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固化成型装置
本技术涉及复合材料成型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固化成型装置。
技术介绍
当前,增强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因其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以及耐腐蚀等优异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体育等领域中。在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制造中,特别是对于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需要固化成型。固化压力、固化温度以及保温时间是复合材料固化成型的关键工艺参数,这些参数直接影响复合材料制品的性能,因此在复合材料固化成型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关键工艺参数进行控制。现有的固化成型设备虽能满足固化工艺参数控制,但往往体积较大、系统较复杂,比如热压罐等,这种设备不仅运输极为不便,而且价格昂贵,对于只为了获得复合材料层合板的用户来说,性价比不高。因此,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携带运输方便,满足固化工艺参数控制,成本低廉且对于复合材料层合板固化成型效果好的复合材料层合板固化成型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固化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支撑架(1),所述支撑架(1)包括上支撑架(11)和下支撑架(12),所述上支撑架(11)和所述下支撑架(12)均为立方体形中空框架,且所述上支撑架(11)和所述下支撑架(12)的一侧通过销轴连接;/n压合部(2),所述压合部(2)包括第一压合部(21)和第二压合部(22),所述第一压合部(21)和所述第二压合部(22)分别对应嵌设于所述上支撑架(11)和所述下支撑架(12)内部,并分别与所述上支撑架(11)和所述下支撑架(12)连接;/n加热部(3),所述加热部(3)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压合部(21)和所述第二压合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固化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架(1),所述支撑架(1)包括上支撑架(11)和下支撑架(12),所述上支撑架(11)和所述下支撑架(12)均为立方体形中空框架,且所述上支撑架(11)和所述下支撑架(12)的一侧通过销轴连接;
压合部(2),所述压合部(2)包括第一压合部(21)和第二压合部(22),所述第一压合部(21)和所述第二压合部(22)分别对应嵌设于所述上支撑架(11)和所述下支撑架(12)内部,并分别与所述上支撑架(11)和所述下支撑架(12)连接;
加热部(3),所述加热部(3)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压合部(21)和所述第二压合部(22)内部,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压合部(21)和所述第二压合部(22)固定连接;
驱动部(4),所述驱动部(4)设于所述上支撑架(11)顶部,且所述驱动部(4)穿过所述上支撑架(11)与所述第一压合部(21)连接,并驱动所述第一压合部(21)上下运动使所述第一压合部(21)与所述上支撑架(11)滑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固化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架(11)包括顶板(111)、第一支撑轴(112)和上框架(113),所述顶板(111)设于所述上框架(113)的顶部且与所述上框架(113)平行布置,所述顶板(111)通过所述第一支撑轴(112)与所述上框架(11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压合部(21)设于所述顶板(111)和所述上框架(113)之间,所述驱动部(4)设于所述顶板(111)顶部,所述第一压合部(21)利用所述驱动部(4)与所述顶板(111)滑动连接;所述下支撑架(12)包括底板(121)、第二支撑轴(122)和下框架(123),所述底板(121)设于所述下框架(123)的底部且与所述下框架(123)平行布置,所述底板(121)通过所述第二支撑轴(122)与所述下框架(12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压合部(22)设于所述底板(121)和所述下框架(123)之间,且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底板(121)和所述下框架(123)上;所述第一支撑轴(112)与所述第二支撑轴(122)对应设置,所述上框架(113)和所述下框架(123)相邻布置且所述上框架(113)和所述下框架(123)的一侧通过销轴连接,所述第一压合部(21)的底端面与所述第二压合部(22)的顶端面对应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固化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合部(21)包括第一支撑板(211)、第一连接柱(212)、第二支撑板(213)和第一压合板(214),所述第一支撑板(211)、所述第一连接柱(212)、所述第二支撑板(213)和所述第一压合板(214)自上而下依次布置,所述第一支撑板(211)的顶端面设于所述顶板(111)的底部,所述第一连接柱(21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板(211)的底端面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板(213)的顶端面上,所述第一压合板(214)的顶端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板(213)的底端面贴合且通过螺钉连接;所述加热部(3)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板(213)的顶端面上,并与所述第二支撑板(213)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部(4)穿过所述顶板(111)和所述第一支撑板(211),并与所述顶板(111)和所述第一支撑板(211)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压合部(22)包括第二压合板(221)、第三支撑板(222)、第二连接柱(223)和第四支撑板(224),所述第二压合板(221)、所述第三支撑板(222)、所述第二连接柱(223)和所述第四支撑板(224)自上而下依次布置,所述第四支撑板(224)的底端面与所述底板(121)的顶端面螺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柱(22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四支撑板(224)的顶端面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三支撑板(222)的底端面上,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晓东,杨时新,李花莲,李海青,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1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