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及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00998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30 23: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水土流失防治技术领域的一种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及其装置,包括坡耕地、第一拦截墙和第二拦截墙,第一拦截墙沿坡耕地斜面均匀设置,第二拦截墙沿坡耕地低凹处横向设置,第一拦截墙和第二拦截墙的内腔底部预留有进水口,且进水口中固定有第一滤网,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多列间隔设置的第一拦截墙对坡耕地的两侧斜坡起到水土拦截的作用,并通过底部的进水口使土层中向下流失的水进入第一拦截墙中,避免其继续下移导致斜坡上水土流失严重,并通过第一滤网对进入第一拦截墙中的水进行过滤,避免土壤直接进入第一拦截墙内;第二拦截墙设置于坡耕地的低凹处,通过进水口和第一滤网对两侧流失的水进行回收。

A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il erosion on slope farmla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及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土流失防治
,具体为一种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介绍
坡耕地是指分布在山坡上地面平整度差跑水跑肥跑土突出作物产量低的旱地,主要特征“坡地”的概念,一般是指6~25°之间的地貌类型(开垦后多称为坡耕地),坡耕地的存在严重制约旱地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之一。据统计全国有3513万hm2坡耕地,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量占到流域水土流失总量的40%~60%,而面积大、坡度较陡的地区可达70%~80%;海河流域年平均土壤侵蚀总量4亿吨,25%来源于坡耕地;三峡库区每年坡耕地产生的土壤流失量占库区总流失量的73%;陕西省每年入黄河泥沙的40%~60%来自坡耕地;贵州省珠江流域坡耕地侵蚀量占流域总侵蚀量的60%以上。它的比例大小反应的是一个地区水土流失的一般状况,一般这种土地是宜草宜灌木的,不宜大规模耕作,而耕作比例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生态环境也就越恶劣。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以水力侵蚀为主,水流沿坡耕地斜坡向下流动,并带走斜坡上的土壤导致土壤流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测量坡耕地(1)两侧的斜坡的倾斜角度以及坡面长度,根据地形条件绘制地形图,并在地形图上等距设置并计算拦截位置;/nS2、根据地形图设计的拦截位置,在坡耕地(1)上的两侧斜坡上等距开挖多列第一拦截槽,每列第一拦截槽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2m,每列间隔设置多个第一拦截槽,第一拦截槽位于相邻列第一拦截槽的间隔处,且第一拦截槽的深度为0.5~1m,在坡耕地(1)的低凹处开挖第二拦截槽,第二拦截槽沿坡耕地(1)低凹处横向设置,且深度为0.8~1.3m;/nS3、在第一拦截槽中通过混凝土和砖块或石块等材料堆砌浇筑构建成第一拦截墙(2),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测量坡耕地(1)两侧的斜坡的倾斜角度以及坡面长度,根据地形条件绘制地形图,并在地形图上等距设置并计算拦截位置;
S2、根据地形图设计的拦截位置,在坡耕地(1)上的两侧斜坡上等距开挖多列第一拦截槽,每列第一拦截槽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2m,每列间隔设置多个第一拦截槽,第一拦截槽位于相邻列第一拦截槽的间隔处,且第一拦截槽的深度为0.5~1m,在坡耕地(1)的低凹处开挖第二拦截槽,第二拦截槽沿坡耕地(1)低凹处横向设置,且深度为0.8~1.3m;
S3、在第一拦截槽中通过混凝土和砖块或石块等材料堆砌浇筑构建成第一拦截墙(2),在第二拦截槽中堆砌建有第二拦截墙(3),第一拦截墙(2)的顶部高出坡耕地(1)0.2~0.4m,第一拦截墙(2)和第二拦截墙(3)均设置为沟槽结构,且第一拦截墙(2)靠近坡耕地(1)较高侧的底部预留有进水口,第二拦截墙(3)的底部两侧均沿长度方向预留多个均匀设置的进水口,进水口中固定有第一滤网(601)。


2.一种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装置,应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包括坡耕地(1)、第一拦截墙(2)和第二拦截墙(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拦截墙(2)沿坡耕地(1)斜面均匀设置,且相邻两列第一拦截墙(2)的水平距离相等,第二拦截墙(3)沿坡耕地(1)低凹处横向设置,并与第一拦截墙(2)平行,所述第一拦截墙(2)和第二拦截墙(3)均为沟槽结构,第一拦截墙(2)靠近坡耕地(1)较高侧的底部预留有进水口,第二拦截墙(3)的底部两侧均沿长度方向预留多个均匀设置的进水口,且进水口中均固定有第一滤网(6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防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拦截墙(2)的内腔中部固定有第一隔板(401),且上部设有收集腔,下部设有回收腔(5),所述回收腔(5)的底部对应进水口的位置固定有第二隔板(603),第二隔板(603)的一端与回收腔(5)的底面之间固定有第二滤网(602),所述第一滤网(601)、第二滤网(602)、隔板以及回收腔(5)的侧壁、底面共同构成过滤腔(6),且第一滤网(601)的滤孔大于第二滤网(602)的滤孔;所述第二拦截墙(3)的内腔中对应设置有集水腔(4)、回收腔(5)和隔板,并在回收腔(5)的底部两侧对称设有过滤腔(6)以及第二滤网(602)。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立芸李永梅范茂攀段青松张鸿富张海东张雪萍果霖杨彦鑫程伟威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