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内科用引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0614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30 2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新型内科用引流器,包括引流箱,所述引流箱顶部设有进液管,进液管连接引流管,所述引流箱内放有集液瓶,集液瓶上方设有漏斗,漏斗位于进液管的下方,所述引流箱右侧内壁上设有竖滑轨,竖滑轨上设有滑块,滑块上固定有横向的支撑杆,支撑杆左部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内安放漏斗,所述漏斗上设有止液阀,所述引流箱右边设有竖向设置的负压筒,所述引流箱左侧设有气密门,方便更换集液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漏斗上设有止液阀,在进行更换集液瓶时,关闭止液阀,使漏斗临时盛载引流液,不需要将患者身体上的引流管进行截停,避免造成患者身体的积液过多影响到健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内科用引流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用具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内科用引流器。
技术介绍
在内科治疗病房内,引流器是经常使用的器械之一,例如心包积液、胸积水、腹腔积液等,现阶段的引流器种类繁多,功能和效果越来越好,但引流器都有更换集液瓶的需求,由于集液瓶的大小固定,导致在患者积液过多时,集液瓶无法满足积液的盛装,需要医护人员多次进行更换,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而在进行更换集液瓶时,需要将患者身体上的引流管进行截停,再将引流管插入新的集液瓶上,这样的方式造成医护人员更换十分不便,且操作时间长,容易造成患者身体的积液过多影响到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内科用引流器,方便更换集液瓶,节约更换时间,保护患者身体健康,在进行更换集液瓶时,不需要将患者身体上的引流管进行截停,避免造成患者身体的积液过多影响到健康。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内科用引流器,包括引流箱,所述引流箱顶部设有进液管,进液管连接引流管,所述引流箱内放有集液瓶,集液瓶上方设有漏斗,漏斗位于进液管的下方,所述引流箱右侧内壁上设有竖滑轨,竖滑轨上设有滑块,滑块上固定有横向的支撑杆,支撑杆左部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内安放漏斗,所述漏斗上设有止液阀,所述引流箱右边设有竖向设置的负压筒,负压筒内设有活塞,活塞连接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穿过负压筒上部的密封端盖,活塞杆上端设有推拉把手,所述负压筒左侧上下部与引流箱之间分别设有第一单向进气阀和第二单向进气阀,所述负压筒右侧上下部与引流箱之间分别设有第一单向排气阀和第二单向排气阀,所述第一单向进气阀和第一单向排气阀的高度相同,所述第二单向进气阀与第二单向排气阀的高度相同,所述负压筒内设有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所述上限位板位于第一单向排气阀与活塞之间,所述上限位板上设有第一透气孔和中心孔,中心孔内通过活塞杆,所述下限位板位于第二单向进气阀与活塞之间,所述下限位板上设有第二透气孔,所述引流箱左侧设有气密门。为了进一步完善,所述进液管上设有进液阀,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紧急关闭,避免液体溢出漏斗。进一步完善,所述支撑杆左端设有用于固定漏斗的紧固螺钉,方便安装或拆卸漏斗。进一步完善,所述引流箱顶部内壁上设有紫外线消毒灯,紫外线消毒灯连接蓄电池,蓄电池连接消毒灯开关,通过消毒灯开关可以打开紫外线消毒灯对引流箱进行除臭消毒。进一步完善,所述引流箱左部后侧内壁上设有液位刻度尺,方便医护人员定期检查集液瓶内引流积液的液位,及时排放,便于临床观察、记录。进一步完善,所述负压筒右侧设有手提把手,不仅可以用于人手提装置进行移动,还方便人手操作推拉把手。进一步完善,所述引流箱右上部设有可以外接电动负压器的负压器接头,负压器接头内设有第三单向排气阀,外接电动负压器后可以进行电动引流,减少工作量。本技术有益的效果是:1、本技术的引流箱内放有集液瓶,集液瓶上方设有漏斗,漏斗位于进液管的下方,漏斗通过支撑杆、滑块和竖滑轨可以上移拔出集液瓶,再通过气密门将集液瓶进行更换,更换集液瓶方便快捷,节约更换时间,保护患者身体健康;2、漏斗上设有止液阀,在进行更换集液瓶时,关闭止液阀,使漏斗临时盛载引流液,不需要将患者身体上的引流管进行截停,避免造成患者身体的积液过多影响到健康;3、引流箱右边设有竖向设置的负压筒,可以进行手动降压引流,不需要额外的负压设备,节省成本;4、负压筒左侧上下部与引流箱之间分别设有第一单向进气阀和第二单向进气阀,所述负压筒右侧上下部与引流箱之间分别设有第一单向排气阀和第二单向排气阀,通过上下两组单向阀的配合,可以对引流箱内进行持续的抽气减压,提高引流速度,增加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引流箱,2、进液管,3、引流管,4、集液瓶,5、漏斗,6、竖滑轨,7、滑块,8、支撑杆,9、安装孔,10、止液阀,11、负压筒,12、活塞,13、活塞杆,14、密封端盖,15、推拉把手,16、第一单向进气阀,17、第二单向进气阀,18、第一单向排气阀,19、第二单向排气阀,20、上限位板,21、下限位板,22、第一透气孔,23、中心孔,24、第二透气孔,25、气密门,26、进液阀,27、紧固螺钉,28、紫外线消毒灯,29、蓄电池,30、消毒灯开关,31、液位刻度尺,32、手提把手,33、负压器接头,34、第三单向排气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照附图:本实施例中一种新型内科用引流器,包括引流箱1,所述引流箱1顶部设有进液管2,进液管2连接引流管3,所述引流箱1内放有集液瓶4,集液瓶4上方设有漏斗5,漏斗5位于进液管2的下方,所述引流箱1右侧内壁上设有竖滑轨6,竖滑轨6上设有滑块7,滑块7上固定有横向的支撑杆8,支撑杆8左部设有安装孔9,安装孔9内安放漏斗5,所述漏斗5上设有止液阀10,所述引流箱1右边设有竖向设置的负压筒11,负压筒11内设有活塞12,活塞12连接活塞杆13,所述活塞杆13穿过负压筒11上部的密封端盖14,活塞杆13上端设有推拉把手15,所述负压筒11左侧上下部与引流箱1之间分别设有第一单向进气阀16和第二单向进气阀17,所述负压筒11右侧上下部与引流箱1之间分别设有第一单向排气阀18和第二单向排气阀19,所述第一单向进气阀16和第一单向排气阀18的高度相同,所述第二单向进气阀17与第二单向排气阀19的高度相同,所述负压筒11内设有上限位板20和下限位板21,所述上限位板20位于第一单向排气阀18与活塞12之间,所述上限位板20上设有第一透气孔22和中心孔23,中心孔23内通过活塞杆13,所述下限位板21位于第二单向进气阀17与活塞12之间,所述下限位板21上设有第二透气孔24,所述引流箱1左侧设有气密门25。使用时,工作人员通过推拉把手15移动负压筒11内的活塞12对引流箱1内的空气进行抽出。当活塞杆13拉动活塞12上移时,引流箱1内的空气通过第二单向进气阀17进入负压筒11内,负压筒11内活塞12上部的空气通过第一单向排气阀18排出到外界;当活塞杆13推动活塞12下移时,引流箱1内的空气通过第一单向进气阀16进入负压筒11内,负压筒11内活塞12下部的空气通过第二单向排气阀19排出到外界,如此往复推拉,不断将引流箱1内的空气进行抽出,使引流箱1内部气压降低,再把引流管3连上进液管2,将引流管3插进患者身体内部,进行吸收积液,积液进入引流箱1中,积液通过漏斗5流入集液瓶4中进行存放。当集液瓶4内积液快存满时,将气密门25打开,将止液阀10关闭,使漏斗5临时盛载引流液,不需要将患者身体上的引流管3进行截停,避免造成患者身体的积液过多影响到健康,接着推动支撑杆8通过竖滑轨6和滑块向上移动,使漏斗5拔出集液瓶4,然后更换上新的集液瓶4,重新将漏斗5插入集液瓶4,打开止液阀10,使漏斗5上的积液流入新的集液瓶4,最后关闭气密门25,完成更换集液瓶4的操作。虽然本技术已通过参考优选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内科用引流器,包括引流箱(1),其特征是:所述引流箱(1)顶部设有进液管(2),进液管(2)连接引流管(3),所述引流箱(1)内放有集液瓶(4),集液瓶(4)上方设有漏斗(5),漏斗(5)位于进液管(2)的下方,所述引流箱(1)右侧内壁上设有竖滑轨(6),竖滑轨(6)上设有滑块(7),滑块(7)上固定有横向的支撑杆(8),支撑杆(8)左部设有安装孔(9),安装孔(9)内安放漏斗(5),所述漏斗(5)上设有止液阀(10),所述引流箱(1)右边设有竖向设置的负压筒(11),负压筒(11)内设有活塞(12),活塞(12)连接活塞杆(13),所述活塞杆(13)穿过负压筒(11)上部的密封端盖(14),活塞杆(13)上端设有推拉把手(15),所述负压筒(11)左侧上下部与引流箱(1)之间分别设有第一单向进气阀(16)和第二单向进气阀(17),所述负压筒(11)右侧上下部与引流箱(1)之间分别设有第一单向排气阀(18)和第二单向排气阀(19),所述第一单向进气阀(16)和第一单向排气阀(18)的高度相同,所述第二单向进气阀(17)与第二单向排气阀(19)的高度相同,所述负压筒(11)内设有上限位板(20)和下限位板(21),所述上限位板(20)位于第一单向排气阀(18)与活塞(12)之间,所述上限位板(20)上设有第一透气孔(22)和中心孔(23),中心孔(23)内通过活塞杆(13),所述下限位板(21)位于第二单向进气阀(17)与活塞(12)之间,所述下限位板(21)上设有第二透气孔(24),所述引流箱(1)左侧设有气密门(2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内科用引流器,包括引流箱(1),其特征是:所述引流箱(1)顶部设有进液管(2),进液管(2)连接引流管(3),所述引流箱(1)内放有集液瓶(4),集液瓶(4)上方设有漏斗(5),漏斗(5)位于进液管(2)的下方,所述引流箱(1)右侧内壁上设有竖滑轨(6),竖滑轨(6)上设有滑块(7),滑块(7)上固定有横向的支撑杆(8),支撑杆(8)左部设有安装孔(9),安装孔(9)内安放漏斗(5),所述漏斗(5)上设有止液阀(10),所述引流箱(1)右边设有竖向设置的负压筒(11),负压筒(11)内设有活塞(12),活塞(12)连接活塞杆(13),所述活塞杆(13)穿过负压筒(11)上部的密封端盖(14),活塞杆(13)上端设有推拉把手(15),所述负压筒(11)左侧上下部与引流箱(1)之间分别设有第一单向进气阀(16)和第二单向进气阀(17),所述负压筒(11)右侧上下部与引流箱(1)之间分别设有第一单向排气阀(18)和第二单向排气阀(19),所述第一单向进气阀(16)和第一单向排气阀(18)的高度相同,所述第二单向进气阀(17)与第二单向排气阀(19)的高度相同,所述负压筒(11)内设有上限位板(20)和下限位板(21),所述上限位板(20)位于第一单向排气阀(18)与活塞(12)之间,所述上限位板(20)上设有第一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琴芬陈敏华
申请(专利权)人:丽水市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