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04233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30 23:30
一种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壳体结构(1)、设置于所述壳体结构(1)上的封闭结构(2),所述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收容于所述壳体结构(1)内的集液结构(4)、设置于所述集液结构(4)周围的集气结构(5),所述集液结构(4)包括导热框(41)、收容于所述导热框(41)内的若干第一弹簧(42)、搅拌框(43)、位于所述导热框(41)下方的导热板(44)、位于所述导热框(41)一侧的定位杆(45)、定位框(46)、位于所述导热框(41)另一侧的第二软管(47)、收容于所述导热框(41)内的若干密封框(48)。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有效的将导热框内的热量在水中分布均匀,有利于保证导热框内与内壁接触的水吸热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
,尤其是涉及一种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在化工等领域会产生大量的高温废气,这些废气温度高且一般直接排放,不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还会造成能源的浪费,不够经济环保。中国专利CN104121789A揭示了一种废气余热节能回收系统,包括:废气通道和水流通道,废气通道呈长筒型,废气通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水流通道设置在废气通道的内部,水流通道为一个连续弯折的蛇管,水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为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贯穿废气通道的管壁。其仅通过弯折的蛇管使得水与废气接触的面积增大,从而实现余热回收利用效率高,但是其依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由于蛇管内水不断的流动,其与热空气接触的时间有限,对水流动的速度及热的废气的流动速度要求要求,当两者的速度不匹配时则会造成废气热能的浪费或者水资源的浪费,无法实现对废气余热有效的回收;其次,其仅通过弯曲的蛇管实现增大与废气接触的面积,该方式吸收废气的余热依然较为被动,对废气余热吸收的能力有限;最后,在加热时仅能对与蛇管内壁接触的水加热,蛇管内部中心区域的水加热较慢,无法实现热量在水中均匀的分布,影响对废气余热吸收的效率。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壳体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结构上的封闭结构,所述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收容于所述壳体结构内的集液结构、设置于所述集液结构周围的集气结构,所述集液结构包括导热框、收容于所述导热框内的若干第一弹簧、搅拌框、位于所述导热框下方的导热板、位于所述导热框一侧的定位杆、定位框、位于所述导热框另一侧的第二软管、收容于所述导热框内的若干密封框、收容于所述密封框内的移动框、设置于所述移动框上的第二弹簧、设置于所述导热框外部且与密封框相对的连接架、设置于所述连接架上的限定绳,所述集气结构包括第一集中框、设置于所述第一集中框内部的第二集中框、设置于所述第一集中框与所述第二集中框之间上下两侧的第三集中框、设置于所述第一集中框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管、收容于所述第一支撑管内的过滤网、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管上下两侧的第三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管上的第二支撑管、收容于所述第一集中框内的固定块、设置于所述固定块与所述第二集中框之间的第四弹簧、设置于所述壳体外部的进气管、设置于所述进气管上的第五阀门、风机。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可以带动导热框左右移动,进而使得导热框内的水在导热框内左右流动,水的流动有利于促进热量在水中均匀分布,因为在现有技术中,导热框是不移动的,在废气吹到导热框的外表面上时,导热框的温度首先上升,然后使得导热框内与导热框内壁直接接触的水温升高,最后热量才会传输至导热框内部中间区域的水中,该种热量传递效率低,并且当与导热框内壁直接接触的水温度升高后,其与导热框的温度差降低,此时与导热框直接接触的水对导热框的吸热效率就会降低,因为温差越大,热量传递的效率越高,因此影响对废气余热吸收的效率,而本申请中导热框的左右移动使得热量在导热框内的水中均匀分布,进而导致导热框内部中间区域及边缘区域的水温一致,且此时导热框内与其内壁接触的水温明显低于同等条件下且导热框不移动时与其内壁接触的水温,进而相比导热框不移动时可以显著提高导热框内的水对废气余温吸收的效率;其次,搅拌框可以在导热框移动的过程中随之不断的左右移动,所述搅拌框在导热框内相对导热框的移动可以带动导热框内的水的流动,以便促进热量在水中可以快速的分布均匀,提高其流动的效率,可以进一步增强导热框内的水对废气余温的吸收;然后,导热框在左右移动的过程中,可以周期性的近距离接触移动框,且导热框靠近移动框时,通过移动框喷出的带有余温的废气直接吹到导热框的外表面上且废气流动到导热框上的速度随之增大,导热框越靠近移动框,吹到导热框上的风速越大,风速越大,传递至导热框上的热量越多,进而可以显著且快速的提高导热框的温度,由于导热框温度上升的速度显著高于其内部水温上升的速度,因为水吸热能力强导致其温度上升的较慢,使得此时导热框的温度与其内部的水温差值较大,进而可以提高导热框内的水对导热框的吸热效率,节约时间,可见导热框的左右移动不仅可以使得热量在导热框内的水中分布均匀,防止与导热框内壁直接接触的水温较高,同时可以配合移动框等结构使得废气吹到导热框上的速度增大,提高热量传递至导热框上的效率,使得导热框的温度快速升高,一方面水温不会出现局部温度过高,另一方面导热框的温度快速升高,使得导热框与其内部的水的温度差较大,保证了热量传递至水中的效率,实现对废气快速的余温回收;并且移动框在气压较大时可以向上或者向下移动,此时可以增大吹到导热框上的废气面积,由于面积的增大,使得导热框与废气接触的面积增大,有利于废气中的热量快速且大量的传递至导热框中,使得导热框的温度快速升高,有利于实现水对其热量的吸收;同时密封框、移动框的设置可以在壳体内的气压较大时,所述移动框往所述导热框内部中心区域移动,且移动框与导热框内的水接触的面积增大,由于移动框内有废气,此时废气中的热量可以经过移动框传递至与移动框接触的水中,提高水温,可见,移动框的移动不仅可以对气压起到缓冲作用,保护导热框,另一方面可以将废气中的热量通过另一途径传递至导热框内的水中,有效的延长本专利技术的使用寿命;最后,集中板的设置不仅可以有效的将废气集中,然后集中的空气可以经过导热金属丝的过滤,过滤掉其中的灰尘杂质等,同时导热金属丝可以与废气充分的接触,吸收其中的余温,使得导热金属丝的温度升高,然后通过隔板及导热板传回至导热框中,方便对其热量的再次吸收,减少热量的浪费。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的正视图;图2为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的壳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的集液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的集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的沿A-A’方向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壳体结构1、设置于壳体结构1上的封闭结构2、驱动结构3、收容于壳体结构1内的集液结构4、设置于集液结构4周围的集气结构5、位于集液结构4下方的导热结构6。如图1至图3所示,壳体结构1包括壳体11、设置于壳体11上的密封块12、设置于壳体11外部的连接管13、设置于连接管13上的第一阀门14、收容于壳体11内左右两侧的支撑块15、位于壳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壳体结构(1)、设置于所述壳体结构(1)上的封闭结构(2),其特征在于:所述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收容于所述壳体结构(1)内的集液结构(4)、设置于所述集液结构(4)周围的集气结构(5),所述集液结构(4)包括导热框(41)、收容于所述导热框(41)内的若干第一弹簧(42)、搅拌框(43)、位于所述导热框(41)下方的导热板(44)、位于所述导热框(41)一侧的定位杆(45)、定位框(46)、位于所述导热框(41)另一侧的第二软管(47)、收容于所述导热框(41)内的若干密封框(48)、收容于所述密封框(48)内的移动框(49)、设置于所述移动框(49)上的第二弹簧(40)、设置于所述导热框(41)外部且与密封框(48)相对的连接架(401)、设置于所述连接架(401)上的限定绳(402),所述集气结构(5)包括第一集中框(51)、设置于所述第一集中框(51)内部的第二集中框(502)、设置于所述第一集中框(51)与所述第二集中框(502)之间上下两侧的第三集中框(52)、设置于所述第一集中框(51)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管(53)、收容于所述第一支撑管(53)内的过滤网(54)、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管(53)上下两侧的第三弹簧(55)、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管(53)上的第二支撑管(56)、收容于所述第一集中框(51)内的固定块(57)、设置于所述固定块(57)与所述第二集中框(52)之间的第四弹簧(58)、设置于所述壳体(11)外部的进气管(59)、设置于所述进气管(59)上的第五阀门(50)、风机(50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壳体结构(1)、设置于所述壳体结构(1)上的封闭结构(2),其特征在于:所述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收容于所述壳体结构(1)内的集液结构(4)、设置于所述集液结构(4)周围的集气结构(5),所述集液结构(4)包括导热框(41)、收容于所述导热框(41)内的若干第一弹簧(42)、搅拌框(43)、位于所述导热框(41)下方的导热板(44)、位于所述导热框(41)一侧的定位杆(45)、定位框(46)、位于所述导热框(41)另一侧的第二软管(47)、收容于所述导热框(41)内的若干密封框(48)、收容于所述密封框(48)内的移动框(49)、设置于所述移动框(49)上的第二弹簧(40)、设置于所述导热框(41)外部且与密封框(48)相对的连接架(401)、设置于所述连接架(401)上的限定绳(402),所述集气结构(5)包括第一集中框(51)、设置于所述第一集中框(51)内部的第二集中框(502)、设置于所述第一集中框(51)与所述第二集中框(502)之间上下两侧的第三集中框(52)、设置于所述第一集中框(51)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管(53)、收容于所述第一支撑管(53)内的过滤网(54)、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管(53)上下两侧的第三弹簧(55)、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管(53)上的第二支撑管(56)、收容于所述第一集中框(51)内的固定块(57)、设置于所述固定块(57)与所述第二集中框(52)之间的第四弹簧(58)、设置于所述壳体(11)外部的进气管(59)、设置于所述进气管(59)上的第五阀门(50)、风机(50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结构(1)包括壳体(11)、设置于所述壳体(11)上的密封块(12)、设置于所述壳体(11)外部的连接管(13)、设置于所述连接管(13)上的第一阀门(14)、收容于所述壳体(11)内左右两侧的支撑块(15)、位于所述壳体(11)外部的出液管(16)、设置于所述出液管(16)上的第二阀门(17)、位于所述壳体(11)下方的出气管(18)、设置于所述出气管(18)上的第三阀门(19)。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上设有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一通孔(111)、位于所述壳体(11)左右两侧的第二通孔(112)、位于所述壳体(11)右表面且处于所述第二通孔(112)下方的第三通孔(113)、位于所述壳体(11)下表面的第四通孔(114)、位于所述壳体(11)左表面的第五通孔(115)、位于所述第五通孔(115)上方的第六通孔(116),所述密封块(12)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111)内且与所述壳体(1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13)的上端对准所述第六通孔(116)且与所述壳体(1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13)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五通孔(115)且与所述壳体(1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块(15)的一端与所述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出液管(16)的一端对准所述第三通孔(113)且与所述壳体(1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出气管(18)的上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114)且与所述壳体(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结构(2)包括封闭板(21)、设置于所述封闭板(21)上方的进液管(22)、设置于所述进液管(22)上的第四阀门(23)、位于所述封闭板(21)下方的第一软管(24),所述封闭板(21)收容于所述壳体(11),所述封闭板(21)顶靠在支撑块(15)上,所述封闭板(2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七通孔(211),所述进液管(22)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七通孔(211)且与所述封闭板(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软管(24)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七通孔(211)且与所述封闭板(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框(41)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八通孔(411)、位于其侧面的若干第九通孔(412)及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淑军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如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