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MIMO全向天线,涉及覆盖天线技术领域,解决了多制式、大容量下多端口天线体积庞大、端口信号干扰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为,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数量至少为两个的单极子组件,相邻单极子组件之间设有用于避免信号相互影响的隔离带,相邻所述单极子组件沿着自身极化方向的延长线呈相交布置。通过以上方案,可实现一种有效地降低相邻端口之间信号干扰、外形尺寸轻薄、兼容2G/3G/4G/5G等不同制式的MIMO天线。
A MIMO omnidirectional antenn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MIMO全向天线
本技术涉及覆盖天线
,特别涉及一种MIMO全向天线。
技术介绍
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对数据容量要求越来越高,体现在天线上就是需增加天线数量,或者设计更多端口的天线,后者是通常采用的办法。特别是5G时代,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时的特点决定了多端口的天线应用越来越多。同时又要兼容其他频段的制式,对天线的带宽要求越来越宽,整个天线的尺寸却要考虑安装环境的限定,不能有太大的增加甚至要减小,因此对天线单元设计和集成设计提成了更改的要求。多端口天线本质为多个天线的集成设计,每个端口对应的实质是一面独立的天线,当天线之间间距过近时,天线之间就会产生干扰;间距太远时,集成后的天线的体积就会比较庞大。行业规定了隔离度这个指标来量化表示干扰程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MIMO全向天线,具有实现近200%的相对带宽的全向辐射,以便于提高信号的增益,可有效地降低相邻端口之间的信号干扰,还可便于有效地提高壳体内部的空间利用率,还具有良好的隔离度以及互调优良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MIMO全向天线,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数量至少为两个的单极子组件,相邻所述单极子组件之间设有用于避免信号相互影响的隔离带,相邻所述单极子组件沿着自身极化方向的延长线呈相交布置。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相邻所述单极子组件沿着自身极化方向的延长线呈垂直布置。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单极子组件的数量至少为四个,相邻所述隔离带相交并组合形成截面呈十字型的十字隔离带。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隔离带的长度为50~150mm,所述隔离带的宽度为0.1~30mm,所述隔离带的厚度为0.1~30mm。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隔离带为导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数量为四个的单极子组件可实现四个端口的全向辐射,进而可以在100MHz~20GHz之间,实现近200%的相对带宽的全向辐射,以便于提高信号的增益。由于信号的辐射是不定向的,而四个端口的同时设置可使得信号的辐射得到保证,而由四个隔离带组成的截面呈现十字型的十字隔离带可有效地降低相邻端口之间的信号干扰,可有效地缩短因避免相邻端口之间信号干扰而所需较长间距,以便于有效地提高壳体内部的空间利用率,进而便于缩小整体所占用的空间;还可将隔离度控制在-20dB以内(即将各个相互干扰信号控制在1%以内的水平)的效果,并且还具有互调优良的优点,而不同端口可灵活的应用于不同的相关领域。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单极子组件包括相邻设置的辐射件和接地件,所述辐射件靠近接地件的侧边设有用于调节阻抗的第一枝节和截面呈矩形的第一阻抗调节段;所述接地件靠近辐射件的侧边设有用于调节阻抗的第二枝节和截面呈梯形的第二阻抗调节段;所述接地件和辐射件均为导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线为同轴电缆,连接线的内导体与接地件相连接,连接线的外导体与辐射件相连接;通过辐射件的下部矩形底边长度、接地件的梯形上底的长度、以及上述两底边的间距,既可用于实现阻抗匹配,还可舍弃了单极子天线设计惯用的微带线;通过减少额外配件的应用,以使得本方案得以获得更加精简的结构,企业生产加工的操作更加简洁,进而便于降低企业的生产和加工成本,还可使得整体外形更加轻薄;还可实现超宽频段的辐射,进而便于提升天线增益以及互调等性能。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阻抗调节段包括用于阻抗调节的第一直线段,所述第二阻抗调节段包括用于阻抗调节且与第一直线段相靠近的第二直线段,所述第一直线段与第二直线段之间留有间距。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直线段的长度为10~35mm,所述第二直线段的长度为10~50mm,所述间距为0.5~3mm。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枝节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第一阻抗调节段沿着自身延伸方向的两端。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二枝节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第二阻抗调节段沿着自身延伸方向的两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枝节及第一枝节的位置布置方式可便于在第一直线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提高第一阻抗调节段的阻抗调节效果,以便于提高天线的增益以及互调的性能。第二枝节及第二枝节的位置布置方式可便于在第二直线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提高第二阻抗调节段的阻抗调节效果,以便于提高天线的增益以及互调的性能。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可以在100MHz~20GHz之间,实现近200%的相对带宽的全向辐射,可以用于更多通信制式;2、四个端口的同时设置,相当于四面天线,可为系统提供更高的容量;3、相邻之间设置有的隔离带可有效地降低端口隔离度,降低相邻端口之间的信号干扰;4、可便于有效地提高壳体内部的空间利用率,进而便于缩小整体所占用的空间;5、结构简洁,更容易保障产品互调。总的来说本技术,实现近200%的相对带宽的全向辐射,可以用于更多通信制式,可有效地降低相邻端口之间的信号干扰,还可便于有效地提高壳体内部的空间利用率,还具有良好互调优良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MIMO全向天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一种MIMO全向天线的半剖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图4是一种MIMO全向天线的另一个半剖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B处的放大图;图6是一种MIMO全向天线中单极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一种MIMO全向天线中单极子组件的数量为一个时驻波图;图8是一种MIMO全向天线中单极子组件的数量为四个时的隔离度图;图9是一种单极子组件的方向图。附图标记:1、辐射件;2、接地件;31、第一直线段;32、第一枝节;4、第二阻抗调节段;41、第二直线段;42、第二枝节;6、壳体;7、单极子组件;8、隔离带;9、连接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一种MIMO全向天线,如图1至图9所示,包括壳体6,壳体6内设有数量至少为两个的单极子组件7,相邻单极子组件7之间设有隔离带8,相邻单极子组件7沿着自身极化方向的延长线呈相互垂直布置。相邻单极子组件7沿着自身极化方向的延长线呈垂直布置。辐射件1和接地件2构成单极子组件7,单极子组件7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相邻两个单极子组件7之间设有隔离装置,且相邻两个单极子组件7的轴向之间呈90度,在本实施例中,隔离装置为隔离带8。其中,隔离带8与单极子组件7之间留有间距,以便于降低隔离带8对单极子组件7性能的影响。在本实施例中,单极子组件7的数量为四个,相邻隔离带8相交并组合形成截面呈十字型的十字隔离带8。隔离带8的长度为50~150mm,隔离带8的宽度为0.1~30mm,隔离带8的厚度为0.1~30mm。隔离带8为导体。图7为单端口驻波图,其中横向坐标为频率(单位为GHz),纵向坐标为驻波比。图8为四端口驻波图,一个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MIMO全向天线,包括壳体(6),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6)内设有数量至少为两个的单极子组件(7),相邻所述单极子组件(7)之间设有用于避免信号相互影响的隔离带(8),相邻所述单极子组件(7)沿着自身极化方向的延长线呈相交布置。/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1014 CN 20192171379891.一种MIMO全向天线,包括壳体(6),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6)内设有数量至少为两个的单极子组件(7),相邻所述单极子组件(7)之间设有用于避免信号相互影响的隔离带(8),相邻所述单极子组件(7)沿着自身极化方向的延长线呈相交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MIMO全向天线,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单极子组件(7)沿着自身极化方向的延长线呈垂直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MIMO全向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极子组件(7)的数量至少为四个,相邻所述隔离带(8)相交并组合形成截面呈十字型的十字隔离带(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MIMO全向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带(8)为导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MIMO全向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带(8)的长度为50~150mm,所述隔离带(8)的宽度为0.1~30mm,所述隔离带(8)的厚度为0.1~3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MIMO全向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极子组件(7)包括相邻设置的辐射件(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芬,朱向上,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科新锘通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