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温室棚顶的裙膜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4209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06: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温室棚顶的裙膜结构,属于大棚温室技术领域,包括若干支撑顶架和裙膜;所述支撑顶架的拱顶向外凸,在支撑顶架两侧的底边处均设有一定高度的裙膜,所述拱顶至裙膜顶边的区域设为窗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温室棚顶的裙膜结构,解决大棚最大的通风量及最快调节温度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温室棚顶的裙膜结构
本技术属于大棚温室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温室棚顶的裙膜结构。
技术介绍
大棚温室技术广泛地应用于花卉、果蔬等现代农业的种植/栽培,逐渐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设备。在大棚技术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包含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氧气、光照、避雨、防霜、防雪、病虫害等因素,都是温室的重要调整条件,就像温室的大脑,使得调节出来的温室小环境,最适合植物生长,从而达到高效现代农业的目的大棚技术。现有的温室棚顶普遍的做法是窗口开启面积仅为温室拱顶总表面积的20~30%,虽使问题有所改善,但拱顶窗口面积小,顶部区域封闭,使温度在整个棚顶的最高处无法完全排出,只能从侧壁的开窗出进行热能的释放,因此严重影响了温室的最大通风量,整个温室的调节效果不明显。由于开窗在顶部区域的两侧,外来风从一侧开窗进入棚内时,易在棚顶的封闭区域形成向上的举升,当风量较大时,极易将整个棚顶从该封闭区域抬起而将大棚掀翻,因此其抗风性能极低。特别是在冬天为了保温,封闭的大棚内,湿度伴随着温度至温室的顶部聚集,由于内外温差的存在,在棚顶形成有冷凝水,冷凝水聚集到一定程度后会向下滴,或者会顺着棚顶的向两侧流动,当冷凝水下流至棚顶的卡槽处时,水会下滴地到棚内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温室中的冷疑水大量的病菌,滴在植物上会造成植物病害传播、植株腐烂,使得冷凝水在棚顶无法排出。可见,现有的大棚存在较多额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结构调整。本技术主要改进的是用于温室棚顶的裙膜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于温室棚顶的裙膜结构,拟解决大棚最大的通风量及最快调节温度的问题;解决大棚内冷凝水无法排出,滴落于大棚能对植物造成病害传播、植株腐烂的问题;解决大棚抗风性能不佳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温室棚顶的裙膜结构,包括若干支撑顶架和裙膜4;所述支撑顶架的拱顶向外凸,在支撑顶架两侧的底边处均设有一定高度的裙膜4,所述拱顶至裙膜4顶边的区域设为窗口。由上述结构可知,拱顶至裙膜4顶边的区域设为窗口,窗口上可通过覆盖顶膜来关闭窗口进行保温或拿掉顶膜来打开窗口进行通风;拱顶至裙膜4顶边的区域设为窗口能将温室的顶部薄膜(顶膜)全部敞开,开窗在温室最高端,把整个窗口打开,支撑顶架两侧的窗口全部打开,可以有效地形成对流态势,从而达到了最大的通风量,最快调节温度的目的,因为湿度伴随着温度在温室的最高点(热空气往上走的蒸腾作用),最快调节温室中的湿度,降低湿度就会降低病虫害,所以也是连栋温室中调节病虫害效果最好的温室。开窗在温室最高端也避免了大风进入温室时,对顶部产生压力。支撑顶架的拱顶向外凸,可以将顶膜收卷到拱顶为止,能有效地避免风将整个顶膜抬起;保证这个大面积活动膜的温室,(8级风力以内)能够正常的使用。进一步的,所述裙膜4为薄膜,覆盖支撑顶架侧面的底边处并占支撑顶架侧面1/3±1/10的面积。由上述结构可知,裙膜4覆盖支撑顶架侧面1/3±1/10的面积,一般在1/3左右,保证了最大的通风量;同时给顶膜贴合或固定在裙膜4上留有余地。能够将顶膜在底边区域进行贴合粘紧,整个顶膜与裙膜的贴合是非常难以被分开的,也就极强地保障了整个大棚的稳靠,增大其抗风性能。进一步的,所述拱顶至裙膜4顶边的窗口占支撑顶架侧面2/3±1/10的面积。由上述结构可知,此结构能够确保整个支撑顶架侧面有2/3的区域属于窗口区,特别是将裙膜设于整个支撑顶架侧面的底边区域,而将靠近支撑顶架的拱顶区域设为窗口,因此当需要进行温度调节时,可以将几乎整个大棚拱顶的窗口区域的顶膜全部打开,因此可将温室的2/3顶部薄膜全部敞开;而且开窗在温室的最高端,达到了最大的通风量,最快调节温度的目的,因为湿度伴随着温度在温室的最高点(热空气往上走的蒸腾作用),最快调节温室中的湿度,降低湿度就会降低病虫害,所以也是连栋温室中调节病虫害效果最好的温室。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顶架包括两个弧形结构的顶部架构成,两顶部架在拱顶处相交使拱顶处为外凸/尖顶,使整个支撑顶架呈“桃形”结构。由上述结构可知,支撑顶架呈“桃形”,有效地避免现有大棚在拱顶处坡度十分平缓,在控制顶膜收卷时会用到卷膜器,卷膜器在拱顶及附近的坡度平缓处卷膜和放膜时经常动作失灵,无法及时、完全和可靠地开启,特别是关闭大面积的拱顶窗口,甚至容易造成卷膜器和/或膜的损坏;支撑顶架呈“桃形”结构,还可以让植物充分的得到自然光,使得植物光合作用能够达到最好,提高植物品质,拱形比较高,受力比较稳,也是温室中好的优点之一。这些有效功能为植物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进一步的,所述顶部架呈弧形外凸的方式布置,且顶部架从下往上各点切线与水平夹的锐角逐渐减小,切线与水平夹的锐角始终大于等于十九度。由上述结构可知,避免拱顶处坡度十分平缓,避免卷膜器在拱顶及附近的坡度平缓处卷膜和放膜时经常动作失灵,无法及时、完全和可靠地开启。进一步的,所述顶部架弧形外凸高点的前后点切线与水平夹的锐角变化率最大。由上述结构可知,由于对顶部架的设计,在顶膜对裙膜进行覆盖时,当顶膜覆盖过顶部架的弧形高点时,使其顶膜的底边有向内靠的趋势,这样更能确保顶膜与裙膜之间能靠拢。进一步的,所述裙膜4置于支撑顶架表面,所述裙膜4的顶边在支撑顶架位置向内凹陷,形成导流口。由上述结构可知,在冬天为了保温,大棚温室内会有很多的冷疑水,会聚积在顶膜上,冷疑水会沿顶膜内壁向两侧流至顶膜与裙膜搭接的边部处,通过设置该导流口,从而更利于冷疑水进入到顶膜与裙膜重叠的区域,继而向大棚室外排出。进一步的,所述若干支撑顶架并排设置,任意两相邻的支撑顶架之间设有排水沟3,所述排水沟3位于裙膜4下方。由上述结构可知,排水沟便于将温室内的冷凝水排至该排水沟内,从而集中向外排出,利于对整体大棚的水管理,另外,排水沟也给顶膜的全覆盖提供的余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温室棚顶的裙膜结构,包括若干支撑顶架和裙膜;所述支撑顶架的拱顶向外凸,在支撑顶架两侧的底边处均设有一定高度的裙膜,所述拱顶至裙膜顶边的区域设为窗口。本技术的一种用于温室棚顶的裙膜结构,解决大棚最大的通风量及最快调节温度的问题,大棚抗风性能不佳的问题。裙膜的顶边在支撑顶架位置向内凹陷,形成导流口,解决大棚内冷凝水无法排出,滴落于大棚能对植物造成病害传播、植株腐烂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采用本技术的温室棚顶示意图;图2是采用本技术的温室棚顶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采用本技术的温室棚顶的开窗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导流口示意图;附图中:1-导流口、2-支撑顶架、3-排水沟、4-裙膜、6-顶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实施例一:见附图1~4。一种用于温室棚顶的裙膜结构,包括若干支撑顶架和裙膜4;所述支撑顶架的拱顶向外凸,在支撑顶架两侧的底边处均设有一定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温室棚顶的裙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支撑顶架和裙膜(4);所述支撑顶架的拱顶向外凸,在支撑顶架两侧的底边处均设有一定高度的裙膜(4),所述拱顶至裙膜(4)顶边的区域设为窗口;所述裙膜(4)置于支撑顶架表面,所述裙膜(4)的顶边在支撑顶架位置向内凹陷,形成导流口;所述若干支撑顶架并排设置,任意两相邻的支撑顶架之间设有排水沟(3),所述排水沟(3)位于裙膜(4)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606 CN 20192084997071.一种用于温室棚顶的裙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支撑顶架和裙膜(4);所述支撑顶架的拱顶向外凸,在支撑顶架两侧的底边处均设有一定高度的裙膜(4),所述拱顶至裙膜(4)顶边的区域设为窗口;所述裙膜(4)置于支撑顶架表面,所述裙膜(4)的顶边在支撑顶架位置向内凹陷,形成导流口;所述若干支撑顶架并排设置,任意两相邻的支撑顶架之间设有排水沟(3),所述排水沟(3)位于裙膜(4)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温室棚顶的裙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裙膜(4)为薄膜,覆盖支撑顶架侧面的底边处并占支撑顶架侧面1/3±1/10的面积。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乐晓芳杨建军梁兆卿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良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乐晓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