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上苗定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99346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30 2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嫁接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柔性上苗定位装置,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的气吹压苗块、子叶吸附部和苗茎夹持部;所述气吹压苗块用于通过正压气流对秧苗子叶下压处理,以使秧苗子叶贴附于所述子叶吸附部;所述子叶吸附部用于通过负压气流以实现秧苗子叶的吸附定位;所述苗茎夹持部用于对秧苗苗茎夹持定位。该柔性上苗定位装置在进行上苗作业过程中,利用气吹压苗块和子叶吸附块的正负压气流交替作用,使秧苗子叶能够柔性安全的固定于子叶吸附块的作业面上,完成秧苗柔性上苗作业,解决了人工上苗效率低、准确率差、易疲劳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柔性上苗定位装置
本技术涉及嫁接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柔性上苗定位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嫁接机大多采用两个人手工上苗,在上苗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双手一直扶正秧苗,待取苗搬运夹持手夹持住秧苗后方可松手,对操作人员的精力和体力消耗非常大,极易产生疲劳,并且秧苗子叶质地柔嫩,易损伤,子叶破损将影响嫁接苗成活质量,这些问题是制约提高机械嫁接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关键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鉴于上述技术缺陷和应用需求,本申请提出一种柔性上苗定位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手工上苗容易造成子叶破损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柔性上苗定位装置,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的气吹压苗块、子叶吸附部和苗茎夹持部;所述气吹压苗块用于通过正压气流对秧苗子叶下压处理,以使秧苗子叶贴附于所述子叶吸附部;所述子叶吸附部用于通过负压气流以实现秧苗子叶的吸附定位;所述苗茎夹持部用于对秧苗苗茎夹持定位。其中,所述子叶吸附部包括对称布置的左子叶吸附块和右子叶吸附块,所述左子叶吸附块和所述右子叶吸附块之间间距可调;所述左子叶吸附块和所述右子叶吸附块均包括楔形体,所述楔形体的斜面上设置有多个吸附孔,所述楔形体的侧面设置有负压接口,所述负压接口与多个所述吸附孔相连通。其中,所述楔形体的斜面上还设置有子叶限位杆,所述楔形体的斜面与底面的相交处设置有茎节定位口。其中,所述子叶吸附部还包括调节螺杆,所述左子叶吸附块和所述右子叶吸附块均还包括与所述楔形体的端面相连的矩形体;所述调节螺杆的一端与所述左子叶吸附块的矩形体螺纹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右子叶吸附块的矩形体螺纹连接。其中,所述气吹压苗块包括V型体,所述V型体的一斜面朝向所述左子叶吸附块的楔形体的斜面,另一斜面朝向所述右子叶吸附块的楔形体的斜面;所述V型体的两个斜面上均设置有多个气吹孔,所述V型体的侧面上设置有正压进气孔,所述正压进气孔与多个所述气吹孔相连通。其中,所述气吹孔包括第一气吹孔单元和第二气吹孔单元,所述第一气吹孔单元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气吹孔单元的直径;多个所述第一气吹孔单元沿所述V型体的斜面的长度方向布置,以构建秧苗叶柄气吹区;多个所述第二气吹孔单元环绕所述秧苗叶柄气吹区布置,以构建秧苗子叶气吹区。其中,所述气吹压苗块还包括第一L型固定板和第二L型固定板;所述第一L型固定板的一端与所述V型体的顶面滑动连接,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左子叶吸附块的矩形体的侧面;所述第二L型固定板的一端与所述V型体的顶面滑动连接,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右子叶吸附块的矩形体的侧面。其中,所述柔性上苗定位装置还包括固定块,所述左子叶吸附块的矩形体的底部和所述右子叶吸附块的矩形体的底部均滑动安装于所述固定块的顶部。其中,所述苗茎夹持部包括苗茎定位板和滑动安装于所述苗茎定位板上的夹持手,所述苗茎定位板安装于所述固定块的侧面。(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柔性上苗定位装置,首先,通过苗茎夹持部对秧苗苗茎夹持定位;气吹压苗块通过正压气流对秧苗子叶下压处理,以使秧苗子叶贴附于子叶吸附部;子叶吸附部通过负压气流以实现秧苗子叶的吸附定位;气吹压苗块停止提供正压气流,以完成秧苗的柔性上苗定位。该柔性上苗定位装置在进行上苗作业过程中,利用气吹压苗块和子叶吸附块的正负压气流交替作用,使秧苗子叶能够柔性安全的固定于子叶吸附块的作业面上,完成秧苗柔性上苗作业,解决了人工上苗效率低、准确率差、易疲劳等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柔性上苗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气吹压苗块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V型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子叶吸附部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左子叶吸附块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子叶调向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气吹压苗块的工作原理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子叶吸附部的工作原理图;其中,1、调节机构;2、支座;3、苗茎夹持部;4、子叶吸附部;5、气吹压苗块;6、第一L型固定板;7、固定块;8、定位长孔;9、定位孔;10、气吹作业面;11、气吹孔;12、固定孔;13、正压进气孔;14、腔体;15、夹持手;16、苗茎定位板;17、左子叶吸附块;18、调节螺杆;19、右子叶吸附块;20、茎节定位口;21、子叶吸附作业面;22、负压接口;23、吸附孔;24、子叶限位杆;25、螺纹孔;26、燕尾槽;27、子叶;28、秧苗;29、V型体;A、上苗前子叶方向;B、上苗后子叶方向;C、子叶气吹压苗前状态;D、子叶吸附定位后状态。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柔性上苗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柔性上苗定位装置,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的气吹压苗块5、子叶吸附部4和苗茎夹持部3;气吹压苗块5用于通过正压气流对秧苗子叶下压处理,以使秧苗子叶贴附于子叶吸附部4;子叶吸附部4用于通过负压气流以实现秧苗子叶的吸附定位;苗茎夹持部3用于对秧苗苗茎夹持定位。需要说明的是,气吹压苗块5、子叶吸附部4和苗茎夹持部3以上中下三点布局设置,构成秧苗的上苗作业区域。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首先,通过苗茎夹持部对秧苗苗茎夹持定位;气吹压苗块通过正压气流对秧苗子叶下压处理,以使秧苗子叶贴附于子叶吸附部;子叶吸附部通过负压气流以实现秧苗子叶的吸附定位;气吹压苗块停止提供正压气流,以完成秧苗的柔性上苗定位。该柔性上苗定位装置在进行上苗作业过程中,利用气吹压苗块和子叶吸附块的正负压气流交替作用,使秧苗子叶能够柔性安全的固定于子叶吸附块的作业面上,完成秧苗柔性上苗作业,解决了人工上苗效率低、准确率差、易疲劳等问题。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4和图5所示,子叶吸附部4包括对称布置的左子叶吸附块17和右子叶吸附块19,左子叶吸附块17和右子叶吸附块19之间间距可调;左子叶吸附块17和右子叶吸附块19均包括楔形体,楔形体的斜面上设置有多个吸附孔23,楔形体的侧面设置有负压接口22,负压接口22与多个吸附孔23相连通。其中,左子叶吸附块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柔性上苗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的气吹压苗块、子叶吸附部和苗茎夹持部;/n所述气吹压苗块用于通过正压气流对秧苗子叶下压处理,以使秧苗子叶贴附于所述子叶吸附部;所述子叶吸附部用于通过负压气流以实现秧苗子叶的吸附定位;所述苗茎夹持部用于对秧苗苗茎夹持定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柔性上苗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的气吹压苗块、子叶吸附部和苗茎夹持部;
所述气吹压苗块用于通过正压气流对秧苗子叶下压处理,以使秧苗子叶贴附于所述子叶吸附部;所述子叶吸附部用于通过负压气流以实现秧苗子叶的吸附定位;所述苗茎夹持部用于对秧苗苗茎夹持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上苗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叶吸附部包括对称布置的左子叶吸附块和右子叶吸附块,所述左子叶吸附块和所述右子叶吸附块之间间距可调;
所述左子叶吸附块和所述右子叶吸附块均包括楔形体,所述楔形体的斜面上设置有多个吸附孔,所述楔形体的侧面设置有负压接口,所述负压接口与多个所述吸附孔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上苗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体的斜面上还设置有子叶限位杆,所述楔形体的斜面与底面的相交处设置有茎节定位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上苗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叶吸附部还包括调节螺杆,所述左子叶吸附块和所述右子叶吸附块均还包括与所述楔形体的端面相连的矩形体;
所述调节螺杆的一端与所述左子叶吸附块的矩形体螺纹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右子叶吸附块的矩形体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柔性上苗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吹压苗块包括V型体,所述V型体的一斜面朝向所述左子叶吸附块的楔形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凯王秀冯青春赵学观宋健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