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重庆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装配式基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0101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30 23:09
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基础。该装配式基础采用预制基础标准模块进行模块化组合拼装。所述预制基础标准模块包括回字形模块和槽形模块。所述回字形模块和槽形模块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回字形模块具有四根基础梁。所述四根基础梁组合为矩形框体结构。所述槽形模块具有三根基础梁。所述三根基础梁组合为U形结构。所述回字形模块和槽形模块拼合出逐一连接的若干隔室。该基础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牢固可靠。工期时间短,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

A fabricated Found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基础
本专利技术涉及土木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基础。
技术介绍
现有基础一般采用现场人工砖砌或现场混凝土浇筑,由于土建施工队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不便于管控施工质量。此外,采用人工砖砌或现场混凝土浇筑工程量大,速度慢工期长,严重制约了工程进度。装配式建筑是指利用预制构件装配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建造质量高,节约劳动力。装配式建筑部件由车间生产加工,但是现有的预制基础组装困难,连接不牢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基础,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装配式基础,采用预制基础标准模块进行模块化组合拼装。所述预制基础标准模块包括回字形模块和槽形模块。所述回字形模块和槽形模块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回字形模块具有四根基础梁。所述四根基础梁组合为矩形框体结构。所述槽形模块具有三根基础梁。所述三根基础梁组合为U形结构。所述回字形模块和槽形模块拼合出逐一连接的若干隔室。所述隔室整体为具有四根基础梁的矩形框体。所述基础梁的上表面在隔室的四角位置处预埋有连接件Ⅰ。所述基础梁的上表面在隔室的四边位置处设置有凹坑。所述凹坑的一侧出口在基础梁的侧壁上。所述凹坑中预埋有连接件Ⅱ。各个隔室通过对拉预应力钢管连接固定后共同组成基础。梁柱支撑框架和墙体布置在基础梁上。柱底部通过连接件Ⅰ与预制基础标准模块接合。所述墙体底端设置有耳板。所述墙体通过底端的耳板与连接件Ⅱ接合。.进一步,所述预制基础标准模块还包括L形模块、T形模块和一字形模块。所述预制基础标准模块的阳角处或梁端侧壁上布置有加劲板。所述加劲板与预制基础标准模块内的钢筋网焊接。进一步,阳角处的加劲板为角钢。梁端的加劲板为平直钢板。进一步,所述连接件Ⅰ包括螺杆和面板。所述面板的一侧板面上焊接有若干根螺杆,另一侧板面上焊接有若干根L形钢筋。所述面板和L形钢筋埋设在预制基础标准模块中。螺杆伸出预制基础标准模块的上表面。所述螺杆穿过预制柱底部平板后旋入螺母。进一步,所述连接件Ⅱ包括螺杆和端板。所述端板的一侧板面上焊接有若干根螺杆,另一侧板面上焊接有若干根L形钢筋。所述端板和L形钢筋埋设在预制基础标准模块中。螺杆伸出预制基础标准模块的侧壁容置在凹坑内。所述螺杆穿过墙体底端耳板后旋入螺母。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是毋庸置疑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牢固可靠。工期时间短,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中基础结构示意图;图2为连接件Ⅰ结构示意图;图3为连接件Ⅱ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2中基础结构示意图;图5为装配式一体化住宅结构示意图。图中:预制基础标准模块1、基础梁101、加劲板102、对拉预应力钢管104、连接件Ⅰ105、凹坑106、连接件Ⅱ107、预制墙体标准模块2、预制楼板标准模块3、预制屋架标准模块4、预制柱5、工字钢梁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该理解为本专利技术上述主题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上述技术思想的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各种替换和变更,均应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实施例1:参见图1,本实施例公开平面投影为矩形的装配式基础,采用预制基础标准模块1进行模块化组合拼装。所述预制基础标准模块1包括回字形模块和槽形模块。所述预制基础标准模块1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回字形模块具有四根基础梁101。四根基础梁101组合为矩形框体结构。所述槽形模块具有三根基础梁101。三根基础梁101组合为U形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通过1个回字形模块和多个槽形模块拼合出矩形地基。所述预制基础标准模块1将基础101分隔为逐一连接的矩形隔室。各个隔室通过对拉预应力钢管104连接固定。所述预制基础标准模块1侧壁上设置有供对拉预应力钢管104穿过的孔洞。所述对拉预应力钢管104穿过加劲板102后旋入螺母中。所述基础梁101的上表面在隔室的四角位置处预埋有连接件Ⅰ105。参见图2,所述连接件Ⅰ105包括螺杆和面板。所述面板的一侧板面上焊接有多根螺杆,另一侧板面上焊接有多根L形钢筋。所述面板和L形钢筋埋设在基础梁101中。螺杆伸出基础梁101的上表面。所述基础梁101的侧壁在隔室的四边位置处设置有凹坑106。所述凹坑106中预埋有连接件Ⅱ107。参见图3,所述连接件Ⅱ107包括螺杆和端板。所述端板的一侧板面上焊接有一根螺杆,另一侧板面上焊接有多根L形钢筋。所述端板和L形钢筋埋设在基础梁101中。螺杆容置在凹坑106内。梁柱支撑框架和墙体布置在基础梁101上。柱底部通过连接件Ⅰ105与预制基础标准模块接合。所述墙体底端设置有耳板。所述墙体通过底端的耳板与连接件Ⅱ107接合。实施例2:参见图4,本实施例公开平面投影为L形的装配式基础,采用预制基础标准模块1进行模块化组合拼装。所述预制基础标准模块1包括回字形模块、槽形模块和L形模块。所述回字形模块、槽形模块和L形模块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回字形模块具有四根基础梁101。所述四根基础梁101组合为矩形框体结构。所述槽形模块具有三根基础梁101。所述三根基础梁101组合为U形结构。所述L形模块具有两根基础梁101。两根基础梁101相互垂直组合为L形结构。所述L形模块布置在住宅拐角处。所述预制基础标准模块1拼合出逐一连接的多个隔室。所述隔室整体为具有四根基础梁101的矩形框体。所述基础梁101的上表面在隔室的四角位置处预埋有连接件Ⅰ105。所述预制柱底部通过连接件Ⅰ105与预制基础标准模块101接合。所述连接件Ⅰ105包括螺杆和面板。所述面板的一侧板面上焊接有多个根螺杆,另一侧板面上焊接有多个根L形钢筋。所述面板和L形钢筋埋设在预制基础标准模块101中。螺杆伸出预制基础标准模块101的上表面。所述螺杆穿过预制柱底部后旋入螺母。所述基础梁101的上表面在隔室的四边位置处设置有凹坑106。所述凹坑106的一侧出口在基础梁101的侧壁上。所述凹坑106中预埋有连接件Ⅱ107。所述连接件Ⅱ107包括螺杆和端板。所述端板的一侧板面上焊接有多个根螺杆,另一侧板面上焊接有多个根L形钢筋。所述端板和L形钢筋埋设在预制基础标准模块101中。螺杆伸出预制基础标准模块101的侧壁容置在凹坑106内。所述螺杆穿过墙体底端耳板后旋入螺母。各个隔室通过沿主楼体和副楼体长轴方向布置的对拉预应力钢管104连接固定后共同组成基础。实施例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装配式基础。所述装配式基础采用不同的预制基础标准模块1进行自由组合。通过对预制基础标准模块1的不同组合,可拼成多种形状规则的房屋基础,满足常规住宅的使用需求。所述预制基础标准模块1将基础分隔为多个逐一连接的隔室。所述隔室整体为具有四根基础梁101的矩形框体。各个隔室通过对拉预应力钢管104连接固定。所述基础101的上表面在隔室的四角位置处预埋有连接件Ⅰ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基础,其特征在于:采用预制基础标准模块(1)进行模块化组合拼装;/n所述预制基础标准模块(1)包括回字形模块和槽形模块;所述回字形模块和槽形模块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回字形模块具有四根所述基础梁(101);所述四根基础梁(101)组合为矩形框体结构;所述槽形模块具有三根基础梁(101);所述三根基础梁(101)组合为U形结构;所述回字形模块和槽形模块拼合出逐一连接的若干隔室;所述隔室整体为具有四根基础梁(101)的矩形框体;所述基础梁(101)的上表面在隔室的四角位置处预埋有连接件Ⅰ(105);所述基础梁(101)的上表面在隔室的四边位置处设置有凹坑(106);所述凹坑(106)的一侧出口在基础梁(101)的侧壁上;所述凹坑(106)中预埋有连接件Ⅱ(107);各个隔室通过对拉预应力钢管(104)连接固定后共同组成基础;/n梁柱支撑框架和墙体布置在基础梁(101)上;柱底部通过连接件Ⅰ(105)与预制基础标准模块接合;所述墙体底端设置有耳板;所述墙体通过底端的耳板与连接件Ⅱ(107)接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基础,其特征在于:采用预制基础标准模块(1)进行模块化组合拼装;
所述预制基础标准模块(1)包括回字形模块和槽形模块;所述回字形模块和槽形模块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回字形模块具有四根所述基础梁(101);所述四根基础梁(101)组合为矩形框体结构;所述槽形模块具有三根基础梁(101);所述三根基础梁(101)组合为U形结构;所述回字形模块和槽形模块拼合出逐一连接的若干隔室;所述隔室整体为具有四根基础梁(101)的矩形框体;所述基础梁(101)的上表面在隔室的四角位置处预埋有连接件Ⅰ(105);所述基础梁(101)的上表面在隔室的四边位置处设置有凹坑(106);所述凹坑(106)的一侧出口在基础梁(101)的侧壁上;所述凹坑(106)中预埋有连接件Ⅱ(107);各个隔室通过对拉预应力钢管(104)连接固定后共同组成基础;
梁柱支撑框架和墙体布置在基础梁(101)上;柱底部通过连接件Ⅰ(105)与预制基础标准模块接合;所述墙体底端设置有耳板;所述墙体通过底端的耳板与连接件Ⅱ(107)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卫永邢永辉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