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输出保护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36587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输出保护电路,所述电池的正输出端、负输出端分别与负载的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电池的负输出端与所述负载的第二连接端之间连接有放电MOS管Q2;所述保护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负载电压检测电路、开关电路、延时电路以及短路保护电路,所述放电MOS管Q2的漏极与所述负载的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放电MOS管Q2的源极与所述电池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放电MOS管Q2的栅极与所述短路保护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负载电压检测电路来检测负载端的电压是否升高来判断负载端是短路状态还是连接容性负载,因此不会出现误操作,并且无需额外增加短路延时保护时间即可启动较大的容性负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输出保护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输出保护电路,尤其涉及一种无需增大短路保护延时即可启动较大容性负载的电路。
技术介绍
大功率的负载一般都会在负载供电输入端连接1000uF-10000uF大容量的电解电容,现有技术为了电池组连接负载不出现短路保护误动作,会把短路保护延时加大。例如,一个72V电池组,负载电容是10000uF,BMS(电池管理系统)的短路保护电流设置为500A,现有技术需要把短路保护延时加大到600uS或更大才能启动,但是把短路保护延时加大,会增加电池组输出端的短路时间,从而增加损坏BMS的放电MOS管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输出保护电路,利用该电池输出保护电路,可判断出负载端为短路状态还是负载端连接容性负载,且无需增大短路保护延时即可启动容性负载。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池输出保护电路,所述电池的正输出端、负输出端分别与负载的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电池的负输出端与所述负载的第二连接端之间连接有放电MOS管Q2,其中,所述保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输出保护电路,所述电池的正输出端、负输出端分别与负载的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电池的负输出端与所述负载的第二连接端之间连接有放电MOS管Q2,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负载电压检测电路、开关电路、延时电路以及短路保护电路,所述放电MOS管Q2的漏极与所述负载的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放电MOS管Q2的源极与所述电池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放电MOS管Q2的栅极与所述短路保护电路连接;/n所述负载电压检测电路包括有第一开关管Q1、二极管D1以及第一电容C1,第一开关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池的正输出端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发射极与基极之间连接有电阻R1,第一开关管Q1的基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输出保护电路,所述电池的正输出端、负输出端分别与负载的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电池的负输出端与所述负载的第二连接端之间连接有放电MOS管Q2,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负载电压检测电路、开关电路、延时电路以及短路保护电路,所述放电MOS管Q2的漏极与所述负载的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放电MOS管Q2的源极与所述电池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放电MOS管Q2的栅极与所述短路保护电路连接;
所述负载电压检测电路包括有第一开关管Q1、二极管D1以及第一电容C1,第一开关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池的正输出端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发射极与基极之间连接有电阻R1,第一开关管Q1的基极与所述负载的第二连接端之间依次串联连接有电阻R2、第一电容C1以及电阻R3,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开关电路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所述电阻R2、第一电容C1均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礼刚易缘兵王翔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嘉佰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