23向上回归复位,以便于医生下一次操作。在上述实施过程中,下端管上的导向孔131则用以对针柄6进行限位,当然,此种限位仅是防止针柄6偏移的偏差角度过大,因为医生在对患者进行针灸时,扎进患者皮肤的银针基本不会偏摆,所以不需要对针柄6进行精确的导向。下端盖13开设的导向孔131上小下大,这样的设计利于针柄6进入到针筒12中。如图1所示,压杆2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一按压块,该按压块3位于针筒12外部。按压块3可增大医生手指与压杆21的接触面积,进而使医生不会在按压次数过多后,导致手指疼痛。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以本技术为限制,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中医内科进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针筒(12),所述针筒(12)沿轴向具有一个圆柱形中空腔体(122),该中空腔体(122)上下贯穿针筒(12);所述针筒(12)的上、下端口处对应螺纹连接有上端盖(11)和下端盖(13),所述上端盖(11)和下端盖(13)将中空腔体(122)封闭;所述中空腔体(122)中设有顶针机构,所述顶针机构包括压杆(21)、拉簧(22)、压头(23)以及弹簧片(24);所述压杆(21)的上端位于针筒(12)外部、压杆(21)的下端与压头(23)固定连接,压杆(21)与上端盖(11)滑动配合;所述压头(23)的侧壁与针筒(12)上下滑动配合;所述拉簧(22)套装在压杆(21)上,该拉簧(22)的上端与上端盖(11)固定连接,拉簧(22)下端与压头(23)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片(24)的数量为两片,两片弹簧片(24)左右对称设置于中空腔体(122)中;弹簧片(24)的上端部与针筒(12)卡接固定,弹簧片(24)的下端部与针筒(12)滑动配合,弹簧片(24)的中部朝向针筒(12)的中心处弯曲凸出,弹簧片(24)的中部形成有凹陷的弧形槽(241);所述下端盖(13)的中心处沿轴向开有供针柄(6)穿过的导向孔(13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中医内科进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针筒(12),所述针筒(12)沿轴向具有一个圆柱形中空腔体(122),该中空腔体(122)上下贯穿针筒(12);所述针筒(12)的上、下端口处对应螺纹连接有上端盖(11)和下端盖(13),所述上端盖(11)和下端盖(13)将中空腔体(122)封闭;所述中空腔体(122)中设有顶针机构,所述顶针机构包括压杆(21)、拉簧(22)、压头(23)以及弹簧片(24);所述压杆(21)的上端位于针筒(12)外部、压杆(21)的下端与压头(23)固定连接,压杆(21)与上端盖(11)滑动配合;所述压头(23)的侧壁与针筒(12)上下滑动配合;所述拉簧(22)套装在压杆(21)上,该拉簧(22)的上端与上端盖(11)固定连接,拉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成峰,
申请(专利权)人:孙成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