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抽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25145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抽淤装置,属于淤泥清理设备技术领域。本抽淤装置包括主导管、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主导管的上端部敞开,主导管的下端部固定有防护罩,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均插接在防护罩上,第二进气管的下端部位于防护罩的内腔中,第一进气管的下端具有弯曲部,弯曲部的开口朝向主导管的内腔。通过使用本抽淤装置,无需潜水员下水进行人工操作,淤泥清理的效率高,降低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抽淤装置
本技术属于淤泥清理设备
,涉及一种抽淤装置。
技术介绍
在国内,绝大部分岸壁或离岸的重力式沉箱等码头基础都为抛石基床。基床进行抛石、夯实到整平过程中,若由于后方回填等原因发生了大量的砂和淤泥的回淤,则需要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清理。若不及时清理而盲目进行后续施工,基床就会形成软弱夹层,不仅影响沉箱的安装精度,并且会造成上部结构的沉降位移失控,并可能由于基床摩擦系数减小而降低码头结构抗滑稳定性,使得上部结构出现滑移,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目前水下抛石基床抽淤常用的办法是:潜水员下水,通过移动大功率抽砂泵的抽砂管头,用高压水枪将回淤的泥和砂冲散至漂浮状态,并及时用泵管抽出。该方法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安全风险大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抽淤装置,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淤泥清理的效率。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抽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淤装置包括主导管、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所述主导管的上端部敞开,主导管的下端部固定有防护罩,所述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均插接在所述防护罩上,第二进气管的下端部位于防护罩的内腔中,第一进气管的下端具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的开口朝向所述主导管的内腔。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均通过软管与空压机相连接,将钢丝软管一端连接至主导管的上端部,钢丝软管另一端延伸至定位船船尾,之后将抽淤装置移动放置到需要抽淤的床基上,使防护罩的开口朝下,第一进气管通过空压机吹气,从而在防护罩和主导管内形成反向水气流,使水气流向上流动,第二进气管向下将淤泥冲起至悬浮状态,防护罩用于防止冲散的砂和淤泥因冲力过大而过于飘散。本装置利用气举反循环原理,空压机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一进气管送至防护罩内,高压气与泥浆混合,在主导管内形成一种密度小于泥浆的浆气混合物,浆气混合物因其比重小而上升,而在防护罩内形成负压,下面的泥浆在负压的作用下上升,并在气压动量的联合作用下,不断补浆,上升的泥浆与气体形成气浆混合物后继续上升,从而形成流动,也形成反循环,泥浆携带沉渣排出导管外,实现抽淤。通过使用本抽淤装置,无需潜水员下水进行人工操作,淤泥清理的效率高,降低安全风险。在上述的一种抽淤装置中,所述防护罩呈锥台状,防护罩顶部的宽度小于底部的宽度,主导管的横截面小于防护罩顶部的横截面。该结构中,主导管的横截面小于防护罩的横截面,能够使上升的淤泥形成流速更大的反循环,使淤泥更快速地从导管内排出导管外,进一步提高淤泥清理的效率。在上述的一种抽淤装置中,所述所述主导管、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的均沿竖直方向延伸。在上述的一种抽淤装置中,所述防护罩包括顶板和侧板,各侧板的顶部与所述顶板的一个边沿相固定,相邻的侧板的边沿相固定。顶板和侧板围合成防护罩的内腔,顶板和侧板均为金属件,顶板和侧板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相固定。在上述的一种抽淤装置中,所述侧板的底部相平齐,各侧板的底部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顶板相平行,所述主导管与所述顶板相垂直。当床基为平面时,防护罩的底部能够同时与床基相接触,且当防护罩的顶板处于水平方向时,则主导管处于垂直方向,使抽淤装置放置更加平稳。在上述的一种抽淤装置中,所述防护罩的内腔中设置有滤网,所述滤网的边沿分别与防护罩的内侧面相固定。滤网用于过滤体积太大的固定杂质,滤网可以由若干条钢筋制成,各条钢筋相互交织且相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如下:1、通过使用本抽淤装置,无需潜水员下水进行人工操作,淤泥清理的效率高,降低安全风险。2、本抽淤装置对风浪的适应性较强,全程机械操作,在机械设备允许的条件下均可施工。3、本抽淤装置抽淤效果好,它产生的水气动量大,能将大的砂砾和钙质颗粒随淤泥一同抽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抽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防护罩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滤网设置在防护罩内的示意图。图中,1主导管;2第一进气管;3第二进气管;4防护罩;5顶板;6侧板;7滤网。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抽淤装置包括主导管1、第一进气管2和第二进气管3,主导管1的上端部敞开,主导管1的下端部固定有防护罩4,第一进气管2和第二进气管3均插接在防护罩4上,第二进气管3的下端部位于防护罩4的内腔中,第一进气管2的下端具有弯曲部,弯曲部的开口朝向主导管1的内腔。第一进气管2和第二进气管3均通过软管与空压机相连接,将钢丝软管一端连接至主导管1的上端部,钢丝软管另一端延伸至定位船船尾,之后将抽淤装置移动放置到需要抽淤的床基上,使防护罩4的开口朝下,第一进气管2通过空压机吹气,从而在防护罩4和主导管1内形成反向水气流,使水气流向上流动,第二进气管3向下将淤泥冲起至悬浮状态,防护罩4用于防止冲散的砂和淤泥因冲力过大而过于飘散。本装置利用气举反循环原理,空压机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一进气管2送至防护罩4内,高压气与泥浆混合,在主导管1内形成一种密度小于泥浆的浆气混合物,浆气混合物因其比重小而上升,而在防护罩4内形成负压,下面的泥浆在负压的作用下上升,并在气压动量的联合作用下,不断补浆,上升的泥浆与气体形成气浆混合物后继续上升,从而形成流动,也形成反循环,泥浆携带沉渣排出导管外,实现抽淤。通过使用本抽淤装置,无需潜水员下水进行人工操作,淤泥清理的效率高,降低安全风险。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中,防护罩4呈锥台状,防护罩4顶部的宽度小于底部的宽度,主导管1的横截面小于防护罩4顶部的横截面。该结构中,主导管1的横截面小于防护罩4的横截面,能够使上升的淤泥形成流速更大的反循环,使淤泥更快速地从导管内排出导管外,进一步提高淤泥清理的效率。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主导管1、第一进气管2和第二进气管3的均沿竖直方向延伸。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防护罩4包括顶板和侧板6,各侧板6的顶部与顶板的一个边沿相固定,相邻的侧板6的边沿相固定。顶板和侧板6围合成防护罩4的内腔,顶板和侧板6均为金属件,顶板和侧板6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相固定。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侧板6的底部相平齐,各侧板6的底部所在的平面与顶板相平行,主导管1与顶板相垂直。当床基为平面时,防护罩4的底部能够同时与床基相接触,且当防护罩4的顶板处于水平方向时,则主导管1处于垂直方向,使抽淤装置放置更加平稳。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防护罩4的内腔中设置有滤网7,滤网7的边沿分别与防护罩4的内侧面相固定。滤网7用于过滤体积太大的固定杂质,滤网7可以由若干条钢筋制成,各条钢筋相互交织且相固定。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抽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淤装置包括主导管(1)、第一进气管(2)和第二进气管(3),所述主导管(1)的上端部敞开,主导管(1)的下端部固定有防护罩(4),所述第一进气管(2)和第二进气管(3)均插接在所述防护罩(4)上,第二进气管(3)的下端部位于防护罩(4)的内腔中,第一进气管(2)的下端具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的开口朝向所述主导管(1)的内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抽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淤装置包括主导管(1)、第一进气管(2)和第二进气管(3),所述主导管(1)的上端部敞开,主导管(1)的下端部固定有防护罩(4),所述第一进气管(2)和第二进气管(3)均插接在所述防护罩(4)上,第二进气管(3)的下端部位于防护罩(4)的内腔中,第一进气管(2)的下端具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的开口朝向所述主导管(1)的内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抽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导管(1)、第一进气管(2)和第二进气管(3)的均沿竖直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抽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4)呈锥台状,防护罩(4)顶部的宽度小于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汨梨郑远斌杨涛杨建冲邓夕贵彭上志李杨春李运钦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交四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