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自动扶梯下部桁架的升降驱动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2228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46
一种用于自动扶梯下部桁架的升降驱动模组,包括升降底座,所述升降底座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一个升降驱动组,所述升降驱动组包括升降电机,所述升降电机通过升降换向器一分别与两侧的升降换向器二和升降换向器三连接,所述升降换向器二、升降换向器三均与一水平蜗杆传动连接,所述水平蜗杆的两端均设置有螺旋齿,所述螺旋齿位置均与一蜗轮传动连接,所述蜗轮均套设在一竖直丝杆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的升降驱动模组,可通过升降驱动组实现左右两侧分别上下运动,实现单侧高度调节,而且每侧都有四个竖直丝杆传动,运动过程相当稳定,为下部桁架支撑调节机构的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自动扶梯下部桁架的升降驱动模组
本技术属于自动扶梯工装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自动扶梯下部桁架的升降驱动模组。
技术介绍
自动扶梯,或自动行人电梯、扶手电梯、电扶梯,是带有循环运行阶梯的一类扶梯,是用于向上或向下倾斜运送乘客的固定电力驱动设备。自动扶梯一般是斜置,行人在扶梯的一端站上自动行走的梯级,便会自动被带到扶梯的另一端,途中梯级会一路保持水平,扶梯在两旁设有跟梯级同步移动的扶手,供使用者扶握,自动扶梯可以是永远向一个方向行走,但多数都可以根据时间、人流等需要,由管理人员控制行走方向,另一种和自动扶梯十分类似的行人运输工具,是自动人行道,两者的分别主要是自动行人道是没有梯级的,多数只会在平地上行走,或是稍微倾斜。目前,在自动扶梯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将扶梯的一端桁架放入深坑中安装或测试,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很难将桁架放平整,因此需要将桁架的一端或一侧垫起,若要保证桁架中部和左右两侧均为最佳位置,需要人工多次调整位置,相当繁琐,而且桁架重量较大,多次吊起费时费力,成本高,还存在安全隐患。因此,需要设计一种用于桁架的支撑调节机构来解决问题,在设计支撑调节机构的过程中,我们先设计了一种用于自动扶梯下部桁架的升降驱动模组。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自动扶梯下部桁架的升降驱动模组。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自动扶梯下部桁架的升降驱动模组,包括升降底座,所述升降底座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一个升降驱动组,所述升降驱动组包括升降电机,所述升降电机通过升降换向器一分别与两侧的升降换向器二和升降换向器三连接,所述升降换向器二、升降换向器三均与一水平蜗杆传动连接,所述水平蜗杆的两端均设置有螺旋齿,所述螺旋齿位置均与一蜗轮传动连接,所述蜗轮均套设在一竖直丝杆上;所述升降底座包括槽形本体,所述槽形本体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均开设有若干第一安装孔,所述槽形本体的上端均设置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上均开设有若干第二安装孔,所述槽形本体的下端开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二安装孔位置对应的第三安装孔,所述水平蜗杆设置在两块第一安装板之间且两端安装在对应的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竖直丝杆的上、下端分别安装在对应的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孔内。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升降电机、升降换向器一、升降换向器二和升降换向器三均设置在所述槽形本体的外侧。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槽形本体的底面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设置有竖直的第一加强筋,所述槽形本体的底面设置有若干水平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与两侧的第一加强筋固定连接。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本技术设计的升降驱动模组,可通过升降驱动组实现左右两侧分别上下运动,实现单侧高度调节,而且每侧都有四个竖直丝杆传动,运动过程相当稳定,为下部桁架支撑调节机构的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示意图。图2为升降驱动组示意图。图3为升降底座示意图。以上附图中,升降底座21,槽形本体2101,第一安装板2102,第二安装板2103,第一加强筋2104,第二加强筋2105,第一安装孔2106,第二安装孔2107,第三安装孔2108,升降驱动组22,升降电机2201,升降换向器一2202,升降换向器二2203,升降换向器三2204,水平蜗杆2205,蜗轮2206,竖直丝杆2207。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图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一种用于自动扶梯下部桁架的升降驱动模组,包括升降底座21,升降底座21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一个升降驱动组22,升降驱动组22包括升降电机2201,升降电机2201通过升降换向器一2202分别与两侧的升降换向器二2203和升降换向器三2204连接,升降换向器二2203、升降换向器三2204均与一水平蜗杆2205传动连接,水平蜗杆2205的两端均设置有螺旋齿,螺旋齿位置均与一蜗轮2206传动连接,蜗轮2206均套设在一竖直丝杆2207上;升降底座21包括槽形本体2101,槽形本体2101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安装板2102,第一安装板2102上均开设有若干第一安装孔2106,槽形本体2101的上端均设置有第二安装板2103,第二安装板2103上均开设有若干第二安装孔2107,槽形本体2101的下端开设有若干与第二安装孔2107位置对应的第三安装孔2108,水平蜗杆2205设置在两块第一安装板2102之间且两端安装在对应的第一安装孔2106内,竖直丝杆2207的上、下端分别安装在对应的第二安装孔2107、第三安装孔2108内。原理:如图1~图2所示,升降电机2201通过升降换向器一2202、升降换向器二2203、升降换向器三2204带动水平蜗杆2205转动,水平蜗杆2205通过螺旋齿带动蜗轮2206转动,蜗轮2206与竖直丝杆2207固定连接,则竖直丝杆2207随蜗轮2206一起转动,只要将需要作上下运动的升降模组的两侧固定到两侧竖直丝杆2207的丝杆螺母上,升降模组就能通过升降电机2201实现上下升降运动,每个升降驱动组22有四个竖直丝杆2207,升降模组通过四个竖直丝杆2207实现上下运动,运行过程相当稳定。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如图1所示,升降电机2201、升降换向器一2202、升降换向器二2203和升降换向器三2204均设置在槽形本体2101的外侧。给槽形本体2101内部预留更多的空间来安装需要作上下运动的升降模组,也便于升降电机2201的散热和维修。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如图3所示,槽形本体2101的底面与第二安装板2103之间设置有竖直的第一加强筋2104,槽形本体2101的底面设置有若干水平的第二加强筋2105,第二加强筋2105与两侧的第一加强筋2104固定连接。保证结构稳定,防止受力后结构变形。本技术设计的升降驱动模组,可通过升降驱动组实现左右两侧分别上下运动,实现单侧高度调节,而且每侧都有四个竖直丝杆传动,运动过程相当稳定,为下部桁架支撑调节机构的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自动扶梯下部桁架的升降驱动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底座,所述升降底座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一个升降驱动组,所述升降驱动组包括升降电机,所述升降电机通过升降换向器一分别与两侧的升降换向器二和升降换向器三连接,所述升降换向器二、升降换向器三均与一水平蜗杆传动连接,所述水平蜗杆的两端均设置有螺旋齿,所述螺旋齿位置均与一蜗轮传动连接,所述蜗轮均套设在一竖直丝杆上;/n所述升降底座包括槽形本体,所述槽形本体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均开设有若干第一安装孔,所述槽形本体的上端均设置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上均开设有若干第二安装孔,所述槽形本体的下端开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二安装孔位置对应的第三安装孔,所述水平蜗杆设置在两块第一安装板之间且两端安装在对应的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竖直丝杆的上、下端分别安装在对应的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孔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自动扶梯下部桁架的升降驱动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底座,所述升降底座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一个升降驱动组,所述升降驱动组包括升降电机,所述升降电机通过升降换向器一分别与两侧的升降换向器二和升降换向器三连接,所述升降换向器二、升降换向器三均与一水平蜗杆传动连接,所述水平蜗杆的两端均设置有螺旋齿,所述螺旋齿位置均与一蜗轮传动连接,所述蜗轮均套设在一竖直丝杆上;
所述升降底座包括槽形本体,所述槽形本体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均开设有若干第一安装孔,所述槽形本体的上端均设置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上均开设有若干第二安装孔,所述槽形本体的下端开设有若干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太春李振东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集思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