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贯通供电的电力电子变压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贯通供电的电力电子变压器。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存在大量的单相负荷,尤其是我国的牵引供电系统,电气化铁道采用单相工频交流制,牵引供电系统通过牵引变电所与电力系统相连接,牵引变电所的核心设备是牵引变压器。近几年来AT方式的Ynvd牵引变压器,Scott牵引变压器等实现了三相-两相变换,但是我国牵引供电系统都存在两个主要问题:电分相问题,负序问题。电分相问题使得供电线路存在无电区,无电区的存在严重影响牵引供电系统的整体性能;牵引负荷是单相负荷,具有严重的不对称性,因此向电力系统注入大量负序电流,引起三相电网的严重不平衡。并且当机车紧急制动时,产生的能量无法返回电网,只通过电阻消耗多余的能量,不利于节能。同相供电系统主要针对现有的牵引供电系统进行改造,解决传统牵引变电所无功、谐波、负序等电能质量等问题,同时使得电分相数目减半,但无法实现牵引网的全线贯通。贯通式同相供电系统在同相供电的基础上,既能够变电所内的电分相,也能够取消变电所间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贯通供电的电力电子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牵引变压器、级联单相整流器A、隔离直流变换器A、级联单相整流器B、隔离直流变换器B和级联单相逆变器C;/n所述牵引变压器输入与三相电网连接,输出分别与级联单相整流器A和级联单相整流器B连接;/n所述级联单相整流器A与隔离直流变换器A连接;/n所述级联单相整流器B与隔离直流变换器B连接;/n所述隔离直流变换器B与隔离直流变换器A连接;/n所述级联单相逆变器C分别与隔离直流变换器B和隔离直流变换器A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309 CN 20201015608391.一种应用于贯通供电的电力电子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牵引变压器、级联单相整流器A、隔离直流变换器A、级联单相整流器B、隔离直流变换器B和级联单相逆变器C;
所述牵引变压器输入与三相电网连接,输出分别与级联单相整流器A和级联单相整流器B连接;
所述级联单相整流器A与隔离直流变换器A连接;
所述级联单相整流器B与隔离直流变换器B连接;
所述隔离直流变换器B与隔离直流变换器A连接;
所述级联单相逆变器C分别与隔离直流变换器B和隔离直流变换器A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贯通供电的电力电子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级联单相整流器A包括:n个单相整流器模块;所述隔离直流变换器A包括:n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所述级联单相整流器B包括:n个单相整流器模块;所述隔离直流变换器B包括:n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所述级联单相逆变器C包括:n个单相逆变器模块;
所述级联单相整流器A的第i个单相整流器模块的外围接口包括:正输入端AiP、负输入端AiN、正输出端和负输出端;
所述隔离直流变换器A的第i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的外围接口包括:正输入端、负输入端、正输出端aiP和负输出端aiN;
所述级联单相整流器B的第i个单相整流器模块的外围接口包括:正输入端BiP、负输入端BiN、正输出端和负输出端;
所述隔离直流变换器B的第i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的外围接口包括:正输入端、负输入端、正输出端biP和负输出端biN;
所述级联单相逆变器C的第i个单相逆变器模块的外围接口包括:正输入端ciP、负输入端ciN、正输出端和负输出端;
所述牵引变压器的α相的正输出端通过电感LA与级联单相整流器A的第1个单相整流器模块的正输入端A1P连接;
所述级联单相整流器A的第1个单相整流器模块的正输出端与隔离直流变换器A的第1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的正输入端连接;
所述隔离直流变换器A的第1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的正输出端a1P与级联单相逆变器C的第1个单相逆变器模块的正输入端c1P连接;
所述级联单相整流器A的第1个单相整流器模块的负输出端与隔离直流变换器A的第1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的负输入端连接;
所述级联单相整流器A的第i个单相整流器模块的正输入端AiP与其第i-1个单相整流器模块的负输入端A(i-1)N连接;
所述级联单相整流器A的第i个单相整流器模块的正输出端与隔离直流变换器A的第i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的正输入端连接;
所述级联单相整流器A的第i个单相整流器模块的负输出端与隔离直流变换器A的第i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的负输入端连接;
所述隔离直流变换器A的第i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的正输出端aiP与其第i-1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的负输出端a(i-1)N连接;
所述牵引变压器的α相的负输出端与其β相的负输出端、级联单相整流器A的第n个单相整流器模块的负输入端AnN和级联单相整流器B的第n个单相整流器模块的负输入端BnN连接;
所述牵引变压器的β相的正输出端通过电感LB与级联单相整流器B的第1个单相整流器模块的正输入端B1P连接;
所述级联单相整流器B的第1个单相整流器模块的正输出端与隔离直流变换器B的第1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的正输入端连接;
所述隔离直流变换器B的第1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的正输出端b1P与隔离直流变换器A的第n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的负输出端anN连接;
所述级联单相整流器B的第1个单相整流器模块的负输出端与隔离直流变换器B的第1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的负输入端连接;
所述级联单相整流器B的第i个单相整流器模块的正输入端BiP与级联单相整流器B的第i-1个单相整流器模块的负输入端B(i-1)N连接;
所述级联单相整流器B的第i个单相整流器模块的正输出端与隔离直流变换器B的第i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的正输入端连接;
所述级联单相整流器B的第i个单相整流器模块的负输出端与隔离直流变换器B的第i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的负输入端连接;
所述隔离直流变换器B的第i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的正输出端biP与隔离直流变换器B的第i-1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的负输出端b(i-1)N连接;
所述隔离直流变换器B的第n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的负输出端bnN与级联单相逆变器C的第n个单相逆变器模块的负输入端cnN连接;
所述级联单相逆变器C的第i个单相逆变器模块的正输入端ciP与级联单相逆变器C的第i-1个单相逆变器模块的负输入端c(i-1)N连接,其中,n≥i≥2;
所述级联单相逆变器C的第i个单相逆变器模块的正输出端与级联单相逆变器C的第i-1个单相逆变器模块的第i-1负输出端连接;
所述级联单相逆变器C的第n个单相逆变器模块的负输出端与单相牵引供电网络的钢轨连接;
所述级联单相逆变器C的第1个单相逆变器模块的正输出端通过电感LC与单相牵引供电网络的接触网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贯通供电的电力电子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级联单相整流器A包括:n个单相整流器模块;所述隔离直流变换器A包括:n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所述级联单相整流器B包括:n个单相整流器模块;所述隔离直流变换器B包括:n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所述级联单相逆变器C包括:n个级联单相逆变器模块;
所述级联单相整流器A的第i个单相整流器模块的外围接口包括:正输入端AiP、负输入端AiN、正输出端和负输出端;
所述隔离直流变换器A的第i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的外围接口包括:正输入端、负输入端、正输出端aiP和负输出端aiN;
所述级联单相整流器B的第i个单相整流器模块的外围接口包括:正输入端BiP、负输入端BiN、正输出端和负输出端;
所述隔离直流变换器B的第i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的外围接口包括:正输入端、负输入端、正输出端biP和负输出端biN;
所述级联单相逆变器C的第i个单相逆变器模块的外围接口包括:正输入端ciP、负输入端ciN、正输出端和负输出端;
所述牵引变压器的α相的正输出端通过电感LA与级联单相整流器A的第1个单相整流器模块的正输入端A1P连接;
所述级联单相整流器A的第1个单相整流器模块的正输出端与隔离直流变换器A的第1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的正输入端连接;
所述隔离直流变换器A的第1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的正输出端a1P分别与隔离直流变换器B的第1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的正输出端b1P和级联单相逆变器C的第1个单相逆变器模块的正输入端c1P连接;
所述级联单相整流器A的第1个单相整流器模块的负输出端与隔离直流变换器A的第1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的负输入端连接;
所述隔离直流变换器A的第1个隔离直流变换器模块的负输出端a1N分别与隔离直流变换器B的第1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舒泽亮,朱磊磊,孟令辉,王天翔,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