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棉纤维排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7086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5: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棉纤维排杂结构,包括:刺辊,多个排杂刀,所述排杂刀布置在所述刺辊的一侧,每个所述排杂刀面向刺辊的一侧刀体表面与所述刺辊表面的间隙为0.6~6mm可调;每个排杂刀面向刺辊的一侧密布有梳针锯齿,所述梳针锯齿与刺辊上的刺辊齿条间隔隔开并且间距h小于所述排杂刀刀锋距刺辊齿条的间距,相邻排杂刀在刺辊圆周方向的间隔弧长不小于棉纤维的长度,所述梳针锯齿与刺辊齿条朝向相反,所述梳针锯齿的齿条前角α为‑arcsin(h/c)~arcsin(h/c)°,棉纤维长度为c,所述刺辊的刺辊齿条前角β为arcsin(h/c)~36°。能在不损伤棉纤维的前提下,将棉纤维分梳并排杂提高排杂率。

A hybrid structure of cotton fib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棉纤维排杂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棉花初加工机械领域,尤其是一种棉纤维排杂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棉花初加工机械,特别是皮棉清理机,大多安装了多把排杂刀,如专利:CN201722457U,CN201588010U,CN201362763Y等等,排杂刀是皮棉清理机排除杂质的关键核心部件,为了提高排杂效率,目前皮棉清理机的刺条辊筒直径越来越大,排杂刀的安装数量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清理机采棉时,还要使用上述皮棉清理机2-3台,排杂刀的使用数量更多,这种皮棉清理机及使用更多数量排杂刀进行除杂的方法存在二个明显的弊端:弊端1.除杂效率较低,且对细小的棉叶、棉星、棉结、索丝等杂质难以清除:根据皮棉清理机GB/T21308-2007技术要求4.2.2“清杂效率(以清理前皮棉含杂率为基数):清前皮棉含杂率大于2.5%时,清杂效率不小于40%”,即经过一台上述皮棉清理机清理后的皮棉还含有60%左右的杂质没有被清理,轧工质量只能达到《锯齿加工细绒棉质量差价表》的P3值,价差降低200元/吨左右,尤其在加工机采棉时,由于机采棉棉纤维上的细小棉叶、棉结、索丝等含杂量更高,这类杂质质量轻、体积小、混合在棉纤维中,现有皮棉清理机仅靠排杂刀的冲击力排杂很难有效将其清除,导致轧工质量更差,皮棉的价差降低更多。弊端2.多台皮棉清理机的使用即更多排杂刀的冲击力会加剧造成棉纤维的进一步损伤,根据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徐红等发表的论文《锯齿式皮棉清理机对机采棉性能的影响》记载:“每经过一次皮棉清理纤维的主体长度都会下降0.5mm,长度整齐度下降0.1-0.3%,断裂度降到0.6-0.7cN/tex”,再如安徽省棉麻公司安庆分公司的报道“试述皮棉清理机对皮棉品质的影响”造成棉纤维的损伤,短纤维较未经皮棉清理的棉纤维增加40%;所以经过2台皮棉清理机的清理,仅棉纤维的主体长度就会下降1mm一项,根据《锯齿加工细绒棉质量差价表》,棉纤维长度每下降1mm,价差会降低-210至-820元/吨,导致棉纤维价值严重损失;另外,皮棉清理机使用数量的增加,还会造成皮棉清理设备的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成倍增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当前棉花初加工机械排杂刀排杂效率较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棉纤维排杂结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一种棉纤维排杂结构,包括:刺辊,多个排杂刀,所述排杂刀布置在所述刺辊的一侧,该排杂刀面向刺辊的一侧刀体与所述刺辊表面的间隙为0.6mm-6mm,每个排杂刀面向刺辊的一侧密布有梳针锯齿,且沿刺辊轴线方向分布的任一一排的所有梳针锯齿或每排梳针锯齿到所述刺辊表面的距离相等;所述梳针锯齿与刺辊上的刺辊齿条间隔隔开并且间距h小于所述排杂刀的刀踵端距刺辊齿条的间距,所述排杂刀刀锋端距刺辊的距离不大于刀踵端距刺辊的距离,相邻排杂刀在刺辊圆周方向的间隔弧长不小于棉纤维的长度,所述梳针锯齿与刺辊齿条朝向相反,所述梳针锯齿的齿条前角α为-arcsin(h/c)~arcsin(h/c)°,棉纤维长度为c,所述刺辊的刺辊齿条前角β为arcsin(h/c)~36°。优选的,所述排杂刀的刀锋端及与刀锋端相对的刀踵端距所述刺辊表面距离可调。优选的,所述梳针锯齿的齿条条间距小于刺辊齿条的齿条缠绕间距。优选的,所述梳针锯齿在排杂刀表面形成分梳面,分梳面沿刺辊轴向延伸的长度大于刺辊轴向长度,分梳面在垂直于刺辊轴向方向的宽度大于棉纤维的长度。优选的,所述排杂刀面向刺辊的一侧形成与刺辊表面配合的弧形面。优选的,所述排杂刀面向刺辊的一侧设有沿刺辊轴向延伸的凹槽,密布有梳针锯齿的梳针板安装在所述凹槽内。进一步的,所述棉纤维长度为10~30mm,所述梳针锯齿的齿条高度为0.6~1.5mm,所述梳针锯齿的齿条前角α为-5~5°,所述刺辊的刺辊齿条前角β为10~36°。本专利技术的排杂过程和有益效果如下:刺辊勾拉着棉纤维到达排杂刀锋端时,棉纤维中掺杂的如不孕籽、棉籽壳等杂质,由于体积较大、质量较重,受刺辊旋转的离心力较大,浮游在刺辊棉纤维层的外侧,受排杂刀前端刀锋端阻隔,排出棉纤维层;排杂刀刀锋与刺辊间隙越小,排杂越多,但同时由于刺辊的转速、刺辊齿条的齿前角、以及给棉时的压力、排杂刀距给棉点的弧长等均会影响刺辊对棉纤维的握持力和离心力,因此排杂刀刀锋与刺辊的间隙优选的设置为0.6-6mm;排杂刀刀锋端距刺辊较近时用于排杂,刀踵端距刺辊较远时便于棉纤维随刺辊旋转在使杂质分离至浮游层表面,排杂刀上的分梳面沿刺辊旋转方向的宽度不小于棉纤维的长度即大于棉纤维受刺辊勾拉后的长度,优选的设置为20-80mm,目的是便于将棉纤维完全拉伸、梳理成直线状态,便于杂质与棉纤维分离,以及便于将棉结索丝扯开;一些细小的杂质如棉叶、棉星等,以及一些轻质杂质如棉结、索丝等由于重量较轻或者与棉纤维缠绕较紧,附着在棉纤维层中,难以被排杂刀前端清除,随刺辊勾拉进入所述排杂刀面向刺辊的一侧弧形面;由于棉纤维长度一般为10-30mm,受刺辊齿条勾拉旋转后,进入排杂刀与刺辊之间间隙的棉纤维浮游层,受刺辊齿条的带动,以及排杂刀上部设置的梳针齿条的分梳,使每根纤维都受到梳理拉直,在这个过程中,受离心力作用混合在棉纤维上的细小杂质与棉纤维附着力减小并脱离棉纤维,混合在棉纤维中的棉结索丝被梳理扯开,形成有效棉纤维,将原本损伤的棉纤维得以回收利用;经过梳理后的棉纤维,随刺辊运动离开所述排杂刀,在梳理过程中被分离出棉纤维的细小杂质或落在排杂刀上的梳针齿条内,被刺辊勾拉高速旋转的棉纤维尾巴清扫出梳针齿条,在排杂刀背向刀锋的一端排落出棉层;在梳理过程中部分没有完全与棉纤维分离的杂质,也因为在梳理时与棉纤维的附着力减小,在棉纤维层离开排杂刀后,受刺辊的离心力及刺辊产生的风力作用,被甩出棉纤维层;在分梳后的棉纤维还没有脱离刺辊之前,在依上方法安装下一把所述排杂刀,对棉纤维进行再次的分梳清理,依此进行多次的清理。相邻排杂刀在刺辊圆周方向的间隔弧长不小于棉纤维的长度即大于棉纤维受刺辊勾拉后的长度,优选的设置为20-80mm,目的是便于将棉纤维完全拉伸、梳理成直线状态,便于杂质与棉纤维分离,以及便于将棉结索丝扯开;将排杂刀上的梳针锯齿的高度设置为0.6~1.5mm即梳针锯齿与刺辊上的刺辊齿条间隔隔开并且间距均值小于所述排杂刀面向刺辊的刀体表面距刺辊齿条的间距均值,若排杂刀刀锋端与刺辊的间隙为0.6mm时,那么,棉纤维中且位于齿条辊筒外层的单粒大于0.6mm的杂质会被排杂刀刀锋端排出,另一部分杂质夹杂在刺条辊筒的刺辊齿条内层(刺辊齿条高2mm左右),此时若排杂刀刀踵端距刺辊表面6mm,刀踵与刀锋之间的刀体梳针齿条的作用是对刺辊上的棉纤维进行托持导向并分梳的作用,刀踵端刺辊表面的间距越大,刺辊上的棉纤维及杂质分离的越快,则分离的距离越短,排杂刀安装的数量越多,反之,刀踵端距刺辊表面间隙越小,棉纤维及杂质从刺辊上分离的距离越长,排杂刀安装的数量越少。假设每个棉纤维两端都被梳针锯齿和刺辊钩拉拉直,梳针锯齿与刺辊表面的间距越大,则被拉直的棉纤维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棉纤维排杂结构,包括:刺辊,多个排杂刀,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杂刀布置在所述刺辊的一侧,该排杂刀面向刺辊的一侧刀体与所述刺辊表面的间隙为0.6mm-6mm,每个排杂刀面向刺辊的一侧密布有梳针锯齿,且沿刺辊轴线方向分布的任一一排的所有梳针锯齿或每排梳针锯齿到所述刺辊表面的距离相等;所述梳针锯齿与刺辊上的刺辊齿条间隔隔开并且间距h小于所述排杂刀的刀踵端距刺辊齿条的间距,所述排杂刀刀锋端距刺辊的距离不大于刀踵端距刺辊的距离,相邻排杂刀在刺辊圆周方向的间隔弧长不小于棉纤维的长度,所述梳针锯齿与刺辊齿条朝向相反,所述梳针锯齿的齿条前角α为-arcsin(h/c)~arcsin(h/c)°,棉纤维长度为c,所述刺辊的刺辊齿条前角β为arcsin(h/c)~36°。/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215 CN 20201009438051.一种棉纤维排杂结构,包括:刺辊,多个排杂刀,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杂刀布置在所述刺辊的一侧,该排杂刀面向刺辊的一侧刀体与所述刺辊表面的间隙为0.6mm-6mm,每个排杂刀面向刺辊的一侧密布有梳针锯齿,且沿刺辊轴线方向分布的任一一排的所有梳针锯齿或每排梳针锯齿到所述刺辊表面的距离相等;所述梳针锯齿与刺辊上的刺辊齿条间隔隔开并且间距h小于所述排杂刀的刀踵端距刺辊齿条的间距,所述排杂刀刀锋端距刺辊的距离不大于刀踵端距刺辊的距离,相邻排杂刀在刺辊圆周方向的间隔弧长不小于棉纤维的长度,所述梳针锯齿与刺辊齿条朝向相反,所述梳针锯齿的齿条前角α为-arcsin(h/c)~arcsin(h/c)°,棉纤维长度为c,所述刺辊的刺辊齿条前角β为arcsin(h/c)~3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棉纤维排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杂刀的刀锋端及与刀锋端相对的刀踵端距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学文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百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