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军专利>正文

仰卧位颈椎固定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2456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1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仰卧位颈椎固定器,主要涉及颈椎固定装置领域。仰卧位颈椎固定器,包括框体,所述框体侧边设置多排栏栅,所述框体内两侧位于栏栅处设置头部固定夹,至少一个所述头部固定夹为伸缩头部固定夹,所述伸缩头部固定夹包括筒杆和与患者头部相适应的滑杆,所述滑杆与患者头部相接触一侧设置接触头,所述筒杆内具有滑腔,所述滑杆与滑腔滑动连接,所述筒杆底面设置若干螺杆,所述螺杆穿过栏栅后与螺帽相配合,所述框体内顶部设置头枕,所述头枕底部位于两头部固定夹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对仰卧位时需要颈椎固定的患者进行头颈部固定,增加舒适度、减少并发症、提高固定效果。

Cervical spine fixator in supine posi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仰卧位颈椎固定器
本技术主要涉及颈椎固定装置领域,具体是仰卧位颈椎固定器。
技术介绍
作为多年的临床医学工作,我主要负责颈椎疾病患者,在多年的从业生涯中,经常遇到颈椎病、颈椎脱位、颈椎不稳合并颈髓损伤等严重的颈椎受损疾病,在进行手术治疗前后与保守治疗过程中,患者以仰卧位颈部固定为主。但是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措施在患者仰卧位时对患者进行颈部固定,而采用颈托固定时存在大小不合适、部位卡压、固定效果差等多种问题。于是经过长时间的临床观察和实验,我研制出这款仰卧位颈椎固定器系列,并分别开发出若干变种适应不同患者需求,希望在今后能够将其推广,造福患者。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仰卧位颈椎固定器,它能够在患者仰卧位时对患者头颈部进行固定,防止因为仰卧位时头部摆动造成的颈椎错位导致神经损伤加重。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仰卧位颈椎固定器,包括框体,所述框体侧边设置多排栏栅,所述框体内两侧位于栏栅处设置头部固定夹,至少一个所述头部固定夹为伸缩头部固定夹,所述伸缩头部固定夹包括筒杆和与患者头部相适应的滑杆,所述滑杆与患者头部相接触一侧设置接触头,所述筒杆内具有滑腔,所述滑杆与滑腔滑动连接,所述筒杆底面设置若干螺杆,所述螺杆穿过栏栅后与螺帽相配合,所述框体内顶部设置头枕,所述头枕底部位于两头部固定夹之间。所述框体底部具有缺口,所述缺口处设置与患者颈部相适应的颈垫,所述缺口两侧的框体上均设置颈托,至少一个所述颈托为伸缩颈托。所述颈垫底部设置若干垫片,所述垫片与颈垫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头枕为充气头枕,所述头枕内设置双螺旋通道,所述双螺旋通道交替充气。所述框体底部两侧均设置肩托,所述肩托为伸缩肩托。对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框体作为框架限制头部的移动,通过颈垫对患者颈部进行支撑,通过颈垫对颈部进行限位,通过头枕对后脑部分进行限位,通过头部固定夹对头部进行夹紧限位,从而使患者在仰卧位休息时,头部得到良好的支撑与夹紧,为头部提供支撑,防止患者因为头部摆动造成的颈椎错位,为患者的颈椎术后恢复提供良好的保障。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2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3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4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5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6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所示标号:1、框体;2、栏栅;3、头部固定夹;4、筒杆;5、滑杆;6、接触头;7、头枕;8、缺口;9、颈垫;10、颈托;11、垫片;12、肩托。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如图1-6所示,本技术所述仰卧位颈椎固定器,包括框体1,所述框体内为患者的头部放置腔。所述框体1侧边设置多排栏栅2,所述框体1内两侧位于栏栅2处设置头部固定夹3,至少一个所述头部固定夹3为伸缩头部固定夹。两个所述头部固定夹相互配合对患者头部进行夹紧,通过伸缩头部固定夹的伸缩,可以使两头部固定夹之间的距离适应患者头部尺寸,对患者头部进行更好的固定。所述伸缩头部固定夹包括筒杆和与患者头部相适应的滑杆,所述滑杆与患者头部相接触一侧设置接触头,所述接触头与患者头部两侧的尺寸相对应,所述筒杆4内具有滑腔,所述滑杆5与滑腔滑动连接。所述滑腔顶面设置螺孔和与其相配合的紧固螺栓,所述紧固螺栓通过在螺孔内的旋紧将滑杆固定。所述筒杆4底面设置若干螺杆,所述螺杆穿过栏栅2后与螺帽相配合,所述螺杆与栏栅可滑动连接,实现头部固定夹的平移调节,从而适应不同患者的头部尺寸。所述框体1内顶部设置头枕7,所述头枕7底部位于两头部固定夹3之间,所述头枕对患者的后脑部进行支撑,使患者更舒适。进一步的,所述框体1底部具有缺口8,所述缺口8处设置与患者颈部相适应的颈垫9,所述颈垫对患者后颈进行支撑,所述缺口8两侧的框体1上均设置颈托10,至少一个所述颈托10为伸缩颈托,所述伸缩颈托可以调节伸出长度,对患者颈部两侧进行支撑,使患者的颈部得到固定,辅助头部固定架对患者头部进行更好的固定。进一步的,所述颈垫9底部设置若干垫片11,所述垫片11与颈垫9可拆卸固定连接。通过垫片的叠加可以调节颈垫的高度,以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进一步的,所述头枕7为充气头枕,所述头枕7内设置双螺旋通道,所述双螺旋通道交替充气。通过两个螺旋通道对后脑的交替充气支撑,可以防止后脑的长时间接触产生的红肿、皮疹等问题。进一步的,所述框体1底部两侧均设置肩托12,所述肩托12为伸缩肩托。通过肩托与患者肩部的接触,可以对患者进行定位,使头部的固定效果更好。实施例1:仰卧位颈椎固定器,包括框体1,所述框体1为方形框体,所述框体采用硬质塑料材质,所述框体外表面可胶接软质橡胶垫,所述框体放置在床上,与床体可固定也可不固定。所述框体1侧边开设多排栏栅2,所述栏栅作为后续头部固定架固定的滑道和限位槽所用。所述框体1内两侧位于栏栅2处设置头部固定夹3,至少一个所述头部固定夹3为伸缩头部固定夹,本实施例中框体内右侧的头部固定夹为螺栓固定在框体栏栅内的固定头部固定夹,所述框体左侧的固定架为伸缩头部固定夹,所述伸缩头部固定夹包括筒杆4和与患者头部相适应的滑杆5,所述滑杆5与患者头部相接触一侧为接触头6,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触头、固定的头部固定夹与头部接触位置均为弧形并胶接硅胶垫。所述筒杆4内具有滑腔,所述滑杆5与滑腔滑动连接,所述筒杆外壁上设置沉头螺钉,通过沉头螺钉的紧固使沉头螺钉末端与滑杆相接触,实现滑杆的固定。所述筒杆4底面固定若干螺杆,所述螺杆穿过栏栅2后与螺帽紧固,实现筒杆在框体上的固定。所述框体1内顶部设置头枕7,本实施例中所述头枕为软质头枕,所述头枕7填充在两头部固定夹3之间的空间内。实施例2:针对实施例1,本实施例中所述框体1上具有多个支撑辅助部件。所述框体1底部为缺口8,所述缺口8处设置与患者颈部相适应的颈垫9,所述颈垫为乳胶垫,所述海绵垫底面为硬质塑料材质,本实施例中所述颈垫9底部可拆卸固定若干垫片11,所述垫片为顶部具有凸起、底部具有凹槽的结构,通过凸起卡接在凹槽内可以实现垫片的叠加,类似增高鞋垫的增高原理。所述缺口8两侧的框体1上均设置颈托10,至少一个所述颈托10为伸缩颈托,本实施例中缺口左侧颈托为伸缩颈托,右侧颈托为固定颈托,所述固定颈托胶接在缺口右侧,所述伸缩颈托末端设置插入端,所述框体的缺口处设置插口,所述插入端与插口滑动连接,所述插口外侧的框体上设置沉头螺钉,通过沉头螺钉紧固后末端与插入端相接触,可以实现伸缩颈托的固定。本实施例中所述头枕包括与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仰卧位颈椎固定器,包括框体(1),其特征是:所述框体(1)侧边设置多排栏栅(2),所述框体(1)内两侧位于栏栅(2)处设置头部固定夹(3),至少一个所述头部固定夹(3)为伸缩头部固定夹,所述伸缩头部固定夹包括筒杆(4)和与患者头部相适应的滑杆(5),所述滑杆(5)与患者头部相接触一侧设置接触头(6),所述筒杆(4)内具有滑腔,所述滑杆(5)与滑腔滑动连接,所述筒杆(4)底面设置若干螺杆,所述螺杆穿过栏栅(2)后与螺帽相配合,所述框体(1)内顶部设置头枕(7),所述头枕(7)底部位于两头部固定夹(3)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619 CN 20192093053761.仰卧位颈椎固定器,包括框体(1),其特征是:所述框体(1)侧边设置多排栏栅(2),所述框体(1)内两侧位于栏栅(2)处设置头部固定夹(3),至少一个所述头部固定夹(3)为伸缩头部固定夹,所述伸缩头部固定夹包括筒杆(4)和与患者头部相适应的滑杆(5),所述滑杆(5)与患者头部相接触一侧设置接触头(6),所述筒杆(4)内具有滑腔,所述滑杆(5)与滑腔滑动连接,所述筒杆(4)底面设置若干螺杆,所述螺杆穿过栏栅(2)后与螺帽相配合,所述框体(1)内顶部设置头枕(7),所述头枕(7)底部位于两头部固定夹(3)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军方泽钧洪正华王斌王章富米爽章临亭龚惠华金鹏周庭捷叶菲马方华陈利华王跃沈向前封志云
申请(专利权)人:杨军三门县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