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过滤器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0839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的过滤器框架,包括平行设置的上顶面(1)、下底面(2),以及连接所述上顶面(1)、所述下底面(2)的连杆(3),所述上顶面(1)、所述下底面对应设置有滤芯滑道(4),所述滤芯滑道(4)呈V字形排列;所述上顶面(1)、所述下底面(2)在进风侧对应设置有滤网滑道(5)。增加有效过滤面积,有更好的过滤效果;设计有滤网滑道,可用于过滤较大杂物,从而减少了滤材的更换频率。另外框架上设置有滑道的设计,滤芯、滤网的更换更加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过滤器框架
本技术涉及空气过滤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的过滤器框架。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过滤器的安装方式多为板式安装。如果在安装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则其过滤器中滤材的使用面积小,从而会造成可吸附的尘埃粒子少,造成过滤器使用寿命短的问题,因此也具有更换周期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过滤器框架,可以增加有效滤材过滤面积,从而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减少更换维护频率,包括:平行设置的上顶面、下底面,以及连接所述上顶面、所述下底面的连杆,所述上顶面、所述下底面2对应设置有滤芯滑道,所述滤芯滑道呈V字形排列;所述上顶面、所述下底面2在进风侧对应设置有滤网滑道。进一步的,两个相邻的所述滤芯滑道之间的角度为70°至80°。进一步的,所述连杆截面呈无底边的梯形形状,朝向所述过滤器框架内,所述滤芯滑道外侧与连杆外侧固定设置。进一步的,还包括挡板,设置在出风侧,连接所述上顶面与下底面,所述挡板截面呈无底边的梯形形状,所述滤芯滑道相交于所述挡板内侧。进一步的,所述挡板顶边的内侧设置有橡胶垫。进一步的,所述过滤器框架由金属制成。进一步的,还包括滤网框架,所述滤网框架包括与所述滤网滑道5配合的滤网外框,可以覆盖整个进风侧,所述滤网外框上设置有密封板,在所述滤网框架插入所述滤网滑道时所述密封板位于所述滤芯滑道相交处;所述滤网外框、所述密封板之间设置有金属网。进一步的,所述密封板朝向所述过滤器框架内侧的一面设置有密封毛条。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增加有效过滤面积,有更好的过滤效果;设计有滤网滑道,可用于过滤较大杂物,从而减少了滤材的更换频率。另外框架上设置有滑道的设计,滤芯、滤网的更换更加便捷。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一种新型的过滤器框架示意图;图2:一种新型的过滤器框架左视示意图;图3:图2的A-A’截面示意图;图4:图3中B处的放大图;图5:图3中C处的放大图;图6:滤网框架结构示意图;图7:图6中D-D’截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顶面;2、下底面;3、连杆;4、滤芯滑道;5、滤网滑道;6、挡板;7、滤网外框;8、密封板;9、密封毛条;10、橡胶垫;11、金属网。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过滤器框架,如图1、2、3所示,包括:平行设置的上顶面1、下底面2,以及连接所述上顶面1、所述下底面2的连杆3,所述上顶面1、所述下底面2对应设置有滤芯滑道4,所述滤芯滑道4呈V字形排列;所述上顶面1、所述下底面2在进风侧对应设置有滤网滑道5。本技术方法的工作原理为:常用的过滤器为板式过滤器,将板式过滤器插入本技术方案的滤芯滑道4中,则滤材呈V型分布。一方面,增加有效过滤面积,使得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了更多的滤材来过滤空气;另一方面,气流到达呈V型结构的滤材表面时,会形成涡流效果,气流遇障绕行,涡流会促进灰尘颗粒物的回旋,回旋粒子因惯性偏离气流方向并撞到滤材上,粒子越大,惯性力越强,撞击障碍物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过滤效果越好。另外,设置了滤网滑道5,可以插入板式过滤器,过滤器中使用金属网用于过滤蚊虫、树叶、杨柳絮等较大的杂物。本技术方法的有益效果为:增加有效过滤面积,有更好的过滤效果;设计有滤网滑道5,可用于过滤较大杂物,从而减少了滤材的更换频率。另外框架上设置有滑道的设计,滤芯、滤网的更换更加便捷。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上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两个相邻的所述滤芯滑道4之间的角度为75°。回旋的粉尘随着气流的运动在角度倾斜75°±5°的滤材表面产生更多的撞击机会,达到更好的过滤效果。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图4所示,所述连杆3截面呈无底边的梯形形状,朝向所述过滤器框架内,所述滤芯滑道4外侧与连杆3外侧固定设置。连杆3不仅用于连接上顶面1和下底面2,同时,其呈无底边的梯形形状,滤芯滑道4相交在连杆3的外侧,则插入滤芯时,整个连杆3可以与滤芯很好的配合,防止灰尘从滤芯相交处漏走,影响过滤效果。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5所示,还包括挡板6,设置在出风侧,连接所述上顶面1与下底面2,所述挡板6截面呈无底边的梯形形状,所述滤芯滑道4相交于所述挡板6内侧。当挡板6截面呈无底边的梯形形状,所述滤芯滑道4相交于所述挡板6内侧时,插入滤芯,则滤芯在出风侧的相交处被挡板6完全遮挡,这样可以增加密封性,防止灰尘从滤芯相交处漏走,影响过滤效果。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上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5所示,所述挡板6顶边的内侧设置有橡胶垫10。设置橡胶垫10,则在插入滤芯后,由于橡胶垫6具有较好的弹性,所以会增加滤芯相交处的密封效果。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框架由钢制成。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过滤器框架的材料的技术方案,使用钢制更耐用。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6、7所示,还包括滤网框架,所述滤网框架包括与所述滤网滑道5配合的滤网外框7,可以覆盖整个进风侧,所述滤网外框7上设置有密封板8,在所述滤网框架插入所述滤网滑道5时所述密封板8位于所述滤芯滑道4相交处;所述滤网外框7、所述密封板8之间设置有金属网1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滤网框架的具体的技术方案。使用一般的板式过滤器、过滤器内使用金属网,在进风侧,由于插入的滤芯之间会有缝隙,而金属网对缝隙没有阻挡作用,则灰尘会随着气流直接从缝隙漏走。本实施例中使用密封板8直接阻挡了滤芯相交处,可以提升本技术在使用时的过滤效果。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上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7所示,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板8朝向所述过滤器框架内侧的一面设置有密封毛条9。插入滤芯后,密封板8与滤芯之间,滤芯之间会有一定的缝隙存在,会导致灰尘随气流从缝隙处漏走。使用密封毛条,则可以阻挡缝隙之间的气流流动,从而增加密封效果,从而增加本新型过滤器框架在使用时的过滤效果。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的过滤器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行设置的上顶面(1)、下底面(2),以及连接所述上顶面(1)、所述下底面(2)的连杆(3),所述上顶面(1)、所述下底面对应设置有滤芯滑道(4),所述滤芯滑道(4)呈V字形排列;所述上顶面(1)、所述下底面(2)在进风侧对应设置有滤网滑道(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过滤器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行设置的上顶面(1)、下底面(2),以及连接所述上顶面(1)、所述下底面(2)的连杆(3),所述上顶面(1)、所述下底面对应设置有滤芯滑道(4),所述滤芯滑道(4)呈V字形排列;所述上顶面(1)、所述下底面(2)在进风侧对应设置有滤网滑道(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过滤器框架,其特征在于,两个相邻的所述滤芯滑道(4)之间的角度为70°至8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过滤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3)截面呈无底边的梯形形状,朝向所述过滤器框架内,所述滤芯滑道(4)外侧与连杆(3)外侧固定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过滤器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板(6),设置在出风侧,连接所述上顶面(1)与下底面(2),所述挡板(6)截面呈无底边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清云肖杰程富强乌日汗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金淏源净化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