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14318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阴端子,能够抑制对阳端子赋予的接触压力由于高温环境下的蠕变变形而降低。阴端子(10)具备:主体部(24),其呈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由多个周壁构成;第1弹性片(26A),其从多个周壁中的底壁(16)朝向主体部(24)内经由第1基端部(40)呈悬臂状折回;以及第2弹性片(26B),其从与第1基端部相连的底壁朝向主体部内经由第2基端部(42)向与第1弹性片的折回方向相同的方向呈悬臂状折回,第2基端部配置于与第1基端部在前后方向不同的位置,第2弹性片比第1弹性片位于底壁侧,当第1弹性片向底壁侧弹性移位时,第2弹性片被第1弹性片按压,以第2基端部为支点向底壁侧弹性移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阴端子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阴端子。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阴端子的一例,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阴型端子零件。该阴型端子零件具备供阳型端子零件的突片部插入的方筒部,在该方筒部的内部设置有与突片部接触的弹性接触片。弹性接触片成为从与方筒部的底壁的前端部相连的弹性接触片基端部向方筒部内折回的状态。该弹性接触片从侧方观看形成为整体折弯成大致山形的状态。在弹性接触片的中央部附近形成有顶点部分,在该顶点部分向上方敲打成形有触点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955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当阳型端子零件的突片部插入到方筒部内、且弹性接触片的顶点部分与突片部接触时,弹性接触片以弹性接触片基端部为支点向底壁侧弹性移位,并且对突片部赋予一定的接触压力。但是,在高温环境下,弹性接触片基端部及弹性接触片发生蠕变变形,由此对突片部赋予的接触压力降低。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说明书中公开的阴端子具备:主体部,其呈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由多个周壁构成;第1弹性片,其从所述周壁朝向所述主体部内经由第1基端部呈悬臂状折回;以及第2弹性片,其从与所述第1基端部相连的所述周壁朝向所述主体部内经由第2基端部向与所述第1弹性片的折回方向相同的方向呈悬臂状折回,所述第2基端部配置于与所述第1基端部在前后方向不同的位置,所述第2弹性片比所述第1弹性片位于所述周壁侧,当所述第1弹性片向所述周壁侧弹性移位时,所述第2弹性片被所述第1弹性片按压,以所述第2基端部为支点向所述周壁侧弹性移位。通过当第1弹性片向周壁侧弹性移位时,第2弹性片被第1弹性片按压而向周壁侧弹性移位,从而通过第1弹性片及第2弹性片的反作用力对插通于主体部的阳端子赋予接触压力。此时,通过第1弹性片及第2弹性片弹性移位,从而应力分散地施加于第1基端部及第2基端部。因此,与如以往那样仅设置有第1弹性片的构成比较,施加于一个弹性片的基端部的最大应力减小,能够抑制对阳端子赋予的接触压力由于高温环境下的蠕变变形而降低。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2基端部呈以所述周壁侧为起始端的圆弧状折回,所述第1弹性片由延伸部和接触部构成,所述延伸部以从所述第1基端部越朝向后方越远离所述周壁的方式延伸,所述接触部以从所述延伸部的后端越朝向后方越接近所述周壁的方式延伸,并使所述第2弹性片朝向所述周壁弹性移位,所述延伸部的后端位置及所述第2基端部的起始端位置设置于在前后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在此,所谓在前后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通过将延伸部的后端位置及第2基端部的起始端位置设为在前后方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从而第1弹性片的接触部与第2弹性片接触,容易使应力从接触部分散到第2基端部。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1基端部及所述第2基端部为相同大小且相同形状。在此,所谓相同大小包括大致相同的大小,所谓相同形状包围大致相同的形状。因为第1基端部的圆弧的大小和第2基端部的圆弧的大小为相同大小且形成为相同形状,所以能够抑制施加于第1基端部及第2基端部的应力偏于任一方。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将所述多个周壁中设置有所述第1弹性片的周壁作为底壁、将与所述底壁相邻的周壁作为侧壁的情况下,在所述侧壁设置有能朝向所述底壁弹性移位的辅助弹性片,所述辅助弹性片位于比所述第2弹性片靠所述底壁侧,当所述第1弹性片向所述底壁侧弹性移位时,所述第2弹性片被所述第1弹性片按压,使所述辅助弹性片向所述底壁侧弹性移位。通过设置辅助弹性片,从而应力分散到第1弹性片的第1基端部、第2弹性片的第2基端部、以及辅助弹性片,能够进一步抑制由于高温环境下的蠕变变形导致的、对阳端子的接触压力的降低。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阴端子,能够抑制对阳端子赋予的接触压力由于高温环境下的蠕变变形而降低。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1中的阴端子的前方立体图。图2是阴端子的后方立体图。图3是阴端子的俯视图。图4是图3中的A-A剖视图。图5是实施方式2中的阴端子的前方立体图。图6是阴端子的后方立体图。图7是阴端子的俯视图。图8是图7中的B-B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参照图1至图4说明实施方式1的阴端子10。在以后的说明中,将阴端子10的嵌合方向(图4中的左右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将板状的阳端子12插通的开口部14侧(图4中的左侧)作为前方。另外,将图4中的从底壁16朝向顶壁18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的上方,将图3中的从侧壁20A朝向侧壁20B的方向作为左右方向的右方。阴端子10是收纳于阴壳体22的端子,如图4所示,构成为具备:主体部24,其呈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阳端子12从前方的开口部14插通;弹性片26,其对阳端子12赋予接触压力;以及电线连接部28,其与未图示的电线的芯线连接。如图4所示,在阴壳体22设置有向前方呈悬臂状突出的矛状部30,在矛状部30的上表面突出设置有锁定部32。另外,矛状部30设置于阴壳体22的未图示的腔内,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阴壳体22的构成,便利起见,仅图示矛状部30。如图1、图2所示,主体部24由多个周壁构成,周壁由位于上侧的顶壁18、位于下侧的底壁(周壁)16、以及左右一对侧壁20A、20B构成。电线连接部28从底壁16的后端向后方突出地设置,构成为具备:线筒部36,其与未图示的电线的芯线压接连接;和绝缘筒部38,其与电线的包覆层压接连接。如图4所示,弹性片26构成为具备:第1弹性片26A,其从底壁16朝向主体部24内的后方经由第1基端部40呈悬臂状折回;和第2弹性片26B,其从底壁16(即与第1基端部40相连的周壁)朝向主体部24内的后方(与第1弹性片26A的折回方向相同的方向)经由第2基端部42呈悬臂状折回。第1弹性片26A及第2弹性片26B在主体部24内分别设置有各一个。第1基端部40与底壁16的前端相连,通过以底壁16侧为起始端向后方呈圆弧状折回而形成。第1弹性片26A由延伸部44和接触部46构成,延伸部44与第1基端部40的终端相连,以从第1基端部40越朝向后方越远离底壁16的方式延伸,接触部46以从延伸部44的后端越朝向后方越接近底壁16的方式延伸。第2基端部42配置于第1基端部40的后方位置(在前后方向上不同的位置),通过将底壁16的一部分切开,并以底壁16侧为起始端向后方呈圆弧状折回而形成。第2弹性片26B比第1弹性片26A靠底壁16侧。第2基端部42的形状形成为与第1基端部40大致相同大小且大致相同形状,由此,能够抑制在第1弹性片26A及第2弹性片26B向底壁16侧弹性移位时施加于第1基端部40及第2基端部42的应力偏于任一方。第1弹性片26A的延伸部44的后端位置P1及第2基端部42的起始端位置P2设置于在前后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当第1弹性片26A向底壁16侧弹性移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阴端子,其中,具备:/n主体部,其呈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由多个周壁构成;/n第1弹性片,其从所述周壁朝向所述主体部内经由第1基端部呈悬臂状折回;以及/n第2弹性片,其从与所述第1基端部相连的所述周壁朝向所述主体部内经由第2基端部向与所述第1弹性片的折回方向相同的方向呈悬臂状折回,/n所述第2基端部配置于与所述第1基端部在前后方向不同的位置,/n所述第2弹性片比所述第1弹性片位于所述周壁侧,/n当所述第1弹性片向所述周壁侧弹性移位时,所述第2弹性片被所述第1弹性片按压,以所述第2基端部为支点向所述周壁侧弹性移位。/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21 JP 2018-2392731.一种阴端子,其中,具备:
主体部,其呈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由多个周壁构成;
第1弹性片,其从所述周壁朝向所述主体部内经由第1基端部呈悬臂状折回;以及
第2弹性片,其从与所述第1基端部相连的所述周壁朝向所述主体部内经由第2基端部向与所述第1弹性片的折回方向相同的方向呈悬臂状折回,
所述第2基端部配置于与所述第1基端部在前后方向不同的位置,
所述第2弹性片比所述第1弹性片位于所述周壁侧,
当所述第1弹性片向所述周壁侧弹性移位时,所述第2弹性片被所述第1弹性片按压,以所述第2基端部为支点向所述周壁侧弹性移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端子,其中,
所述第2基端部呈以所述周壁侧为起始端的圆弧状折回,
所述第1弹性片由延伸部和接触部构成,所述延伸部以从所述第1基端部越朝向后方越远离所述周壁的方式延伸,所述接触部以从所述延伸部的后端越朝向后方越接近所述周壁的方式延伸,并使所述第2弹性片朝向所述周壁弹性移位,
所述延伸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土屋贵裕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