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适应极性和智能保护的充电输出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36615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适应极性和智能保护的充电输出电路,包括单片机U2、电流限制短路保护检测单元U3、极性翻转控制单元U5、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七电阻R7、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及第七电容C7。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以检测电流大小为基础,自动翻转输出正负极性,以电流大小符合范围且没有短路现象的极性为充电极性设定,从而使设备结构摆脱了正负极性的约束,简化结构设计和一些特殊结构要求的约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适应极性和智能保护的充电输出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池充电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智能适应极性和智能保护的充电输出电路。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池充电设备输出极性不随被充电设备的要求变化,通常以结构约束正负极性的方式固定极性,如手机的各种插头,蓝牙耳机充电盒的结构不允许反向插入,TYPE_C的中心对称等形成正负极性的限定。但结构约束增加结构的设计工作量及工艺要求等,同时有些设施很难做到结构约束。以上不足,值得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适应极性和智能保护的充电输出电路。本技术技术方案如下所述:一种基于上述任一智能适应极性和智能保护的充电输出电路的控制方法的充电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片机U2、电流限制短路保护检测单元U3、极性翻转控制单元U5、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七电阻R7、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及第七电容C7,所述单片机U2的第一引脚接地,所述单片机U2的第七引脚经过所述第十四电阻R14与检测端连接,所述单片机U2的第十三引脚与所述极性翻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适应极性和智能保护的充电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片机U2、电流限制短路保护检测单元U3、极性翻转控制单元U5、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七电阻R7、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及第七电容C7,所述单片机U2的第一引脚接地,所述单片机U2的第七引脚经过所述第十四电阻R14与检测端连接,所述单片机U2的第十三引脚与所述极性翻转控制单元U5的第四引脚连接,所述单片机U2的第十五引脚与所述极性翻转控制单元U5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单片机U2的第十六引脚经过所述第三电阻R3分别与所述电流限制短路保护检测单元U3的第二引脚和所述极性翻转控制单元U5的第五引脚连接,所述单片机U2的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适应极性和智能保护的充电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片机U2、电流限制短路保护检测单元U3、极性翻转控制单元U5、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七电阻R7、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及第七电容C7,所述单片机U2的第一引脚接地,所述单片机U2的第七引脚经过所述第十四电阻R14与检测端连接,所述单片机U2的第十三引脚与所述极性翻转控制单元U5的第四引脚连接,所述单片机U2的第十五引脚与所述极性翻转控制单元U5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单片机U2的第十六引脚经过所述第三电阻R3分别与所述电流限制短路保护检测单元U3的第二引脚和所述极性翻转控制单元U5的第五引脚连接,所述单片机U2的第十八引脚经过所述第十三电阻R13与所述检测端连接,所述单片机U2的第二十引脚分别与高电位端和所述第七电容C7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流限制短路保护检测单元U3的第一引脚接地,所述电流限制短路保护检测单元U3的第三引脚与供电电源连接,所述极性翻转控制单元U5的第一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七电阻R7的一端和第二充电输出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真陈维强柳丰贺江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尤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