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主轴冷却润滑结构、电主轴、数控机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9652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30 22: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主轴冷却润滑结构、电主轴、数控机床。电主轴冷却润滑结构包括芯轴、轴承座、外轴套,外轴套内构造有冷却介质引入流道,轴承座的轴承室壁体上构造有第一分流槽及第一卸压槽,第一分流槽、第一卸压槽分别与冷却介质引入流道贯通,第一分流槽与第一卸压槽之间具有第一间隔壁,第一间隔壁与芯轴的外周壁之间具有第一过流缝隙,第一分流槽与第一卸压槽通过第一过流缝隙连通,第一卸压槽与冷却介质引入流道的流通路径上设置有减压调压部件。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电主轴冷却润滑结构、电主轴、数控机床,能够通过调整泄压槽中冷却介质压力的方式有效降低轴承端部冷却介质的泄露量,并同时实现对芯轴高效冷却,极大地降低电主轴的设计难度。

CNC machine tool, motorized spind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主轴冷却润滑结构、电主轴、数控机床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主轴散热润滑
,具体涉及一种电主轴冷却润滑结构、电主轴、数控机床。
技术介绍
目前在电主轴(也成电机内藏式主轴)的冷却及润滑结构设计方面,由于润滑与冷却在介质、压力及流量上的差异,普遍分成两个冷却流道及润滑流道两个流道分别实现。具体的,例如冷却多采用冷却介质流经热源轴套部位方式带走热量,润滑则多普遍采用脂润滑或者设计油气流道对轴承进行润滑,两个系统独立运行。这种分别独立实现的方式具有较好的冷却效率及润滑效果,但是却会使电主轴的结构构造更加复杂,结构紧凑化程度不高。现有技术中为了克服前述不足,已有部分厂家对前述的润滑流道、冷却流道进行了集成,也即统一采用冷却介质对电主轴进行冷却及对轴承进行润滑,这种方式能够使所述电主轴的结构更为简单、紧凑,但是由于冷却用的流道内介质压力需求(要求高压)与润滑用的流道内介质压力需求(要求低压)相差极大,因此往往是为了满足对电主轴冷却时,轴承部位由于润滑用冷却介质压力过高,冷却介质渗漏现象严重,为了满足对轴承的润滑效果减小泄漏量时,冷却用冷却介质压力偏低,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主轴冷却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芯轴(1)、轴承座(2)、外轴套(3),所述芯轴(1)的轴承两端分别通过轴承(7)架设于所述轴承座(2)上,所述外轴套(3)套装于所述芯轴(1)的外周侧,所述外轴套(3)内构造有冷却介质引入流道(31),所述轴承座(2)的轴承室壁体上构造有第一分流槽(21)及第一卸压槽(22),所述第一分流槽(21)、第一卸压槽(22)分别与所述冷却介质引入流道(31)贯通,所述第一分流槽(21)与所述第一卸压槽(22)之间具有第一间隔壁(23),所述第一间隔壁(23)与所述芯轴(1)的外周壁之间具有第一过流缝隙,所述第一分流槽(21)与所述第一卸压槽(22)通过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主轴冷却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芯轴(1)、轴承座(2)、外轴套(3),所述芯轴(1)的轴承两端分别通过轴承(7)架设于所述轴承座(2)上,所述外轴套(3)套装于所述芯轴(1)的外周侧,所述外轴套(3)内构造有冷却介质引入流道(31),所述轴承座(2)的轴承室壁体上构造有第一分流槽(21)及第一卸压槽(22),所述第一分流槽(21)、第一卸压槽(22)分别与所述冷却介质引入流道(31)贯通,所述第一分流槽(21)与所述第一卸压槽(22)之间具有第一间隔壁(23),所述第一间隔壁(23)与所述芯轴(1)的外周壁之间具有第一过流缝隙,所述第一分流槽(21)与所述第一卸压槽(22)通过所述第一过流缝隙连通,所述第一分流槽(21)还与所述芯轴(1)上的芯轴冷却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卸压槽(22)与所述冷却介质引入流道(31)的流通路径上设置有减压调压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介质引入流道(31)的冷却介质入口处设有过滤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轴冷却流道包括轴向流道(11)及周向流道(12),所述轴向流道(11)具有两段且分别处于所述周向流道(12)的两端并与所述周向流道(12)连通,所述周向流道(12)设置于所述芯轴(1)套装电机转子(13)的区域,所述轴向流道(11)还与所述第一分流槽(2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流道(11)具有多个,多个所述轴向流道(11)沿所述芯轴(1)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和/或,所述轴向流道(11)处于所述芯轴(1)的外周壁内;和/或,所述周向流道(12)为构造于所述芯轴(1)的外周壁上的凹槽,所述芯轴(1)的外侧过盈套装有转子轴套(13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2)的轴承室壁体上还构造有第二卸压槽(2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圳涛刘永连耿继青汪正学卢雷谢慧皇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