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哲升专利>正文

风能风道发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2723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的是风能风道发电装置,包括风道,所述风道内设置有风力发电机,一端开口为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为喇叭口,另一端为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设置若干组风力发电机,所述风力发电机的上风侧设有半隔断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将发电装置进行了整体结构的紧凑化,提高发电量而不增加额外阻力,充分回收了能源,进而提升了能源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能风道发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的是风能风道发电装置,具体来说属于发电设备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传统的载具用风能发电机,在发电时只能利用单一风机进行发电,因增加风阻而损耗能量,而单一发电机所发的电量少于损耗的能量,得不偿失而难以普及。而传统的野外单直立柱单机发电装置,如山上的大型风力发电装置,为了提高发电的功率,设备作了巨大化处理,因而电机、叶片、支柱等组成部分也就相应较大,对安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常见直柱风能发电装置,因风叶造成立柱无法拉牵引绳加固,增强侧压受力度,造成立柱必须地基打得很深,增加成本和难度,对环境要求相当苛刻,难以大范围普及和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提出的是风能风道发电装置,满足了相关技术需求,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所示:风能风道发电装置,包括风道,所述风道内设置有风力发电机,所述风道为长方体通道,一端开口为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为喇叭口,另一端为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设置若干组风力发电机,所述风力发电机的上风侧设有半隔断板,所述风力发电机包括转子发电机,所述转子发电机垂直于风道的长度方向、对称设于风道的两侧设于风道的外壁,并通过转轴相连,所述转轴上设有叶片,所述转子发电机通过线路连接有变电装置。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风力发电机的数量为1-6组,且不同组的风力发电机之间均设有半隔断板。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半隔断板与风道的内壁之间非垂直连接,倾斜的方向与风向一致,并且所述半隔断板的根部的厚度大于端部。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叶片的宽度不大于所述风道的横截面长度的3/5。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有所述转子发电机的正极均并联或串联至变电装置的正极,而所有所述转子发电机的负极均并联或串联至变电装置的负极。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叶片的横截面形状为弧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将发电装置进行了整体结构的紧凑化,利用风道将进风定向引流,增加了发电的量的同时而不会增加额外阻力,能够在各种载具当中诸如汽车、货车、船舶、无人机当中应用,并可以有效利用起载具运动时产生的风力,充分回收了能源,进而提升了能源利用率,并且还能应用于大型野外发电的不同场所,拓宽了应用的范围。例如,可用于优化现在的野外大型风力发电装置,该装置的叶片是在直立柱的上方,直立柱就能设置三个方向的牵引绳,而更加牢固安全,可减少依赖大地基和高强度的直立柱的投入和难度,拓展更多的应用环境能够风能发电。比如大型工程车无法到达的地方,无法建筑大型地基的环境,该简便风能风道发电装置就能建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电路连接示意图。其中:风道1、风力发电机2、进风口3、出风口4、半隔断板5、转子发电机6、转轴7、叶片8、变电装置9。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相关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以下相关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好说明本技术本身而举的优选实施例,而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局限于如下的实施例中,并且本技术涉及本
的相关必要部件,应当视为本
内的公知技术,是本
所属的技术人员所能知道并掌握的。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使子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结合图1、2、3所示,风能风道发电装置,包括风道1,所述风道1内设置有风力发电机2,所述风道1为横截面的长宽比不小于1.5的长方体通道,一端开口为进风口3,所述进风口3为喇叭口,另一端为出风口4,所述进风口3与出风口4之间设置若干组风力发电机2,所述风力发电机2的上风侧设有半隔断板5,所述风力发电机2包括转子发电机6,所述转子发电机6垂直于风道1的长度方向、对称设于风道1的两侧设于风道1的外壁,并通过转轴7相连,所述转轴上设有叶片8,所述转子发电机6通过线路连接有变电装置9。本技术的实施原理在于:利用风道1压缩整体的体积,使其适用于安装于车体任意通风的位置,利用进风口3的形状使得迎面来的风被引导至风道1之中,在半隔断板5的作用下,进风被顺利引导至风力发电机2的叶片8的有效作用段的位置,使其可以在风力的推动下不断转动,从而为变电装置8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实现了汽车能源一定程度的回收,整体由于设置于载具内且为风道结构,因此阻力相比较于设于外部的裸露风机而言更小,其中变电装置9可以同位理解为载具内任意用电的设备;此外,虽然本技术中限定了长方体外形的通道,但是横截面形状当中,属于类长方形的正方形、扁平形、圆形等均满足本技术的使用需求。另外,可用于优化现在的野外大型风力发电装置,该装置的叶片是在直立柱的上方,直立柱就能设置三个方向的牵引绳,而更加牢固安全,可减少依赖大地基和高强度的直立柱的投入和难度,拓展更多的应用环境能够风能发电。比如大型工程车无法到达的地方,无法建筑大型地基的环境,该简便风能风道发电装置就能建造。如果所述装置的外壳上包上光伏发电板,或者在该装置上方覆盖太阳能发电装置,就能够利用风能、太阳能二合一,补充了太阳能夜间无法发电的问题,增加利用自然能发电,可应用于航标灯、路灯、山区、孤岛、楼顶、边防哨所的屋顶等等,大部分电网没有到达的有风有阳光的地区,能够利用自然能发电。结合图1、2、3所示,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风力发电机2的数量为1-6组,且不同组的风力发电机2之间均设有半隔断板5,根据风力的大小可以降低风力发电机2的数量,风力越大电力越大,更多发电机组的话,就要额外在风道1的侧壁增设进气口,增大风力补偿动力。结合图1、2所示,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半隔断板5与风道1的内壁之间非垂直连接,倾斜的方向与风向一致,并且所述半隔断板5的根部的厚度大于端部,这样半隔断板5的结构更加稳固,并且可以引导进风吹至叶片8的有效作用段。结合图1、2、3所示,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叶片8的宽度不大于所述风道1的横截面长度的3/5,这样既不影响运动,又不增加过多阻力,也能提供足够的功率输出。结合图3所示,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有所述转子发电机6的正极均并联或串联至变电装置9的正极,而所有所述转子发电机6的负极均并联或串联至变电装置9的负极,这样保证输出电力的大小能够满足使用需求,其中串联可以增加电压。结合图1、2所示,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叶片8的横截面形状为弧形,方便转化风力为电力。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将发电装置进行了整体结构的紧凑化,利用风道将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风能风道发电装置,包括风道,所述风道内设置有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为长方体通道,一端开口为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为喇叭口,另一端为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设置若干组风力发电机,所述风力发电机的上风侧设有半隔断板,所述风力发电机包括转子发电机,所述转子发电机垂直于风道的长度方向、对称设于风道的两侧设于风道的外壁,并通过转轴相连,所述转轴上设有叶片,所述转子发电机通过线路连接有变电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风能风道发电装置,包括风道,所述风道内设置有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为长方体通道,一端开口为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为喇叭口,另一端为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设置若干组风力发电机,所述风力发电机的上风侧设有半隔断板,所述风力发电机包括转子发电机,所述转子发电机垂直于风道的长度方向、对称设于风道的两侧设于风道的外壁,并通过转轴相连,所述转轴上设有叶片,所述转子发电机通过线路连接有变电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能风道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力发电机的数量为1-6组,且不同组的风力发电机之间均设有半隔断板。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哲升
申请(专利权)人:陈哲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