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反流气管插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60515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反流气管插管,包括管体、接头、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一指示气泡、第二指示气泡、第一充气连接管、第二充气连接管、第一吸收环管、第二吸收环管、第一负压管和第二负压管,管体一端安装有接头另一端设有尖端,管体上由尖端部至接头端依次固定套装有第一气囊、第一吸收环管、第二气囊和第二吸收环管,第一负压管与负压源和第一吸收环管连通,第二负压管与负压源和第二吸收环管连通,第一吸收环管和第二吸收环管上均开有若干吸收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采用双气囊结构,避免因为一个气囊长期压迫患者支气管壁,通过在每个气囊处设置吸收环管将反流物吸收,减少了细菌、痰液或者是胃食管反流物进入肺腔的量。

An anti reflux endotracheal tub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反流气管插管
本技术涉及气管插管领域,特别是一种防反流气管插管。
技术介绍
气管插管术是指将气管插管经声门裂置入气管的技术,是呼吸道管理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效最快捷的手段之一,能够为气道通畅、通气供氧、呼吸道抽吸和防止误吸等提供最佳条件,对抢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实施气管插管术的患者大部分是需要急救的危重患者,这些患者和健康人相比更容易产生痰液,自身咳痰能力低下,在患者气管内插入气管插管后,反流性物质堆积在充气气囊上部,但由于充气气囊不能完全密封气管,所以当气囊上部的反流性物质堆积过多时,会造成一部分反流性物质通过充气气囊与气管壁之间的间隙进入到肺中,容易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对病人康复不利。另外,临床上使用的气管导管均为单气囊,气管导管单气囊虽然进行了压力的限制,设计了低压高容气囊,但是由于患者支气管长期被气囊压迫,在临床中还是会出现支气管粘膜供血不足导致局部粘膜坏死以及患者支气管软骨环壁塌陷等情况,甚至还会出现气管食管漏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着已经建立人工气道患者预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防反流气管插管。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反流气管插管,包括管体、接头、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一指示气泡、第二指示气泡、第一充气连接管、第二充气连接管、第一吸收环管、第二吸收环管、第一负压管和第二负压管,所述管体一端安装有接头另一端设有尖端,所述管体上由尖端部至接头端依次固定套装有第一气囊、第一吸收环管、第二气囊和第二吸收环管,所述管体上靠近接头端处连接有第一充气连接管、第二充气连接管、第一负压管和第二负压管,所述第一充气连接管一端连有第一指示气泡另一端密封穿过管体内腔且与第一气囊连通,所述第二充气连接管一端连有第二指示气泡另一端密封穿过管体内腔且与第二气囊连通,所述第一负压管一端连通负压源另一端密封穿过管体内腔且与第一吸收环管连通,所述第二负压管一端连通负压源另一端密封穿过管体内腔且与第二吸收环管连通,所述第一吸收环管和第二吸收环管上均开有若干吸收孔。进一步的,所述管体上设有用于限制第一气囊通过的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位于尖端与第一气囊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均为低压高容气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采用双气囊结构,避免因为一个气囊长期压迫患者支气管壁而导致支气管粘膜供血不足或者支气管壁塌陷的情况发生,在每个气囊处均设置吸收环管,通过负压管将充气的气囊侧的反流物吸收,减少了细菌、痰液或者是胃食管反流物进入肺腔的量,降低了VAP发生的几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防反流气管插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防反流气管插管的截面图;图中,1、管体;2、接头;3、第一气囊;4、第二气囊;5、第一指示气泡;6、第二指示气泡;7、第一充气连接管;8、第二充气连接管;9、第一吸收环管;10、第二吸收环管;11、第一负压管;12、第二负压管;13、尖端;14、吸收孔;15、限位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2所示:一种防反流气管插管,包括管体1、接头2、第一气囊3、第二气囊4、第一指示气泡5、第二指示气泡6、第一充气连接管7、第二充气连接管8、第一吸收环管9、第二吸收环管10、第一负压管11和第二负压管12,管体1一端安装有接头2另一端设有尖端13,管体1上由尖端13部至接头2端依次固定套装有第一气囊3、第一吸收环管9、第二气囊4和第二吸收环管10,管体1上靠近接头2端处连接有第一充气连接管7、第二充气连接管8、第一负压管11和第二负压管12,第一充气连接管7一端连有第一指示气泡5另一端密封穿过管体1内腔且与第一气囊3连通,第二充气连接管8一端连有第二指示气泡6另一端密封穿过管体1内腔且与第二气囊4连通,第一负压管11一端连通负压源另一端密封穿过管体1内腔且与第一吸收环管9连通,第二负压管12一端连通负压源另一端密封穿过管体1内腔且与第二吸收环管10连通,第一吸收环管9和第二吸收环管10上均开有若干吸收孔14,第一吸收环管9、第二吸收环管10均采用无毒PVC材质制成。为防止第一气囊3脱落管体1,管体1上设有用于限制第一气囊3通过的限位环15,限位环15位于尖端13与第一气囊3间,限位环15由无毒硅胶制成,限位环15通过粘接或熔接方式套装固定在管体1上。为提高气囊充气容量,同时减少充气压力,第一气囊3、第二气囊4均设置为低压高容气囊。本实施方案的工作原理:在气管插管插入病人体内合适位置后,通过充气装置向第一充气连接管7充气,第一充气连接管7向第一气囊3充气,通过第一指示气泡5的鼓起大小来判断第一气囊3对人体气管的压力,当第一指示气泡5刚开始膨胀变大时,说明第一气囊3已经贴合在气管上,停止充气,使管体1保持固定,第一负压管11接负压源,负压源为为吸痰器,第一负压管11与第一吸收环管9连通,使第一吸收环管9产生负压并通过吸收孔14将积聚在第一气囊3处的反流物吸走;由于病人需要长期插入气管插管,为避免因为一个气囊长期压迫患者支气管壁而导致支气管粘膜供血不足或者支气管壁塌陷的情况发生,每隔几个小时,使第一气囊3和第二气囊4交替充气,先通过第二充气连接管8向第二气囊4充气,通过第二指示气泡6的鼓起大小来判断第二气囊4对人体气管的压力,当第二气囊4充好气后,将第一气囊3内气体通过第一充气连接管7排出,使第二气囊4代替第一气囊3与人体气管贴合,使用第二气囊4后,反流物易积聚在第二气囊4处,相应地使用第二负压管12和第二吸收环管10,使第二吸收环管10产生负压并通过吸收孔14将积聚在第二气囊4处的反流物吸走。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
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技术的原理,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反流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1)、接头(2)、第一气囊(3)、第二气囊(4)、第一指示气泡(5)、第二指示气泡(6)、第一充气连接管(7)、第二充气连接管(8)、第一吸收环管(9)、第二吸收环管(10)、第一负压管(11)和第二负压管(12),所述管体(1)一端安装有接头(2)另一端设有尖端(13),所述管体(1)上由尖端(13)部至接头(2)端依次固定套装有第一气囊(3)、第一吸收环管(9)、第二气囊(4)和第二吸收环管(10),所述管体(1)上靠近接头(2)端处连接有第一充气连接管(7)、第二充气连接管(8)、第一负压管(11)和第二负压管(12),所述第一充气连接管(7)一端连有第一指示气泡(5)另一端密封穿过管体(1)内腔且与第一气囊(3)连通,所述第二充气连接管(8)一端连有第二指示气泡(6)另一端密封穿过管体(1)内腔且与第二气囊(4)连通,所述第一负压管(11)一端连通负压源另一端密封穿过管体(1)内腔且与第一吸收环管(9)连通,所述第二负压管(12)一端连通负压源另一端密封穿过管体(1)内腔且与第二吸收环管(10)连通,所述第一吸收环管(9)和第二吸收环管(10)上均开有若干吸收孔(1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反流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1)、接头(2)、第一气囊(3)、第二气囊(4)、第一指示气泡(5)、第二指示气泡(6)、第一充气连接管(7)、第二充气连接管(8)、第一吸收环管(9)、第二吸收环管(10)、第一负压管(11)和第二负压管(12),所述管体(1)一端安装有接头(2)另一端设有尖端(13),所述管体(1)上由尖端(13)部至接头(2)端依次固定套装有第一气囊(3)、第一吸收环管(9)、第二气囊(4)和第二吸收环管(10),所述管体(1)上靠近接头(2)端处连接有第一充气连接管(7)、第二充气连接管(8)、第一负压管(11)和第二负压管(12),所述第一充气连接管(7)一端连有第一指示气泡(5)另一端密封穿过管体(1)内腔且与第一气囊(3)连通,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厉翰峙
申请(专利权)人:邯郸峰辰翰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