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肠造口脱垂用底盘,为肠造口患者护理用品,其包括底盘主体,底盘主体的中心位开设有通孔,通孔内贯穿套装有柔性硅胶管,柔性硅胶管与底盘主体可拆卸连接;柔性硅胶管为通管,其与通孔同轴布置,柔性硅胶管的一端作为肠造口嵌套端,该肠造口嵌套端位于底盘主体的近肤侧,且与底盘主体的近肤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3cm,柔性硅胶管的外管径为3cm,管壁厚度为0.5~0.7mm,管壁端头进行了圆角处理。在将脱垂的肠管手法还纳复位后,通过该底盘上的柔性硅胶管可支撑住近造口端肠管不发生脱垂;而柔性硅胶管的尺寸结构设计,则使其不会对肠管内壁造成压力性损伤;柔性硅胶管能够与底盘主体拆开,便于更换柔性硅胶管。
Chassis for prolapse of enterostom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肠造口脱垂用底盘
本技术涉及患者肠造口护理用品,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肠造口脱垂用底盘。
技术介绍
肠造口脱垂是一种严重的肠造口并发症,它指的是肠管的内层外翻脱垂出来,发生肠造口脱垂时肠管水肿,如果没有得到妥善保护易发生肠粘膜出血、糜烂甚至坏死等并发症。处理方法通常是手法复位:就是将脱出的肠管轻柔按摩还纳回复至腹腔。但还纳后随着患者腹压增加时仍容易发生再次脱垂,给肠造口护理带来困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压力的心理巨大。目前没有一款造口底盘具有可使用于肠造口在将脱垂的肠管还纳后防止再度脱垂的功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肠造口脱垂用底盘,能够在肠造口还纳后防止再度脱垂。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肠造口脱垂用底盘,包括底盘主体,所述底盘主体的中心位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贯穿套装有柔性硅胶管,所述柔性硅胶管与所述底盘主体可拆卸连接;所述柔性硅胶管为通管,其与所述通孔同轴布置,所述柔性硅胶管的一端作为肠造口嵌套端,该肠造口嵌套端位于所述底盘主体的近肤侧,且与所述底盘主体的近肤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3cm,所述柔性硅胶管的外管径为3cm,管壁厚度为0.5~0.7mm,管壁端头进行了圆角处理。本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是:在将脱垂的肠管手法还纳后,可将底盘主体粘贴在患者的肠造口周围的皮肤上,再将柔性硅胶管的肠造口嵌套端从肠造口插入患者肠管内接近3cm的深度,柔性硅胶管与底盘主体连接,继而将靠近肠造口开口端的肠管部分支撑住,由于柔性硅胶管与底盘主体是连接在一起的,因此柔性硅胶管可支撑住近造口端肠管不发生脱垂;而柔性硅胶管的尺寸结构设计,则使其不会对肠管内壁造成压力性损伤;柔性硅胶管能够与底盘主体拆开,便于更换柔性硅胶管。作为本专利选择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底盘主体的通孔边缘向远肤侧翻出,并形成环形翻折部,该环形翻折部重叠粘接于所述底盘主体的远肤面,所述柔性硅胶管通过与所述环形翻折部可拆卸连接,实现与所述底盘主体的可拆卸连接。本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是:能够实现柔性硅胶管与底盘主体之间的可拆卸连接,而且由于连接部位处于底盘的远肤侧,因此不会触碰到肠造口,避免了操作过程中损伤肠管。作为本专利选择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底盘主体的远肤面设置有若干凸起,所述柔性硅胶管一体式的套接有环形连接板,所述环形连接板设置有若干卡孔,所述柔性硅胶管通过将卡孔一一对应的卡接在所述凸起上,实现与所述底盘主体的可拆卸连接。本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是:柔性硅胶管与底盘主体之间的可拆卸连接部位处于底盘主体的远肤面,因此在连接操作过程中不会碰到肠管,而且只需要将柔性硅胶管从环形翻折部上拔下,便可将柔性硅胶管从底盘上取下,继而顺势将柔性硅胶管从肠管中抽出,操作方便。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肠造口脱垂用底盘的主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肠造口脱垂用底盘的侧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底盘主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柔性硅胶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1-底盘主体,2-柔性硅胶管,3-环形连接板,4-凸起,5-通孔,6-卡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请参照图1、图2和图3,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肠造口脱垂用底盘,包括底盘主体1,底盘主体1的中心位开设有凸起5,凸起5内贯穿套装有柔性硅胶管2,柔性硅胶管2与底盘主体1可拆卸连接;柔性硅胶管2为通管,其与凸起5同轴布置,柔性硅胶管2的一端作为肠造口嵌套端,该肠造口嵌套端位于底盘主体1的近肤侧,且与底盘主体1的近肤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3cm,柔性硅胶管2的外管径为3cm,管壁厚度为0.5~0.7mm,管壁端头进行了圆角处理。在本实施例中,柔性硅胶管2的外管径尺寸和管壁尺寸设计,使其柔性足够,不会损伤肠管,而结合其肠造口嵌套端与底盘主体1的近肤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尺寸设计,使柔性硅胶管2能够对肠管内壁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对柔性硅胶管2的管壁端头进行了圆角处理,继而在将柔性硅胶管2插入肠管的过程中,不会损伤肠管内壁。在本实施例中,柔性硅胶管2与底盘主体1可拆卸连接,能够在不从患者身上扯下底盘主体1的情况下,更换新的柔性硅胶管。本实施例所述肠造口脱垂用底盘的使用方法如下:在将脱垂的肠管手法还纳后,使用本肠造口脱垂用底盘;先将柔性硅胶管2与底盘主体1分开,将底盘主体1的近肤面与患者肠造口周围的皮肤粘接在一起,然后将柔性硅胶管2的肠造口嵌套端从肠造口缓缓插入患者肠子内,待插入深度接近3cm时,再将柔性硅胶管2与底盘连接在一起,继而实现柔性硅胶管2的固定,柔性硅胶管2将肠管内层靠近肠造口的部分支撑住,使得肠管能够保持完全留在原有位置上,防止再度脱垂;如果在底盘主体1上连接了造口袋,柔性硅胶管2远离患者的一端则被套在造口袋内即可,无任何影响,操作非常方便;当柔性硅胶管2的使用时间较长时,则需要更换,此时将柔性硅胶管2与底盘主体1之间的连接部位分开,然后将柔性硅胶管2从患者肠管中抽出,并更换新管即可。实施例2请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针对实施例1中柔性硅胶管2与底盘主体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在底盘主体1的远肤面设置有若干凸起4,柔性硅胶管2一体式的套接有环形连接板3,环形连接板3设置有若干卡孔6,柔性硅胶管2通过将卡孔6一一对应的卡接在凸起4上,实现与底盘主体1的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图中所示出的为环向均匀布置的若干凸起4和卡孔6配合,使得连接力分布更均匀,如果要将柔性硅胶管2与底盘主体1分开,可直接将柔性硅胶管2向底盘主体1的远肤侧施力,使得凸起4和卡孔6分离,也就实现柔性硅胶管2与底盘主体1分开。在本实施例中,环形连接板3也为硅胶材料。按照上述实施方式,便可很好地实现本技术。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技术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技术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肠造口脱垂用底盘,包括底盘主体,所述底盘主体的中心位开设有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内贯穿套装有柔性硅胶管,所述柔性硅胶管与所述底盘主体可拆卸连接;/n所述柔性硅胶管为通管,其与所述通孔同轴布置,所述柔性硅胶管的一端作为肠造口嵌套端,该肠造口嵌套端位于所述底盘主体的近肤侧,且与所述底盘主体的近肤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3cm,所述柔性硅胶管的外管径为3cm,管壁厚度为0.5~0.7mm,管壁端头进行了圆角处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肠造口脱垂用底盘,包括底盘主体,所述底盘主体的中心位开设有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内贯穿套装有柔性硅胶管,所述柔性硅胶管与所述底盘主体可拆卸连接;
所述柔性硅胶管为通管,其与所述通孔同轴布置,所述柔性硅胶管的一端作为肠造口嵌套端,该肠造口嵌套端位于所述底盘主体的近肤侧,且与所述底盘主体的近肤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3cm,所述柔性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云红,
申请(专利权)人:云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