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模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
,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各方面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实现可与燃油车相比拟的性价比是锂电业发展的目标之一,这其中,设计具备高能量密度的动力电池模组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众所周知,电动汽车上的动力电池系统包括多个动力电池单体电池,多个动力电池单体电池串并联可构成动力电池模组,在为车辆提供电能的过程中,由于单体电池自身具有一定内阻,在输出电能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热量,使单体电池自身温度升高,当温度超出其正常工作温度的范围时,将影响电池系统的性能和寿命。因此,实际中,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模组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电池模组温度高、电池模组内部若干单体电池之间温度不一致等问题。当前,对于如何控制动力电池模组的工作温度、温度一致性的方案较少见诸报告。以下简要介绍两种目前已有的电池模组的设计方式。一、利用缓冲泡棉隔热:多个单体电池堆叠成电池模组后,在端侧单体电池的侧面设置缓冲泡棉,泡棉在吸收电池膨胀的同时,可隔绝端侧电池的传热。二、利用液冷系统散热:多个单体电池堆叠成电池模组后,通过对液冷系统优化设计,降低端侧单体电池的换热量。尽管上述措施已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模块的热管理设计,但是,在提高能量密度与降低生产成本的快速进程中,已有设计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对于第一种方案,在电池膨胀后,泡棉厚度及内部空间被压缩,导致泡棉隔热性能大幅下降,意味着随着电池使用时间拉长,电池温度差将越大、循环寿命衰退越快;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单体电池、壳体、隔热层和导热层,其中所述多个单体电池并排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隔热层以及所述导热层均位于单体电池与壳体之间,其中,/n最外侧的两个单体电池分别与壳体的两个侧板靠近,其余单体电池均位于所述最外侧的两个单体电池之间,所述导热层所在平面垂直于所述隔热层所在平面;/n所述隔热层具有预定的厚度,以使得R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单体电池、壳体、隔热层和导热层,其中所述多个单体电池并排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隔热层以及所述导热层均位于单体电池与壳体之间,其中,
最外侧的两个单体电池分别与壳体的两个侧板靠近,其余单体电池均位于所述最外侧的两个单体电池之间,所述导热层所在平面垂直于所述隔热层所在平面;
所述隔热层具有预定的厚度,以使得Ri≤1.3×Ro,其中Ro代表最外侧的单体电池的热阻,Ri代表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单体电池之间的单体电池的热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单体电池之间的单体电池的热阻Ri的计算公式为:
Ri=R1+R2+R3
其中,第一热阻R1代表所述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单体电池之间的各个单体电池沿第一方向的热阻;所述第一方向为电池模组的高度方向;
第二热阻R2代表所述导热层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热阻;
第三热阻R3代表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热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阻R1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H为所述单体电池的高度;
K1为所述单体电池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导热系数;
A1为所述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单体电池之间所述单体电池的导热面积,A1=W×L1,W为所述单体电池的宽度,L1为所述单体电池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热阻R2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δ2为所述导热层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厚度;
K2为所述导热层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导热系数;
A1为所述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单体电池之间所述单体电池的导热面积,A1=W×L1,W为所述单体电池沿第二方向的宽度,L1为所述单体电池沿第三方向的长度;
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多个单体电池排布的方向,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形成的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热阻R3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δ3为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厚度;
K3为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导热系数;
A1为所述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单体电池之间的单体电池的导热面积,A1=W×L1,W为所述单体电池沿第二方向的宽度,L1为所述单体电池沿第三方向的长度;
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多个单体电池排布的方向,且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形成的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外侧的单体电池的热阻Ro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第一热阻R1代表所述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单体电池之间的单体电池沿第一方向的热阻;
第二热阻R2代表所述导热层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热阻;
第三热阻R3代表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热阻;
第四热阻R4代表所述最外侧的单体电池沿第二方向的热阻;
第五热阻R5代表所述隔热层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热阻;
第六热阻R6代表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个热阻;
第七热阻R7代表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再一个热阻;
其中,第一热阻R1的计算公式为:
第二热阻R2的计算公式为:
第三热阻R3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H为所述单体电池沿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康蒙,秦峰,赵佩杰,李清,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