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稀井网区深海水道砂体建筑结构的解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687180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9: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稀井网区深海水道砂体建筑结构的解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岩心‑测井‑地震资料标定分析,开展深海水道不同级次成因砂体建筑结构界面的识别;以三级层序界面为约束,在水道体系沉积模式指导下,依据水道体系结构界面标定结果,将钻井和地震资料进行拟合,开展水道体系级次的砂体建筑结构分析;基于水道体系分析结果,实现复合水道系列级次的砂体建筑结构分析;基于复合水道系列分析结果,开展基于复合水道系列约束的复合水道级次的砂体建筑结构分析;基于复合水道分析结果,开展单一水道的砂体建筑结构分析。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精细刻画地下不同规模级次深海水道成因砂体的形态、流动路径、规模及其相互叠置关系。

An anatomic method of the sand structure of the deep sea water channel in the area of thin well patter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稀井网区深海水道砂体建筑结构的解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气田开发地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稀井网区深海水道砂体建筑结构的解剖方法。
技术介绍
深海沉积是当今世界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和前沿领域,其中深海朵叶沉积,因其储层性能好,非均质性相对较弱,被公认为深海沉积中高产、高采收率的储层,也构成了深海体系研究的焦点。然而,尽管这类储层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但是受气候、海平面升降、盆地大小和形状、沉积物供给等因素的影响,其内部结构(连通性、几何形态和岩性等)复杂多变,朵叶主体往往富砂,而朵叶体边缘砂泥互层,朵叶体表面发育水道(供给水道及外来切入水道),加之内部不同层次构型单元(朵叶体系、复合朵叶和单一朵叶)的相互叠置(Adedayoetal.,2005;Nicketal.,2012),造成横向和垂向连通程度不一(BrowneandSlatt,2002;Heatheretal.,2011),从而严重制约了该类油藏的高效开发。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技术和深海钻探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深水沉积的认识逐渐加深,深水勘探在墨西哥湾、西非、巴西、英国北海、尼罗河三角洲盆地、东非鲁武马盆地、孟加拉湾、中国南海等地获得了一系列突破,使得深水沉积成为当今油气勘探的热点之一,深水沉积油气田无疑是未来能源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深海水道广泛发育于陆坡、陆隆和深海平原上,是深水沉积体系最主要的沉积物运移通道和粗粒碎屑沉积场所,也是陆架边缘盆地主要的深水油气储层。然而,受海上钻井、生产经营等高作业成本的限制,深海水道油藏的开发井距往往较大,属于典型的稀井网区,现行的针对多数陆上油气藏的密井网区砂岩精细解剖方法难以借鉴。同时,纵观全球已发现的深海水道油气藏,尽管其储层往往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但它们的砂体建筑结构复杂多变,即便在很短侧向距离内,其储层厚度和连续性也会有较大变化,这导致注水井注水不见效,采油井受效不明显,剩余油分布预测难度大,从而严重制约了该类油气藏的高效开发。目前相关技术仅停留在大尺度沉积单元的解剖层次,其精细程度远不能满足水道油藏开发中后期需求,同时,已有技术缺少沉积体精细化、系统化成因模式和平剖互动约束,导致解剖结果存在极大不确定性,不能满足水道油藏高效开发需求,因此,急需创造性地专利技术一种针对稀井网区深海水道砂体建筑结构的精细解剖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稀井网区深海水道砂体建筑结构的解剖方法,能够精细刻画地下不同规模级次深海水道成因砂体的形态、流动路径、规模及其相互叠置关系,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稀井网区深海水道砂体建筑结构的解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基于岩心-测井-地震资料标定分析,开展深海水道不同级次成因砂体建筑结构界面的识别。进一步地,所述深海水道包括以下四个由大到小的不同级次:水道体系、复合水道系列、复合水道和单一水道。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S11:依据单一水道底界面小型冲刷或岩相突变特征,在岩心上识别出单一水道级次的结构界面;S12:用岩心标定测井,在测井曲线上确定单一水道级次结构界面特征,并通过单一水道组合、中型冲刷面及岩相变化特征,识别出复合水道级次结构界面测井响应特征;S13:用测井标定地震,通过井震剖面形态样式分析,确定单一水道、复合水道结构界面地震响应特征,并通过复合水道组合、地震剖面结构分析,识别出复合水道系列、水道体系级次结构界面井震响应特征。S2:以三级层序界面为约束,在水道体系沉积模式指导下,依据水道体系结构界面标定结果,将钻井和地震资料进行拟合,开展水道体系级次的砂体建筑结构分析。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S21:根据地震反射结构及同相轴终止关系,确定三级层序地层界面;S22:以所述三级层序地层界面为约束,在限制性、半限制性和非限制性水道体系剖面沉积模式的指导下,综合水道体系结构界面的井震标定结果,开展四级层序界面的识别与追踪解释,在此框架内进行水道体系剖面砂体建筑结构表征,确定其剖面形态、厚度及剖面分布样式;S23:以剖面解剖为约束,在水道体系平面演变模式的指导下,提取四级层序界面约束的地震属性,确定水道体系平面边界,厘定其流动路径、宽度、平面分布样式,完成水道体系平面砂体建筑结构表征。S3:基于水道体系分析结果,在复合水道系列垂向叠置模式的指导下,综合复合水道系列结构界面标定结果,开展地震小层的识别与追踪,实现复合水道系列级次的砂体建筑结构分析。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S31:基于水道体系解剖结果,以孤立式、叠加式和切叠式复合水道垂向叠置模式为指导,在复合水道系列井震标定结果的基础上,开展三级、四级层序界面约束的地震小层识别,完成全区追踪解释,并在此框架内进行复合水道系列剖面砂体建筑结构表征,确定其厚度及剖面叠置样式;S32:以复合水道系列剖面解剖为基础,利用基于井震联合的地震属性优选技术,筛选出对复合水道系列响应明显的地震属性,确定复合水道系列平面边界,厘定其流动路径、宽度、平面分布样式,完成复合水道系列平面砂体建筑结构表征。S4:基于复合水道系列分析结果,在复合水道剖面和平面叠置模式的指导下,综合复合水道结构界面标定结果,根据复合水道系列剖面叠置类型,开展基于复合水道系列约束的复合水道级次的砂体建筑结构分析。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S41:基于复合水道系列解剖结果,分孤立式和切叠式两种情况,确定不同情形的井震识别特征,进而以复合水道剖面拼接或加积模式为指导,分别开展复合水道剖面砂体建筑结构解剖,确定不同类型复合水道的厚度及其相互叠置关系;其中,所述孤立式情形的井震识别特征,其特点为不同复合水道系列间呈层状分布,同一复合水道系列内部复合水道间呈侧向拼接式,复合水道边界处井震识别特征表现为砂体间高程、厚度以及振幅强度、连续性存在差异。所述切叠式情形的井震识别特征,其特点为不同复合水道系列间侧向切叠或侧积,同一复合水道系列内部不同复合水道间呈层状,表现为侵蚀和加积作用共存,系列内部复合水道间呈带侵蚀特征的加积式叠置,复合水道边界处井震识别特征表现为砂体间相互切叠,地震振幅强度、连续性存在比孤立式情形下更明显的差异。S42:以步骤S41的结果为约束,提取能反映复合水道的地震属性,进而在复合水道平面叠置模式的指导下,确定复合水道平面边界,厘定其流动路径、宽度、平面分布样式,完成复合水道平面砂体建筑结构表征。S5:基于复合水道分析结果,在单一水道剖面和平面分布模式的指导下,综合单一水道结构界面标定结果,开展单一水道的砂体建筑结构分析。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5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S51:基于复合水道解剖结果,在单一水道连通性、半连通性和非连通性三类剖面迁移模式的指导下,综合单一水道井震标定结果,开展单一水道剖面砂体建筑结构解剖,确定单一水道厚度及其相互叠置关系、连通性;...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稀井网区深海水道砂体建筑结构的解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基于岩心-测井-地震资料标定分析,开展深海水道不同级次成因砂体建筑结构界面的识别;/nS2:以三级层序界面为约束,在水道体系沉积模式指导下,依据水道体系结构界面标定结果,将钻井和地震资料进行拟合,开展水道体系级次的砂体建筑结构分析;/nS3:基于水道体系分析结果,在复合水道系列垂向叠置模式的指导下,综合复合水道系列结构界面标定结果,开展地震小层的识别与追踪,实现复合水道系列级次的砂体建筑结构分析;/nS4:基于复合水道系列分析结果,在复合水道剖面和平面叠置模式的指导下,综合复合水道结构界面标定结果,根据复合水道系列剖面叠置类型,开展基于复合水道系列约束的复合水道级次的砂体建筑结构分析;/nS5:基于复合水道分析结果,在单一水道剖面和平面分布模式的指导下,综合单一水道结构界面标定结果,开展单一水道的砂体建筑结构分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稀井网区深海水道砂体建筑结构的解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基于岩心-测井-地震资料标定分析,开展深海水道不同级次成因砂体建筑结构界面的识别;
S2:以三级层序界面为约束,在水道体系沉积模式指导下,依据水道体系结构界面标定结果,将钻井和地震资料进行拟合,开展水道体系级次的砂体建筑结构分析;
S3:基于水道体系分析结果,在复合水道系列垂向叠置模式的指导下,综合复合水道系列结构界面标定结果,开展地震小层的识别与追踪,实现复合水道系列级次的砂体建筑结构分析;
S4:基于复合水道系列分析结果,在复合水道剖面和平面叠置模式的指导下,综合复合水道结构界面标定结果,根据复合水道系列剖面叠置类型,开展基于复合水道系列约束的复合水道级次的砂体建筑结构分析;
S5:基于复合水道分析结果,在单一水道剖面和平面分布模式的指导下,综合单一水道结构界面标定结果,开展单一水道的砂体建筑结构分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稀井网区深海水道砂体建筑结构的解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深海水道包括以下四个由大到小的不同级次:水道体系、复合水道系列、复合水道和单一水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稀井网区深海水道砂体建筑结构的解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S11:依据单一水道底界面小型冲刷或岩相突变特征,在岩心上识别出单一水道级次的结构界面;
S12:用岩心标定测井,在测井曲线上确定单一水道级次结构界面特征,并通过单一水道组合、中型冲刷面及岩相变化特征,识别出复合水道级次结构界面测井响应特征;
S13:用测井标定地震,通过井震剖面形态样式分析,确定单一水道、复合水道结构界面地震响应特征,并通过复合水道组合、地震剖面结构分析,识别出复合水道系列、水道体系级次结构界面井震响应特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稀井网区深海水道砂体建筑结构的解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S21:根据地震反射结构及同相轴终止关系,确定三级层序地层界面;
S22:以所述三级层序地层界面为约束,在限制性、半限制性和非限制性水道体系剖面沉积模式的指导下,综合水道体系结构界面的井震标定结果,开展四级层序界面的识别与追踪解释,在此框架内进行水道体系剖面砂体建筑结构表征,确定其剖面形态、厚度及剖面分布样式;
S23:以剖面解剖为约束,在水道体系平面演变模式的指导下,提取四级层序界面约束的地震属性,确定水道体系平面边界,厘定其流动路径、宽度、平面分布样式,完成水道体系平面砂体建筑结构表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晓明葛家旺刘丽冯圣伦冯潇飞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石油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