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0463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30 23:32
一种暖风装置,其壳体具有第一出风口和用于对储热部件加热的第二出风口,从风源组件的出风端吹出的风经过发热部件后形成暖风,并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排出。该第一出风口用于将暖风导向使用者所在方向,供使用者取暖。该第二出风口内、风道内或壳体上设有安装结构,能够将储热部件可拆卸的安装在该安装结构上,以便对储热部件进行加热。在本暖风装置中,单独设置有储热部件加热位置,不占据第一出风口的空间,可保证第一出风口的暖风出风量,提高取暖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暖风装置
本申请涉及一种能够提供暖风的装置。
技术介绍
暖风装置(例如暖风扇)是人们常用的取暖工具。通常的暖风装置包括风扇和发热部件,由风扇形成的气流吹拂过加热部件,从而形成暖风,最后将暖风排出到暖风装置外,给使用者取暖。不过,传统的暖风装置只具有暖风吹拂功能,功能比较单一。目前,一些暖风装置中加入了暖手宝,其将暖手宝放置在暖风出风口,利用暖风对暖手宝进行加热,这样既能排出暖风,使用者又能用暖手宝取暖,一机两用。但,这种暖风装置虽然增加了暖手宝的功能,但是由于暖手宝本身具有一定体积,其在暖风出风口处形成阻挡,大大降低了暖风的出风量,导致暖风装置取暖效率降低,而且还将增加发热部件的做功,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型的暖风装置,以提高暖风出风量。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暖风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风道,所述壳体上具有朝向使用者的第一出风口和用于对储热部件加热的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内、风道内或壳体上设有用于可拆卸安装储热部件的安装结构,所述第一出风口用于将暖风导向使用者所在方向;风源组件,用以驱动空气流动而形成风,所述风源组件具有进风端和出风端,所述出风端与风道相通;发热部件,用以产生热量,从所述风源组件的出风端吹出的风经过所述发热部件后形成暖风,并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排出;以及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以控制发热部件以及风源组件的工作状态。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朝向不同的方向。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顶壁上。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连通,形成一个大出风口。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风道为至少一个,所述风道与风源组件的出风端相通,所述风道出风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均相通;或,所述风道为至少两个,所述风道均与风源组件的出风端相通,其中一个风道出风的一端与第一出风口相通,一个风道出风的一端与第二出风口相通。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风道自下向上倾斜设置,所述发热部件安装在所述风道内,所述风源组件与风道进风一端对接或位于所述风道内。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结构包括用以放置储热部件的隔网,所述隔网具有若干缝隙并对应第二出风口设置,使从风道内吹出的暖风能够穿过所述缝隙对储热部件进行加热。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风道盖和第二风道盖,所述第一风道盖和第二风道盖拼合形成所述风道;所述储热部件为暖手宝;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口径大于所述暖手宝,使所述第二出风口内部分暖风能够从暖手宝四周排出;所述风源组件为风扇;所述发热部件为PCT加热器。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能够存储热量的储热部件,所述储热部件可拆卸的放置在所述安装结构上,所述储热部件具有感温变色结构,使所述储热部件能够在不同温度下呈现不同颜色。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储热部件包括外壳和用于存储热能的储热单元,所述储热单元位于外壳内,所述外壳至少部分区域采用感温变色材料制成,以形成所述感温变色结构。依据上述实施例的暖风装置,其壳体具有第一出风口和用于对储热部件加热的第二出风口,从风源组件的出风端吹出的风经过发热部件后形成暖风,并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排出。该第一出风口用于将暖风导向使用者所在方向,供使用者取暖。该第二出风口内、风道内或壳体上设有安装结构,能够将储热部件可拆卸的安装在该安装结构上,以便对储热部件进行加热。在本暖风装置中,单独设置有储热部件加热位置,不占据第一出风口的空间,可保证第一出风口的暖风出风量,提高取暖效率。尤其是,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朝向不同的方向。这样第二出风口除了能够给储热部件加热外,还能够向其他方向排出暖风,进一步增大出风量,提高取暖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暖风装置(装上储热部件)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暖风装置(拆卸储热部件)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暖风装置分解图;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暖风装置剖视图;图5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风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或相同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暖风装置,其用于输出暖风以便使用者取暖。请参考图1至4,该暖风装置1000包括壳体100、风源组件200、发热部件300以及控制单元(例如电路板400)。该壳体100具有一个安装腔,风源组件200、发热部件300以及控制单元通常安装在该安装腔内。当然,某些实施例中,风源组件200、发热部件300以及控制单元中的某些部件也可设置于壳体100之外。壳体100通常由几个部件拼合而成,如图1和3所示,该壳体100可包括主壳体110和底板120,该底板120和主壳体110拼合形成安装腔。该壳体100内设置有风道600,壳体100上具有朝向使用者的第一出风口102和用于对储热部件700加热的第二出风口103。其中,该第一出风口102和第二出风口103均可以为一个或一个以上,例如图1和2中,该第二出风口103为两个。第二出风口103内、风道600内或壳体100上设有用于可拆卸安装储热部件700的安装结构800,第一出风口102用于将暖风导向使用者所在方向。该储热部件700为一类可吸收并储存热量的部件,例如暖手宝。该储热部件700与暖风直接接触,其本身可吸收热能,使得自身温度升高,这样可方便使用者将其取下,用来暖手或暖其他部位。一种实施例中,该暖风装置1000可含有配套的储热部件700,如图1和2所示。当然,某些实施例中,该暖风装置1000也可不配套对应的储热部件700,其可通过将安装结构800设计为能够与市面上已有储热部件(例如暖手宝)匹配,从而对这些已有的储热部件进行加热,进行配合使用。该风源组件200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暖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风道,所述壳体上具有朝向使用者的第一出风口和用于对储热部件加热的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内、风道内或壳体上设有用于可拆卸安装储热部件的安装结构,所述第一出风口用于将暖风导向使用者所在方向;/n风源组件,用以驱动空气流动而形成风,所述风源组件具有进风端和出风端,所述出风端与风道相通;/n发热部件,用以产生热量,从所述风源组件的出风端吹出的风经过所述发热部件后形成暖风,并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排出;/n以及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以控制发热部件以及风源组件的工作状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暖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风道,所述壳体上具有朝向使用者的第一出风口和用于对储热部件加热的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内、风道内或壳体上设有用于可拆卸安装储热部件的安装结构,所述第一出风口用于将暖风导向使用者所在方向;
风源组件,用以驱动空气流动而形成风,所述风源组件具有进风端和出风端,所述出风端与风道相通;
发热部件,用以产生热量,从所述风源组件的出风端吹出的风经过所述发热部件后形成暖风,并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排出;
以及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以控制发热部件以及风源组件的工作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暖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朝向不同的方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暖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顶壁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暖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连通,形成一个大出风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暖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为至少一个,所述风道与风源组件的出风端相通,所述风道出风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均相通;或,
所述风道为至少两个,所述风道均与风源组件的出风端相通,其中一个风道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昌良周书贤谭洪川贺勇剑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英特高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