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间粉尘治理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间粉尘气体的处理
,具体为一种车间粉尘治理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加工车间越来越多,而为了加工人员的身体健康考虑,车间内的空气需要及时的进行处理。对于专利号为:CN201910287107.1的一种节能环保的空气污染治理装置,通过散热和通孔装置实现处理过程中的及时散热和均匀分流的作用,但由于车间加工过程产生的粉尘不同,导致处理装置的运行功率不同,而该专利技术无法适配于不同粉尘浓度的处理,同时在全功率处理的过程中,单一的散热板无法实现充分散热的目的。为此提供一种车间粉尘治理装置,以解决不同处理效率的适配问题和调节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间粉尘治理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间粉尘治理装置,包括治理装置主体,所述治理装置主体是由进气管、粉尘处理管和排气管组成,所述粉尘处理管的上端连通进气管,粉尘处理管的下端连通排气管,粉尘处理管的内腔上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间粉尘治理装置,包括治理装置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理装置主体是由进气管(1)、粉尘处理管(3)和排气管(2)组成,所述粉尘处理管(3)的上端连通进气管(1),粉尘处理管(3)的下端连通排气管(2),粉尘处理管(3)的内腔上端与进气管(1)连接的位置设置有电磁控制阀(4),粉尘处理管(3)的上端内壁固定焊接有顶板(8),所述电磁控制阀(4)的下端连通顶板(8),电磁控制阀(4)的上端连通进气管(1),所述顶板(8)的下端左右两侧设置有相互对称的一组催化剂载体(7),顶板(8)的中间插接安装有分流主管(9),所述催化剂载体(7)内腔设置有纵横交错的纵向流道(18)和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间粉尘治理装置,包括治理装置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理装置主体是由进气管(1)、粉尘处理管(3)和排气管(2)组成,所述粉尘处理管(3)的上端连通进气管(1),粉尘处理管(3)的下端连通排气管(2),粉尘处理管(3)的内腔上端与进气管(1)连接的位置设置有电磁控制阀(4),粉尘处理管(3)的上端内壁固定焊接有顶板(8),所述电磁控制阀(4)的下端连通顶板(8),电磁控制阀(4)的上端连通进气管(1),所述顶板(8)的下端左右两侧设置有相互对称的一组催化剂载体(7),顶板(8)的中间插接安装有分流主管(9),所述催化剂载体(7)内腔设置有纵横交错的纵向流道(18)和横向流道(19),催化剂载体(7)的外侧与粉尘处理管(3)的中间段内壁之间设置有散热内腔(10),催化剂载体(7)的下端设置有滤网(15),所述滤网(15)固定安装在分流主管(9)的下端内壁,所述纵向流道(18)和横向流道(19)相互垂直连通,纵向流道(18)的上端连通顶板(8)上端的气体接口(30),所述分流主管(9)的内腔设置有分流内腔(24),分流主管(9)的中间段外壁设置有线性分布的若干第一通孔(25),间隔相邻的第一通孔(25)之间设置有第三通孔(28),所述第三通孔(28)与横向流道(19)一一重合,所述分流内腔(24)的内腔安装有线性分布的三个调节支架(29),线性分布的三个所述调节支架(29)均固定安装在转轴(21)的外壁,调节支架(29)对应安装在第三通孔(28)的位置,调节支架(29)与第三通孔(28)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通孔(27),所述转轴(21)的上端转动连接驱动电机(20),所述散热内腔(10)与催化剂载体(7)之间设置有散热板(13),散热内腔(10)的内部设置有相互连通的吸热管(12),散热内腔(10)的上下两侧外壁分别设置有进水口(11)和排水口(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间粉尘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群威,谷广超,陶小培,栗亚琼,陈冰,冯凯,
申请(专利权)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