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插锁,包括:锁面板(1)、锁盒(2)、控制电路板(3)、四枚锁板螺丝(4)、电磁线圈(5)、子弹(6)、弹簧(7)、光耦反馈块(805)、弯钩拉片(9)、撬动头(10)、锁盒插销(11)、拉动插销(12)、子弹插销(13)、锁舌(14)、光耦A(15)、光耦B(16)、塑胶圈(17);其中,所述电磁线圈(5)装在锁盒(2)内,其中,所述电磁线圈(5)通电,子弹吸进第一电磁线圈(502),在子弹的带动下,光耦反馈块(805)套在子弹一头(603)上,被插进第一子弹(601)、第二子弹(602)的插销。
A kind of electric plug lo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插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插锁。
技术介绍
电插锁是一种电子控制锁具,通过电流的通断驱动“锁舌”的伸出或缩回以达到锁门或开门的功能。当然,关门开门功能的实现需要与“磁片”配合才能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插锁以及光耦反馈结构。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插锁,包括:锁面板(1)、锁盒(2)、控制电路板(3)、四枚锁板螺丝(4)、电磁线圈(5)、子弹(6)、弹簧(7)、光耦反馈块(805)、弯钩拉片(9)、撬动头(10)、锁盒插销(11)、拉动插销(12)、子弹插销(13)、锁舌(14)、光耦A(15)、光耦B(16)、塑胶圈(17);其中,所述电磁线圈(5)装在锁盒(2)内,其中,所述电磁线圈(5)通电,子弹吸进第一电磁线圈(502),在子弹的带动下,光耦反馈块(805)套在子弹一头(603)上,被插进第一子弹(601)、第二子弹(602)的插销,所述光耦反馈块(805)两端的分布具有第三凹槽(803)、第四凹槽(804),并被第一插销(1301)、第二插销(1302)的两端卡住;且子弹插销(13)、光耦反馈块(805)等配件向电磁线圈(5)移动,将套在子弹的弹簧(7)一端进行挤压,弹簧(7)进而被压缩;同时通过子弹插销(13)穿过第一弯钩拉片(901)的孔位,也同时带动子弹缩进电磁线圈(502)内。优选的是,所述光耦反馈块(805)具有反馈部件(8),所述反馈部件(8)在所述光耦B的第二凹槽(1601)与光耦A的第一凹槽(1501)之间进行移动,起到信号反馈作用。优选的是,所述光耦A(15)、光耦B(16)分别固定在电路板中间的第一安装区域(301)和第二安装区域(302)上;且电路板的第四安装区域(304)和第三安装区域(303)放在所述锁盒的安装位置(213)内,第五安装区域(305)放在电磁线圈的安装块上面。优选的是,所述子弹插销(13)穿连并带动弯钩拉片(9),所述弯钩拉片的弓背(903)在电路板(3)的一侧;第二弯钩拉片(902)的孔和第一撬动头(1001)、第二撬动头(1002)的孔穿有拉动插销(12),带动在锁盒之间的撬动头(10);并在有锁盒插销(11)穿过第一锁盒孔(201)和撬动头孔(1005)和第二锁盒孔(207)固定。优选的是,还设置有第三撬动头(1003),其放在第二锁盒(206)圆槽位的第三锁舌(1403)处;且第一锁舌(1401)通过第二塑胶圈(1702)伸出,第三塑胶圈(1703)固定在第一锁盒(215)和第二锁盒(206)的槽内,第一塑胶圈(1701)穿在锁面板的孔(106)里。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使得本技术的上述优点更加明确。图1是本技术电插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电插锁的结构示意图;图3a是正功能锁舌缩回的示意图;图3b是负功能锁舌弹出的示意图;图3c是正功能锁舌弹出的示意图;图3d是负功能锁舌缩回的示意图;图4a是正功能单元耦A反馈的示意图;图4b是反功能单元耦A反馈的示意图;图4c正功能单元耦B反馈的示意图;图4d是反功能单元耦B反馈的示意图;图4e是正功能单元耦AB反馈的示意图;图4f是反功能单元耦AB反馈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地说明。其中,如图1所示,一种电插锁,包括:锁面板(1)、锁盒(2)、控制电路板(3)、四枚锁板螺丝(4)、电磁线圈(5)、子弹(6)、弹簧(7)、光耦反馈块(805)、弯钩拉片(9)、撬动头(10)、锁盒插销(11)、拉动插销(12)、子弹插销(13)、锁舌(14)、光耦A(15)、光耦B(16)、塑胶圈(17);其中,所述电磁线圈(5)装在锁盒(2)内,其中,所述电磁线圈(5)通电,子弹吸进第一电磁线圈(502),在子弹的带动下,光耦反馈块(805)套在子弹一头(603)上,被插进第一子弹(601)、第二子弹(602)的插销,所述光耦反馈块(805)两端的分布具有第三凹槽(803)、第四凹槽(804),并被第一插销(1301)、第二插销(1302)的两端卡住;且子弹插销(13)、光耦反馈块(805)等配件向电磁线圈(5)移动,将套在子弹的弹簧(7)一端(701)进行挤压,弹簧(7)进而被压缩;同时通过子弹插销(13)穿过第一弯钩拉片(901)的孔位,也同时带动子弹缩进电磁线圈(502)内。优选的是,所述光耦反馈块(805)具有反馈部件(8),所述反馈部件(8)在所述光耦B的第二凹槽(1601)与光耦A的第一凹槽(1501)之间进行移动,起到信号反馈作用。优选的是,所述光耦A(15)、光耦B(16)分别固定在电路板中间的第一安装区域(301)和第二安装区域(302)上;且电路板的第四安装区域(304)和第三安装区域(303)放在所述锁盒的安装位置(213)内,第五安装区域(305)放在电磁线圈的安装块上面。优选的是,所述子弹插销(13)穿连并带动弯钩拉片(9),所述弯钩拉片的弓背(903)在电路板(3)的一侧;第二弯钩拉片(902)的孔和第一撬动头(1001)、第二撬动头(1002)的孔穿有拉动插销(12),带动在锁盒之间的撬动头(10);并在有锁盒插销(11)穿过第一锁盒孔(201)和撬动头孔(1005)和第二锁盒孔(207)固定。优选的是,还设置有第三撬动头(1003),其放在第二锁盒(206)圆槽位的第三锁舌(1403)处;且第一锁舌(1401)通过第二塑胶圈(1702)伸出,第三塑胶圈(1703)固定在第一锁盒(215)和第二锁盒(206)的槽内,第一塑胶圈(1701)穿在锁面板的孔(106)里。具体来说,电插锁光耦反馈设计结构功能优点:在电插锁上增加光耦反馈元件及光耦反馈块,对电插锁的开关锁判读及安全性非常重要。电路板上的光耦,可以任意增减数量及改变位置,利用光耦反馈块上的挡块移动,进出光耦凹槽,进而形成前后1至3种光耦反馈信号,让控制电路板作出正确的判读,让电插锁的安全上锁及开锁,起到至关重要。光耦反馈块套进子弹头,两边凹槽套进插在子弹头的子弹插销两端,起到防止脱落及固定作用;光耦反馈块的巧妙设计,让他在子弹上的转向组装更加方便。正反功能锁的锁舌改变,都不会影响他在电插锁子弹上的灵活组装。其中,电插锁光耦反馈设计结构主要配件:锁面板(1)、锁盒(2)、控制电路板(3)、四枚锁板螺丝(4)、电磁线圈(5)、子弹(6)、弹簧(7)、光耦反馈块(805)、弯钩拉片(9)、撬动头(10)、锁盒插销(11)、拉动插销(12)、子弹插销(13)、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插锁,其特征在于,包括:锁面板(1)、锁盒(2)、控制电路板(3)、四枚锁板螺丝(4)、电磁线圈(5)、子弹(6)、弹簧(7)、光耦反馈块(805)、弯钩拉片(9)、撬动头(10)、锁盒插销(11)、拉动插销(12)、子弹插销(13)、锁舌(14)、光耦A(15)、光耦B(16)、塑胶圈(17);其中,所述电磁线圈(5)装在锁盒(2)内,其中,所述电磁线圈(5)通电,子弹吸进第一电磁线圈(502),在子弹的带动下,光耦反馈块(805)套在子弹一头(603)上,被插进第一子弹(601)、第二子弹(602)的插销,所述光耦反馈块(805)两端的分布具有第三凹槽(803)、第四凹槽(804),并被第一插销(1301)、第二插销(1302)的两端卡住;且子弹插销(13)、光耦反馈块(805)等配件向电磁线圈(5)移动,将套在子弹的弹簧(7)一端进行挤压,弹簧(7)进而被压缩;同时通过子弹插销(13)穿过第一弯钩拉片(901)的孔位,也同时带动子弹缩进第一电磁线圈(502)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插锁,其特征在于,包括:锁面板(1)、锁盒(2)、控制电路板(3)、四枚锁板螺丝(4)、电磁线圈(5)、子弹(6)、弹簧(7)、光耦反馈块(805)、弯钩拉片(9)、撬动头(10)、锁盒插销(11)、拉动插销(12)、子弹插销(13)、锁舌(14)、光耦A(15)、光耦B(16)、塑胶圈(17);其中,所述电磁线圈(5)装在锁盒(2)内,其中,所述电磁线圈(5)通电,子弹吸进第一电磁线圈(502),在子弹的带动下,光耦反馈块(805)套在子弹一头(603)上,被插进第一子弹(601)、第二子弹(602)的插销,所述光耦反馈块(805)两端的分布具有第三凹槽(803)、第四凹槽(804),并被第一插销(1301)、第二插销(1302)的两端卡住;且子弹插销(13)、光耦反馈块(805)等配件向电磁线圈(5)移动,将套在子弹的弹簧(7)一端进行挤压,弹簧(7)进而被压缩;同时通过子弹插销(13)穿过第一弯钩拉片(901)的孔位,也同时带动子弹缩进第一电磁线圈(502)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插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耦反馈块(805)具有反馈部件(8),所述反馈部件(8)在所述光耦B的第二凹槽(1601)与光耦A的第一凹槽(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文宾,韦锡雄,韦木坤,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中控汇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