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隧道排水系统及排水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排水
,尤其是一种隧道排水系统及排水方法。
技术介绍
山岭隧道往往地处偏远地区,隧道盲管阻塞失效后,隧道围岩地下水难以排出,会对隧道结构安全产生很大的影响,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维修困难,普通排水措施效果不佳,现有技术中,虹吸排水具有免动力排水优势,可自动排水。然而,排水过程中断后,虹吸管内容易累积空气,逐渐丧失真空度,导致虹吸作用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隧道排水系统及排水方法,利用虹吸原理排水,且避免虹吸管内因空气不断积累而丧失真空度,保证排水系统能够长时间正常运行。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隧道排水系统,包括虹吸管,虹吸管连接有分支管,还包括排气装置,所述排气装置包括排气箱、同轴设置的外活塞筒和内活塞筒,所述内活塞筒位于排气箱内并将排气箱分隔为互不相通的进气腔和排气腔,所述虹吸管与进气腔相连,排气腔连接有排气管;所述外活塞筒固定在排气箱的外壁,所述内活塞筒由第一活塞分隔为第一抽气腔和第二抽气腔,所述外 ...
【技术保护点】
1.隧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虹吸管(3),虹吸管(3)连接有分支管(31),还包括排气装置(5),所述排气装置(5)包括排气箱(52)、同轴设置的外活塞筒(51)和内活塞筒(516),所述内活塞筒(516)位于排气箱(52)内并将排气箱(52)分隔为互不相通的进气腔(53)和排气腔(54),所述虹吸管(3)与进气腔(53)相连,排气腔(54)连接有排气管(6);所述外活塞筒(51)固定在排气箱(52)的外壁,所述内活塞筒(516)由第一活塞(56)分隔为第一抽气腔(57)和第二抽气腔(58),所述外活塞筒(51)内设置有第二活塞(59),第二活塞(59)和第一活塞(5 ...
【技术特征摘要】
1.隧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虹吸管(3),虹吸管(3)连接有分支管(31),还包括排气装置(5),所述排气装置(5)包括排气箱(52)、同轴设置的外活塞筒(51)和内活塞筒(516),所述内活塞筒(516)位于排气箱(52)内并将排气箱(52)分隔为互不相通的进气腔(53)和排气腔(54),所述虹吸管(3)与进气腔(53)相连,排气腔(54)连接有排气管(6);所述外活塞筒(51)固定在排气箱(52)的外壁,所述内活塞筒(516)由第一活塞(56)分隔为第一抽气腔(57)和第二抽气腔(58),所述外活塞筒(51)内设置有第二活塞(59),第二活塞(59)和第一活塞(56)之间通过连杆(516)相连;所述第一抽气腔(57)通过第一单向机构(510)与进气腔(53)相连,通过第二单向机构(511)与排气腔(54)相连;所述第二抽气腔(58)通过第三单向机构(512)与进气腔(53)相连,通过第四单向机构(513)与排气腔(54)相连,第一单向机构(510)和第三单向机构(512)的导通方向为由进气腔(53)通向内活塞筒(516)内,第二单向机构(511)和第四单向机构(513)的导通方向为由内活塞筒(516)内通向排气腔(54);第二活塞(59)连接有传动杆(55),所述传动杆(55)连接有迎风板(514);第二活塞(59)与排气箱(52)之间的外活塞筒(51)上设置有气孔(517),所述第一活塞(56)与排气箱(52)侧壁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51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活塞筒(516)和外活塞筒(51)为矩形筒体,所述进气腔(53)位于内活塞筒(516)的下方,排气腔(54)位于内活塞筒(516)的上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向机构(510)、第二单向机构(511)、第三单向机构(512)和第四单向机构(513)均包括T形的堵头,所述第一抽气腔(57)和第二抽气腔(5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浩文,任光辉,邓永华,付弦,田和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