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压计臂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2296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1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血压计臂带,涉及血压计配件的技术领域,包括带本体、调节环、气袋、搭扣钩面与搭扣毛面,调节环限位于带本体沿长度方向一侧的端部;带本体设有内置的夹层,气袋设于夹层内;搭扣钩面固设于远离调节环一侧带本体的上表面;搭扣毛面设于调节环与搭扣钩面之间;调节环为长圆形,长圆形两直边间距为10‑20mm;带本体的厚度为2‑4mm;调节环于远离带本体一侧直边设有转动调节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臂带通过旋转调节环,使得旋转前后的带本体形成20~40mm环围差,旋转后臂带的环围缩小到血压测量大小,便于准确测量,未旋转时臂带的环围扩大,便于臂带取下,具有操作简单快捷,提高测量准确性等优点。

A sphygmomanometer arm ba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血压计臂带
本技术涉及血压计配件的
,具体是涉及一种血压计臂带。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进步,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普通民众对于身体健康的逐步重视,血压计已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且趋于便利化、智能化。《中国血压测量指南》指出:袖带绑得太紧,即臂带环围太小,测出的收缩压、舒张压都偏低,绑得太松,即臂带环围太大,测得的血压偏高。一般认为臂带与手臂之间能塞进2个指头时松紧适度,即臂带的环围符合最佳测量大小。市场上带的多数血压计臂带是采用魔术贴搭扣的方式来调节内径与固定,因此在常规测量中每次找到臂带松紧适度的位置都可能需要反复尝试,经常费时、费力,并难免出现偏差,影响测量准确性。对于手脚不太灵活的老人尤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血压计臂带调整内径时操作反复,费力耗时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血压计臂带。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血压计臂带,包括带本体、调节环、气袋、搭扣钩面与搭扣毛面,所述调节环限位于带本体沿长度方向一侧的端部;所述带本体设有内置的夹层,气袋设于夹层内;所述搭扣钩面固设于远离调节环一侧带本体的上表面;所述搭扣毛面设于调节环与搭扣钩面之间;所述调节环为长圆形,长圆形两直边间距为10-20mm;所述带本体的厚度为2-4mm;所述调节环于远离带本体一侧直边设有转动调节件。气袋连接有进气管。作为优选的,所述搭扣毛面与搭扣钩面位置互换。作为优选的,所述调节环也可以换成长方形,长方形两长边间距为10-20mm。作为优选的,所述转动调节件包括旋臂与固定环;所述旋臂一侧与调节环固接,另一侧与固定环固接;所述带本体设有用于固定环或旋臂固定的旋臂固定卡扣。作为优选的,所述旋臂与调节环为一体式设计。作为优选的,所述转动调节件还包括与旋臂硬性固接的固定圈;所述固定圈套设于调节环直边的端部;所述固定圈设有的固定槽孔内设有用于防止固定圈滑出调节环的U形卡扣;所述U形卡扣开口处外侧设有凸起。作为优选的,所述旋臂固定卡扣为S形弯折件;所述调节环、旋臂、固定环、旋臂固定卡扣、固定圈与U形卡扣均为硬性材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臂带调整过程是通过旋转调节环,使得旋转前后形成20-40mm的环围差,旋转后臂带的环围缩小到血压测量大小,便于准确测量,未旋转时臂带的环围扩大,便于臂带取下。日常测量时环围大小要求上臂与臂带之间能够插入两指的间距,常是根据习惯或是经验感受距离,常规操作经常是要反复调节才能找到合适的位置,太紧气袋将无法形成气囊,太松无法阻断动脉,影响测得血压数据的准确性。本技术的臂带可以直接插设在家用血压计上使用,只用第一次调整好环围大小,以后每次测量血压时省去调节臂带松紧,并省去用魔术贴撕拉这些耗时、费力的操作过程,让家用血压计的臂带的易用性实现质的变化,对高血压患者养成测量习惯,确保测量准确都有积极作用。本技术还可以将带有固定圈的转动调节件直接套设在现有产品上,以实现对其功能的升级,此兼容一般家用血压计带体的设计,使得生产成本与产品成本增加极少,为其大规模推广奠定了基础。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血压计臂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血压计臂带另一种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调节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U形卡扣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固定圈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U形卡扣与固定圈配合卡接的结构示意图。1-带本体;2-调节环;3-气袋;41-搭扣钩面;42-搭扣毛面;5-转动调节件;51-旋臂;52-固定环;53-旋臂固定卡扣;54-固定圈;55-U形卡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如图1、2所示,一种血压计臂带,包括带本体1、调节环2、气袋3、搭扣钩面41与搭扣毛面42,所述调节环2限位于带本体1沿长度方向一侧的端部;所述带本体1设有内置的夹层,气袋3设于夹层内;所述搭扣钩面41固设于远离调节环2一侧带本体1的上表面;所述搭扣毛面42设于调节环2与搭扣钩面41之间;所述调节环2为长圆形,长圆形两直边间距为10-20mm;所述带本体1的厚度为2-4mm;所述调节环2于远离带本体1一侧直边设有转动调节件5。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的,所述转动调节件5包括旋臂51与固定环52;所述旋臂51一侧与调节环2固接,另一侧与固定环52固接;所述带本体1设有用于旋臂51或固定环52固定的旋臂固定卡扣53。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图4-6所示,所述转动调节件5还包括与旋臂51硬性固接的固定圈54;所述固定圈54套设于调节环2的端部;所述固定圈54设有的固定槽孔内,设有用于防止固定圈54滑出调节环2的U形卡扣55;所述U形卡扣55开口处外侧设有凸起。所述旋臂固定卡扣53为S形弯折件,也可以是U形;所述调节环2、旋臂51、固定环52、旋臂固定卡扣53、固定圈54与U形卡扣55均为硬性材质。本技术血压计臂带的使用过程如下:1)、开始测量血压时,臂带上表面为设有搭扣钩面41与搭扣毛面42的一面,先将带本体1向后弯折,将靠近搭扣钩面41一端的带本体1从内部穿过调节环2,此时带本体1被弯折为一个环,并且同时留有足够的环径;2)、将环状的带本体1套在手臂上,找到合适的位置;如气袋3压附在上臂主动脉处时,开始准备调整臂带的松紧;3)、将固定圈54套入调节环2,再将U形卡扣55卡入固定槽孔内,将固定圈54固定住;后握住旋臂51带动调节环2向旋臂固定卡扣53一侧翻转;旋臂51抵靠在带本体1上表面后,用旋臂固定卡扣53将旋臂51扣住;然后调整带本体1的松紧,使其紧贴在手臂外侧,并且使得臂带的环围符合最佳测量大小,然后用搭扣钩面41与搭扣毛面42之间搭扣住,使得带本体1的环内径固定;4)、经步骤2)、步骤3)之后,臂带位置已经调整到合适位置,并且臂带的环围也符合最佳测量大小,此时将气袋内压入空气,血压计采集得到血压值的具体数据,最后气袋放出空气,测量结束;5)、将旋臂51从旋臂固定卡扣53中解除,调节环2将自动旋回,因为调节环2两直边间距为10-20mm,臂带的环围扩大20-40mm,此时无需再撕开魔术贴搭扣,轻松就可以把臂带从上臂取下;6)、下次使用时,臂带可以直接套在上臂合适位置,握住旋臂51带动调节环2向旋臂固定卡扣53一侧翻转;旋臂51抵靠在带本体1上表面后,用旋臂固定卡扣53将旋臂51扣住,即可开始血压测量,测量完成,重复步骤5)即可。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把臂带环围调节到最佳测量大小的前提下,首先,在调节环是松开状态,可轻松把臂带套在上臂适合测量位置,此时只要旋转调节环并固定,然后开始测量,这是环围最佳测量大小中进行的测量,可提升测量血压数据的准确性,最后,在测量完成后,只要松开调节环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血压计臂带,包括带本体(1)、调节环(2)、气袋(3)、搭扣钩面(41)与搭扣毛面(42),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环(2)限位于带本体(1)沿长度方向一侧的端部;所述带本体(1)设有内置的夹层,气袋(3)设于夹层内;所述搭扣钩面(41)固设于远离调节环(2)一侧带本体(1)的上表面;所述搭扣毛面(42)设于调节环(2)与搭扣钩面(41)之间;所述调节环(2)为长圆形,长圆形两直边间距为10-20mm;所述带本体(1)的厚度为2-4mm;所述调节环(2)于远离带本体(1)一侧直边设有转动调节件(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压计臂带,包括带本体(1)、调节环(2)、气袋(3)、搭扣钩面(41)与搭扣毛面(42),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环(2)限位于带本体(1)沿长度方向一侧的端部;所述带本体(1)设有内置的夹层,气袋(3)设于夹层内;所述搭扣钩面(41)固设于远离调节环(2)一侧带本体(1)的上表面;所述搭扣毛面(42)设于调节环(2)与搭扣钩面(41)之间;所述调节环(2)为长圆形,长圆形两直边间距为10-20mm;所述带本体(1)的厚度为2-4mm;所述调节环(2)于远离带本体(1)一侧直边设有转动调节件(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压计臂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调节件(5)包括旋臂(51)与固定环(52);所述旋臂(51)一侧与调节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祥林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乐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