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麻醉手术托盘架,包括外框,所述外框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外框的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丝杠,所述外框的内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一丝杠平行的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导轨的外侧壁滑动连接有第一移动端,所述第一丝杠穿过所述第一移动端,所述第一移动端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一丝杠配合的内螺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电机带动第一丝杠转动,使得第一移动端在第一导轨上滑动,而第二电机带动第二丝杠转动,使得第二移动端在第二导轨上滑动,而第三电机带动第三丝杠转动,使得第三丝杠带动第三移动端在第三导轨上滑动,从而使得可随意调节位置,无需手动触碰。
A tray frame for anesthesia ope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麻醉手术托盘架
本技术涉及医用设备
,具体领域为一种麻醉手术托盘架。
技术介绍
病人在进行手术治疗时,往往需要进行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在对病人进行麻醉时,根据病人自身情况,需要使用多种麻醉注射器。麻醉注射器使用完毕后,不能再次利用,需要放入医疗专用垃圾袋内。由于医疗专用垃圾袋一般放置在指定区域内,与手术台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在麻醉注射器处置过程中,为了节省手术时间,一般都是把使用过的麻醉注射器放在手术台上,等所有的麻醉药物注射完之后,把麻醉注射器统一扔进医疗专用垃圾袋内。但是,使用过的麻醉注射器放在手术台上时,容易误伤医生或护士,造成不必要的感染。另外,麻醉注射器的针头不进行处理放入医疗垃圾袋内,不利于后续的医疗器械处理,并且针头容易从医疗垃圾袋内滑出,误伤他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麻醉手术托盘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麻醉手术托盘架,包括外框,所述外框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外框的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丝杠,所述外框的内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一丝杠平行的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导轨的外侧壁滑动连接有第一移动端,所述第一丝杠穿过所述第一移动端,所述第一移动端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一丝杠配合的内螺纹,所述第一移动端的外表面设有与所述外框平行的第二导轨,且所述第二导轨与所述第一丝杠垂直,所述第一移动端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一移动端的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二丝杠,所述第二丝杠与所述第二导轨平行,所述第二导轨的外侧壁滑动连接有第二移动端,所述第二丝杠穿过所述第二移动端,且所述第二移动端的内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二丝杠配合的内螺纹,所述第二移动端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二移动端的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三丝杠,所述第二移动端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三丝杠相平行的第三导轨,所述第三导轨的外侧壁滑动连接有第三移动端,所述第三丝杠穿过所述第三移动端,且所述第三移动端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三丝杠的配合的内螺纹,所述第三移动端的外表面设有与所述外框平行的托盘,所述外框的下表面设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下表面设有万向轮,所述外框的内表面设有液压推杆,所述液压推杆穿过所述底板设有支座。优选的,所述支座的下表面设有防滑胶垫。优选的,所述万向轮和所述液压推杆的数量均为四个,分别设在所述底板的四角。优选的,所述托盘的侧壁设有挂钩。优选的,所述托盘为医用铝合金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种麻醉手术托盘架,通过第一电机带动第一丝杠转动,使得第一移动端在第一导轨上滑动,而第二电机带动第二丝杠转动,使得第二移动端在第二导轨上滑动,而第三电机带动第三丝杠转动,使得第三丝杠带动第三移动端在第三导轨上滑动,从而实现了托盘的三维空间上的移动,使得可随意调节位置,且全程遥控,无需手动触碰设备,避免了造成感染的风险,且通过液压推杆伸长,从而与地面接触实现支撑,而非通过锁定万向轮进行支撑,增大了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使得设备在使用时更加稳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框、2-第一电机、3-第一丝杠、4-第一导轨、5-第一移动端、6-第二导轨、7-第二电机、8-第二丝杠、9-第二移动端、10-第三电机、11-第三丝杠、12-第三导轨、13-第三移动端、14-托盘、15-底板、16-万向轮、17-液压推杆、18-支座、19-防滑胶垫、20-挂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麻醉手术托盘架,包括外框1,所述外框1为金属矩形框架,所述外框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2,所述第一电机2设在所述外框1的一侧边缘,所述第一电机2的输出轴穿过所述外框1的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丝杠3,所述外框1的内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一丝杠3平行的第一导轨4,所述第一导轨4设在所述第一丝杠3的附近,所述第一导轨4的外侧壁滑动连接有第一移动端5,所述第一丝杠3穿过所述第一移动端5,所述第一移动端5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一丝杠3配合的内螺纹,因所述第一丝杠3与第一导轨4均设置在所述外框1的边缘,使得所述第一移动端5也在所述外框1的边缘,从而使得第二移动端9有较大活动空间,增大设备行程,所述第一移动端5的外表面设有与所述外框1平行的第二导轨6,且所述第二导轨6与所述第一丝杠3垂直,所述第一移动端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7,所述第二电机7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一移动端5的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二丝杠8,所述第二丝杠8与所述第二导轨6平行,所述第二导轨6的外侧壁滑动连接有第二移动端9,所述第二丝杠8穿过所述第二移动端9,且所述第二移动端9的内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二丝杠8配合的内螺纹,所述第二移动端9与所述第一移动端5的移动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二移动端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电机10,所述第三电机10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二移动端9的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三丝杠11,所述第二移动端9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三丝杠11相平行的第三导轨12,所述第三导轨12的外侧壁滑动连接有第三移动端13,所述第三丝杠11穿过所述第三移动端13,且所述第三移动端13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三丝杠11的配合的内螺纹,使得所述第三移动端13可实现上下滑动,第一移动端5带动第二移动端9,第二移动端9带动第三移动端13,从而实现了所述第三移动端13实现三维方向上的移动,所述第三移动端13的外表面设有与所述外框1平行的托盘14,所述托盘14可供放置医疗器械等物品,所述外框1的下表面设有底板15,所述底板15的下表面设有万向轮16,使设备方便移动,所述外框1的内表面设有液压推杆17,所述液压推杆17穿过所述底板15设有支座18,当需要固定设备时,只需启动液压推杆17,液压推杆17接触到地面时,将设备顶起,从而实现设备的固定,而非传统方法通过固定万向轮将设备固定,因万向轮与地面接触面积有限,使得设备在固定后仍可能产生移动,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主控器以及220V市电电连接,所述主控器可以使计算机等起到控制功能的常规已知设备。具体而言,所述支座18的下表面设有防滑胶垫19,增大了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使得装置更加稳定。具体而言,所述万向轮16和所述液压推杆17的数量均为四个,分别设在所述底板15的四角,可对装置实现有效的支撑。具体而言,所述托盘14的侧壁设有挂钩20,所述挂钩20可悬挂医疗设备或设备管线等。具体而言,所述托盘14为医用铝合金制,在强度得到保证的同时,减轻了重量。工作原理: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麻醉手术托盘架,包括外框(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2),所述第一电机(2)的输出轴穿过所述外框(1)的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丝杠(3),所述外框(1)的内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一丝杠(3)平行的第一导轨(4),所述第一导轨(4)的外侧壁滑动连接有第一移动端(5),所述第一丝杠(3)穿过所述第一移动端(5),所述第一移动端(5)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一丝杠(3)配合的内螺纹,所述第一移动端(5)的外表面设有与所述外框(1)平行的第二导轨(6),且所述第二导轨(6)与所述第一丝杠(3)垂直,所述第一移动端(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7),所述第二电机(7)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一移动端(5)的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二丝杠(8),所述第二丝杠(8)与所述第二导轨(6)平行,所述第二导轨(6)的外侧壁滑动连接有第二移动端(9),所述第二丝杠(8)穿过所述第二移动端(9),且所述第二移动端(9)的内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二丝杠(8)配合的内螺纹,所述第二移动端(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电机(10),所述第三电机(10)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二移动端(9)的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三丝杠(11),所述第二移动端(9)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三丝杠(11)相平行的第三导轨(12),所述第三导轨(12)的外侧壁滑动连接有第三移动端(13),所述第三丝杠(11)穿过所述第三移动端(13),且所述第三移动端(13)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三丝杠(11)的配合的内螺纹,所述第三移动端(13)的外表面设有与所述外框(1)平行的托盘(14),所述外框(1)的下表面设有底板(15),所述底板(15)的下表面设有万向轮(16),所述外框(1)的内表面设有液压推杆(17),所述液压推杆(17)穿过所述底板(15)设有支座(1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麻醉手术托盘架,包括外框(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2),所述第一电机(2)的输出轴穿过所述外框(1)的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丝杠(3),所述外框(1)的内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一丝杠(3)平行的第一导轨(4),所述第一导轨(4)的外侧壁滑动连接有第一移动端(5),所述第一丝杠(3)穿过所述第一移动端(5),所述第一移动端(5)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一丝杠(3)配合的内螺纹,所述第一移动端(5)的外表面设有与所述外框(1)平行的第二导轨(6),且所述第二导轨(6)与所述第一丝杠(3)垂直,所述第一移动端(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7),所述第二电机(7)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一移动端(5)的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二丝杠(8),所述第二丝杠(8)与所述第二导轨(6)平行,所述第二导轨(6)的外侧壁滑动连接有第二移动端(9),所述第二丝杠(8)穿过所述第二移动端(9),且所述第二移动端(9)的内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二丝杠(8)配合的内螺纹,所述第二移动端(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电机(10),所述第三电机(10)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二移动端(9)的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三丝杠(11),所述第二移动端(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鹏宇,王忠慧,陶群芬,张安轩,柏强凤,奚晓英,段宝仙,陈洁,李凌,张燕萍,付玉梅,梁苑,许晶晶,魏珊珊,鲁丽卿,张春晏,李鱼梅,陈慧梅,贾文娟,李琳,叶丽萍,孙维泽,沈金玲,李美熹,范莹莹,张慧巧,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