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温冷库用双级压缩制冷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与低温工程领域,尤其涉及的是广泛应用于冷链物流业的多温冷库用双级压缩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在制冷压缩机中,润滑油起着润滑、冷却、密封和清洗等作用;压缩机运行过程中润滑油温度升高,过高的润滑油温度会造成润滑油性能指标衰减,润滑作用减弱、密封性降低、冷却效果不良,严重时会造成压缩机过度磨损、工作寿命缩短或压缩机损坏,因此必须对压缩机排出的润滑油进行冷却,保持最佳的压缩机供油温度,这对提高制冷系统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十分重要。现有的润滑油冷却方式包括风冷、水冷和使用制冷剂冷却。风冷方式的油冷换热器传热系数低、体积庞大、金属消耗大,成本较高。水冷方式在缺水地区不宜采用;在水质较差的地区,采用水冷方式还会造成换热管结垢而影响换热,水冷还存在防冻问题。以制冷剂作为油冷换热器的冷媒的方式具有传热效率高、体积小的优点,但通常需要辅助动力输送制冷剂完成冷却循环,这不仅要消耗辅助功,还要增加制冷剂泵等,成本高。工程上屡屡出现各种润滑油冷却方面的故障,归根结蒂是油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温冷库用双级压缩制冷机组,其特征是包括:低压压缩机组(2)、高压压缩机组(4)、油分离器(5)、冷凝器(6)、高压储液器(7)、过冷器(12)和油冷却器(8);/n所述低压压缩机组(2)为单只压缩机,或为多只压缩机并联连接;/n所述高压压缩机组(4)为单只压缩机,或为多只压缩机并联连接;/n冷库用户制冷剂回气导入集气总管(1),所述集气总管(1)与低压压缩机组(2)的进气口直接连通;所述集气总管(1)还经通道电磁阀(23)与高压压缩机组(4)的进气口相连;针对所述集气总管(1)分别设置压力传感器(21)和温度传感器(22);/n所述低压压缩机组(2)的排气经中压管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温冷库用双级压缩制冷机组,其特征是包括:低压压缩机组(2)、高压压缩机组(4)、油分离器(5)、冷凝器(6)、高压储液器(7)、过冷器(12)和油冷却器(8);
所述低压压缩机组(2)为单只压缩机,或为多只压缩机并联连接;
所述高压压缩机组(4)为单只压缩机,或为多只压缩机并联连接;
冷库用户制冷剂回气导入集气总管(1),所述集气总管(1)与低压压缩机组(2)的进气口直接连通;所述集气总管(1)还经通道电磁阀(23)与高压压缩机组(4)的进气口相连;针对所述集气总管(1)分别设置压力传感器(21)和温度传感器(22);
所述低压压缩机组(2)的排气经中压管路(3)接入所述高压压缩机组(4)的进气口;所述高压压缩机组(4)的排气口连接油分离器(5)的进气口;所述油分离器(5)的排气口连接冷凝器(6)的进气口;
所述高压储液器(7)为立式,在所述高压储液器(7)中设置两个储液区,一是位于高压储液器(7)底部的主液体区B,另一是设置在主液体区B上方的由高位贮液池(72)构成的高位液体区A,所述冷凝器(6)的出液口连通高压储液器(7)的进液口(7b),所述进液口(7b)位于高位贮液池(72)的上沿,来自冷凝器(6)的制冷剂液体首先注入高位液体区A,并在注满高位液体区A后溢出到主液体区B,所述高位贮液池(72)的高位出液口(7d)与油冷却器(8)的制冷剂液体入口连接,且所述高位出液口(7d)的高度高于油冷却器(8)的制冷剂液体入口,使高位出液口(7d)中的制冷剂液体利用重力导入油冷却器(8);所述油冷却器(8)的制冷剂气体出口连接高压储液器(7)的储液器回气口(7e),所述储液器回气口(7e)位于高位贮液池(72)的上方;在所述高压储液器(7)顶部设置储液器排气口(7a),高压储液器(7)上部的制冷剂气体通过储液器排气口(7a)进入冷凝器(6)的入口端;所述高压储液器(7)的低位供液口(7c)通过供液主路(9)连接过冷器(12),在所述供液主路(9)上设置分流的旁通支路(10),分流出的制冷剂液体经过旁通节流阀(11)进入过冷器(12)作为冷源,使经供液主路(9)进入过冷器(12)的制冷剂实现过冷,在所述过冷器(12)中产生的制冷剂气体通过补气管路(22)接入中压管道(3),与低压压缩机组(2)的排气混合;
由所述油冷却器(8)构成油冷回路,高压压缩机组(4)排气经油分离器(5)分离出高温润滑油,高温润滑油由出油管路(13)导出后分为两路,一路通过流量调节阀(15)直接进入回油主路(17);另一路进入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文彬,刘德雄,王铁军,张敬超,刘人林,何鹏,胡远洋,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美乐柯制冷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