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29166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灯条结构,包含电路基板、点光源阵列、以及导光膜。导光膜在相对于点光源阵列的另一侧表面包含多个长条状微透镜,该长条状微透镜在表面上还具有多个光栅。成列的点光源阵列所发出的光线可在导光膜内的折射及绕射,可使点光源阵列所发出的光在在其排列的一维方向的扩散角增加,进而使灯条结构呈现辉度均匀的一维图案。同时因为点光源阵列所发出的光扩散性佳而能减少发光二极管使用数量,具备节能效果,还能缩短导光膜与点光源阵列之间的间隔,有助于灯具的小型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灯条结构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灯条结构,其可呈现均匀的一维光源效果。
技术介绍
随着低发热、低耗能的发光二极管普及,许多用于照明或信号指示的灯具中,皆已改为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但因发光二极管属于高辉度的点光源,因此,对于大面积的照明需求通常须采用多个发光二极管搭配导光板及扩散板,以达到均匀且柔和的照射效果。此外,对于车用灯具等应用,除了照明的基本需求外,还需具备多样化的设计性,以及达到对光源出射角度的精准控制,因此,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时还需解决其他问题,例如,当以长条形光源组合成各种图案设计的灯具时,现行常采用单一侧发光二极管光源搭配柱状导光条形成一维灯条,或以多个直下式发光二极管光源排列形成一维线型图案,再进行后续灯具结构设计。但侧发光二极管光源搭配柱状导光条的方式中,侧发光二极管的光源强度会随着柱状导光条的长度递减,导致形成的一维灯条亮度不均,光线进入柱状导光条后,仅可于柱状导光条中整体同时点亮或熄灭,因此无法藉由时序控制产生动态光源图案变化。以多个直下式发光二极管光源排列的方式,也会因为各发光二极管光源局部辉度过高,及灯具空间限制使扩散距离不足而难以形成均匀的一维光源,影响所欲呈现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灯条结构,在其点光源阵列排列方向上呈现均一辉度的一维线型图案。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灯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电路基板;点光源阵列,该点光源阵列沿第一方向成一维线型排列的方式设置于该电路基板上;以及导光膜,该导光膜配置于该点光源阵列的出光侧,且该导光膜在相对于该点光源阵列的另一侧表面上包含多个长条状微透镜,该长条状微透镜沿与该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排列,于该长条状微透镜的表面形成有多个光栅,其中,该光栅沿该第二方向延伸排列。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每一该长条状微透镜在该第一方向上的底部宽度介于15μm~1000μm。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每一该长条状微透镜的底部至顶点的高度介于1μm~100μm。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每一该长条状微透镜于该第一方向的表面曲率半径介于7.5μm~125000μm。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每一该光栅的宽度介于0.25μm~1.5μm。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每一该光栅的深度介于0.1μm~1.5μm。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光栅的间距介于0.5μm~3μm。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点光源阵列与该导光膜之间的间距介于0.1mm~50mm。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导光膜的折射率介于1.4~1.6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成列的点光源阵列所发出的光线可在导光膜内的折射及绕射,可使点光源阵列所发出的光在在其排列的一维方向的扩散角增加,进而使灯条结构呈现辉度均匀的一维图案。同时因为点光源阵列所发出的光扩散性佳而能减少发光二极管使用数量,具备节能效果,还能缩短导光膜与点光源阵列之间的间隔,有助于灯具的小型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灯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导光膜表面的微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导光膜表面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光源强度分布图。图5为灯条结构点亮时的影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对本技术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的说明书附图,其主旨仅为示意及辅助说明书,未必为本技术实施后的真实比例与精准配置,故不应就说明书附图的的比例与配置关系解读、限制本技术于实际实施上的权利范围,合先叙明。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本技术的灯条结构的实施例。为使便于理解,下述实施例中的相同元件以相同的符号标示来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灯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灯条结构100至少包含:电路基板10、点光源阵列20、以及导光膜40。电路基板10可为具有时序控制器的印刷电路基板,以用于电性连接每一个点光源阵列20并且使其能够单独工作。点光源阵列20可由多个发光二极管(LED)所构成,并通过表面黏着等习知技术而设置在电路基板10的长度方向(X轴,或称第一方向,下同)上,成一维线型排列。导光膜40设置在点光源阵列20的出光侧,通过支撑框架30使导光膜40与点光源阵列20之间产生间距,导光膜40用以将点光源阵列20所发出的光进行扩散。在本技术的灯条结构中,如图2所示,导光膜40在相对于点光源阵列20的另一侧表面上包含沿Y轴方向(或称第二方向,下同)延伸排列的多个长条状微透镜42,Y轴方向垂直X轴方向,且每一个长条状微透镜42在X轴方向上的底部宽度Lx介于15μm~1000μm,底部至顶点的高度H介于1μm~100μm。在本技术的灯条结构中,每一个长条状微透镜42在X轴方向上的表面44的曲率半径Rx(未标示)可介于7.5μm~125000μm,如此当光线通过长条状微透镜42时可在X轴方向产生折射。进一步地,图2显示了长条状微透镜42在Y轴方向上的表面呈平坦状的柱状微透镜,如此光线通过长条状微透镜42时不易发生Y轴方向的折射,使得光线仅在X轴方向发生折射扩散,于是灯条结构点亮后的灯型呈现往X轴方向延伸的一维线型图案。此外,因全反射等因素限制,透镜曲率半径具有扩光角度极限。图3为图2虚线处的放大图,如图3的局部放大图所示,本技术的长条状微透镜42的表面上进一步形成有多个光栅46,以使光线产生绕射而更加扩散。光栅46由沿Y轴方向延伸排列的凹凸结构所形成,以使长条状微透镜42表面的折射率产生周期性变化(例如,空气折射率和长条状微透镜42本身折射率交替)。当光线通过折射率周期性变化的表面时会产生绕射现象而突破折射时全反射角度限制,增加扩散角度。由于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光栅46沿Y轴方向延伸排列,经绕射后的光线则会往X轴方向扩散,因此使通过长条状微透镜42的光线仅在X轴方向上更大角度地扩散。此外,长条状微透镜42的折射效果还可弥补光线绕射的不均匀性,当光线通过导光膜40后可产生均匀且扩散角度大的一维线型图案,本技术中X轴方向即为一维线型图案的延伸方向。光栅46的尺寸可根据点光源阵列20的发光波长而进行调整。较佳地,适用于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光栅46的宽度w介于0.25μm~1.5μm,深度h介于0.1μm~1.5μm之间,且间距(pitch)p介于0.5μm~3μm。适用本技术的具有光栅46的长条状微透镜42的形成方法例如可为习知的压印方法,例如但不限于以钻石刀及聚焦离子束(FocusIonBeam,FIB)来制造凹面母模,再利用母模于膜厚介于20μm~500μm的导光膜40表面上压印,以形成包含多个光栅46的多个长条状微透镜42。适用本技术的导光膜材料为光学级的透明树脂,较佳的包含PMMA、PET、PC及TAC等,且折射率介于1.4~1.65之间。再者,习知技术中扩散膜会与光源隔有一段距离,以具有足够的扩散效果,但由于本技术的导光膜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灯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n电路基板;/n点光源阵列,该点光源阵列沿第一方向成一维线型排列的方式设置于该电路基板上;以及/n导光膜,该导光膜配置于该点光源阵列的出光侧,且该导光膜在相对于该点光源阵列的另一侧表面上包含多个长条状微透镜,该长条状微透镜沿与该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排列,于该长条状微透镜的表面形成有多个光栅,其中,每一该长条状微透镜为在该第二方向上表面呈平坦状的柱状微透镜,且该光栅沿该第二方向延伸排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灯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电路基板;
点光源阵列,该点光源阵列沿第一方向成一维线型排列的方式设置于该电路基板上;以及
导光膜,该导光膜配置于该点光源阵列的出光侧,且该导光膜在相对于该点光源阵列的另一侧表面上包含多个长条状微透镜,该长条状微透镜沿与该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排列,于该长条状微透镜的表面形成有多个光栅,其中,每一该长条状微透镜为在该第二方向上表面呈平坦状的柱状微透镜,且该光栅沿该第二方向延伸排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条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该长条状微透镜在该第一方向上的底部宽度介于15μm~1000μ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条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该长条状微透镜的底部至顶点的高度介于1μm~100μ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群泰徐伟峰沈俊男吴孟杰高国隆
申请(专利权)人:明基材料有限公司明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