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症外科患者用护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0085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30 23: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护服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重症外科患者用护服,包括衣身,所述衣身的两侧均缝制有衣袖,所述衣身的正面开设有引管口,所述引管口的一端设置有开口,所述衣身的正面缝制有布片,所述布片与衣身粘接,所述布片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海绵垫,所述海绵垫与引管口相适配,所述衣身的底部设置有链带,所述链带的底部缝制有下摆,所述衣袖的表面通过拉链活动连接有扎紧带,所述扎紧带的一侧底端缝制有勾面贴,所述扎紧带的另一侧缝制有若干数量的毛面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将传统的病号服加长,即使下肢受伤的患者无法穿病号服,仍然可对下身进行遮盖,通过链带安装,使下摆的安装或拆卸更加方便,同时使病人输液时更加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重症外科患者用护服
本技术涉及医疗护服
,尤其涉及一种重症外科患者用护服。
技术介绍
病号服是病员或伤员在医院或康复机构住院时穿的服装,穿脱清洗方便,也方便医院管理,款式大概与睡衣无异,花纹为条纹,条纹多为蓝白相间,亦有制作三色及以上者。临床上使用的病员服都是上衣加裤子的形式,病员服的下襟处一般到患者腹部位置,但是这种病员服只是适用于能够自理和一些轻度患者使用,对于特殊情况的病人却是无法使用的,例如一些下肢受伤的患者不能穿病员裤,只能穿病员服,而病员服的下襟处一般到患者腹部位置,下身只能用被子覆盖,这样情况下,使得病员会有心理阴影,且重症患者身上经常插着各种插管,常规的病号服,不方便插管的使用,同时重症患者大多时间里都需要输液,而输液过程中,病号服上缺乏固定装置,输液管活动状态下,很容易造成输液针刺破血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如:无法对输液管进行固定,且下肢受伤的病人无法穿病号裤,不利于保护病人隐私,而提出的一种重症外科患者用护服。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重症外科患者用护服,包括衣身,所述衣身的两侧均缝制有衣袖,所述衣身的正面开设有引管口,所述引管口的一端设置有开口,所述衣身的正面缝制有布片,所述布片与衣身粘接,所述布片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海绵垫,所述海绵垫与引管口相适配,所述衣身的底部设置有链带,所述链带的底部缝制有下摆,所述衣袖的表面通过拉链活动连接有扎紧带,所述扎紧带的一侧底端缝制有勾面贴,所述扎紧带的另一侧缝制有若干数量的毛面贴,所述勾面贴与毛面贴粘接,所述扎紧带的一侧粘接有海绵防护块。优选的,所述衣袖设置成展开式,且衣袖的展开处通过拉链活动连接。优选的,所述引管口的数量为五个,且引管口与海绵垫间隙配合。优选的,所述链带包括有上链带和下链带,所述上链带与下链带活动连接,所述下链带与下摆固定连接,所述上链带和与衣身固定连接,且衣身的表面缝制有与链带相匹配的遮链布带。优选的,所述扎紧带由抗菌布套和填充棉共同构成,且填充棉位于抗菌布套的内部,所述抗菌布套采用经线和纬线相互编织而成,所述经线采用莫代尔纤维纺织而成,所述纬线采用竹炭纤维纺织而成,且抗菌布套的一侧设置有加热带,所述加热带为橡胶带,且加热带的内部设置有加热丝。优选的,所述布片的一侧设置有子母贴,所述布片通过子母贴与衣身粘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设置引管口,在需要安装插管时,可将布片翻起,使引管口暴露出来,然后将插管穿过引管口即可,整个过程无需将衣身脱下,且通过链带安装下摆,可将传统的病号服加长,即使下肢受伤的患者无法穿病号服,仍然可对下身进行遮盖,通过链带安装,使下摆的安装或拆卸更加方便。(2)本技术通过设置扎紧带,在病人进行输液过程中,通过勾面贴和毛面贴将扎紧带扎紧,此时扎紧带将输液管进行固定,防止输液管出现晃动,避免输液过程中针头将皮肤或血管刺破,同时加热带中的加热丝进行加温,热量透过加热带作用在输液管表面,从而可使输液管中冰凉的药液转换为较为温和的药液,使重症患者输液的舒适度更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重症外科患者用护服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重症外科患者用护服中衣身和下摆的连接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重症外科患者用护服中衣袖和扎紧带的连接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重症外科患者用护服中扎紧带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重症外科患者用护服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重症外科患者用护服图1中B处的放大图。图中:1、衣身;2、衣袖;3、引管口;4、布片;5、海绵垫;6、链带;61、上链带;62、下链带;7、下摆;8、遮链布带;9、扎紧带;91、抗菌布套;92、填充棉;93、加热带;10、勾面贴;11、毛面贴;12、海绵防护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照图1-6,一种重症外科患者用护服,包括衣身1,衣身1的两侧均缝制有衣袖2,衣身1的正面开设有引管口3,引管口3的一端设置有开口,衣身1的正面缝制有布片4,布片4与衣身1粘接,布片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海绵垫5,海绵垫5与引管口3相适配,衣身1的底部设置有链带6,链带6的底部缝制有下摆7,衣袖2的表面通过拉链活动连接有扎紧带9,扎紧带9的一侧底端缝制有勾面贴10,扎紧带9的另一侧缝制有若干数量的毛面贴11,勾面贴10与毛面贴11粘接,扎紧带9的一侧粘接有海绵防护块12。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引管口3,在需要安装插管时,可将布片4翻起,使引管口3暴露出来,然后将插管穿过引管口3即可,整个过程无需将衣身1脱下,同时引管口3处的开口使更换病号服时,插管不会造成阻碍,无需使用插管时,将布片4翻下,海绵垫5将引管口3遮盖住,从而保证了病号服的保暖效果,且通过链带6安装下摆7,可将传统的病号服加长,即使下肢受伤的患者无法穿病号服,仍然可对下身进行遮盖,通过链带6安装,使下摆7的安装或拆卸更加方便。其中,衣袖2设置成展开式,且衣袖2的展开处通过拉链活动连接,方便了将衣袖2拆开,使后续需要输液时,只需将拉链向上拉动一些,即可使手臂暴露出来,无需将衣袖2向上卷起,扎紧带9由抗菌布套91和填充棉92共同构成,且填充棉92位于抗菌布套91的内部,抗菌布套91采用经线和纬线相互编织而成,经线采用莫代尔纤维纺织而成,纬线采用竹炭纤维纺织而成,且抗菌布套91的一侧设置有加热带93,加热带93为橡胶带,且加热带93的内部设置有加热丝,输液时,使用拉链将衣袖2的袖口处拉开,使手腕处的皮肤暴露出来,通过勾面贴10和毛面贴11将扎紧带9扎紧,此时扎紧带9将输液管进行固定,防止输液管出现晃动,避免输液过程中针头将皮肤或血管刺破,同时通过常规的小电池向加热丝供电,使加热带93中的加热丝工作进行加温,热量透过加热带93作用在输液管表面,从而可使输液管中冰凉的药液转换为较为温和的药液,使重症患者输液的舒适度更高,而采用莫代尔纤维和竹炭纤维使抗菌布套91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能力,能吸湿干燥和消臭抗菌,填充棉92则使扎紧带9整体更加柔软,舒适度更高。其中,链带6包括有上链带61和下链带62,上链带61与下链带62活动连接,下链带62与下摆7固定连接,上链带61和与衣身1固定连接,且衣身1的表面缝制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重症外科患者用护服,包括衣身(1),所述衣身(1)的两侧均缝制有衣袖(2),其特征在于,所述衣身(1)的正面开设有引管口(3),所述引管口(3)的一端设置有开口,所述衣身(1)的正面缝制有布片(4),所述布片(4)与衣身(1)粘接,所述布片(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海绵垫(5),所述海绵垫(5)与引管口(3)相适配,所述衣身(1)的底部设置有链带(6),所述链带(6)的底部缝制有下摆(7),所述衣袖(2)的表面通过拉链活动连接有扎紧带(9),所述扎紧带(9)的一侧底端缝制有勾面贴(10),所述扎紧带(9)的另一侧缝制有若干数量的毛面贴(11),所述勾面贴(10)与毛面贴(11)粘接,所述扎紧带(9)的一侧粘接有海绵防护块(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重症外科患者用护服,包括衣身(1),所述衣身(1)的两侧均缝制有衣袖(2),其特征在于,所述衣身(1)的正面开设有引管口(3),所述引管口(3)的一端设置有开口,所述衣身(1)的正面缝制有布片(4),所述布片(4)与衣身(1)粘接,所述布片(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海绵垫(5),所述海绵垫(5)与引管口(3)相适配,所述衣身(1)的底部设置有链带(6),所述链带(6)的底部缝制有下摆(7),所述衣袖(2)的表面通过拉链活动连接有扎紧带(9),所述扎紧带(9)的一侧底端缝制有勾面贴(10),所述扎紧带(9)的另一侧缝制有若干数量的毛面贴(11),所述勾面贴(10)与毛面贴(11)粘接,所述扎紧带(9)的一侧粘接有海绵防护块(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症外科患者用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衣袖(2)设置成展开式,且衣袖(2)的展开处通过拉链活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症外科患者用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管口(3)的数量为五个,且引管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邈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