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造雪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2033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提供热能浪费少,单位时间造雪能力强,而且装置简单、紧凑,成本低的人工造雪装置。在制造片状的薄冰片的造冰机1的薄冰片排出口的下方设有漏斗2,在这个漏斗下方设有碎冰机3,该碎冰机的壳体里配设一对的滚筒8a、8b,在各个滚筒的外围形成尖齿9,把提供到滚筒之间的薄冰片用对置的滚筒破碎或者粉碎,制造人造雪;在碎冰机3的下方,配设风动传送装置5a,5b,用于把从碎冰机产生的人造雪传送到滑雪场等场所。(*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过把造出的原冰粉碎,向诸如滑雪场的斜坡等处撒冰,而让人造雪模拟积雪的人工造雪装置。所以,近几年采用了不受气象条件干扰的造冰型人工造雪系统,使得滑雪场能够提前开放,使滑雪场的经营稳定,而得到好评。作为这样的人工造雪系统,例如特开平11-294914号公报的那套系统,该造雪系统在把造冰装置造的原冰送到撒冰装置的同时,通过一次粉碎机将冰粉碎成块状,用传送机送到撒冰装置,在撒冰装置用二次粉碎机把块状冰粉碎成用于撒冰的颗粒状以进行撒布。另外,为了造出水分少的人造雪(干雪),要把上述的原冰脱水,此脱水过程从形成原冰的制冰板流过高温冷媒来实现。另外,有如下的问题。脱水的冰表面由溶解的部分和冰冻的部分混合造出的人造雪质量不均一,而且因为不能连续的自动造冰,而使单位时间的人工造雪能力低。而且,碎冰装置用一次粉碎机和二次粉碎机两个阶段来碎冰,所以,装置复杂而且空间大成本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人工造雪装置,其构成为在制造片状薄冰片的造冰机的薄冰片排出口的下方设有漏斗,在这个漏斗下方设有碎冰机,该碎冰机的壳体里配设一对的滚筒,在各个滚筒的外围形成尖齿,把送到滚筒之间的薄冰用对置的尖齿破碎或者粉碎,制造人造雪;在碎冰机的下方,配设风动传送机,用于把从碎冰机产生的人造雪传送到滑雪场等场所。本专利技术的碎冰机的实施方案一一对滚筒外周的尖齿形状构成如下各尖齿均由三角锥体,三角锥体的底面是等腰三角形,长边的两腰沿滚筒的圆周方向,短边则与圆周方向垂直,另外,短边与三角锥顶点所形成的三角形切面相对于圆周的转动方向后退,而且,尖齿沿圆周方向连续设置,形成一列尖齿列,该尖齿列沿滚筒宽度方向相隔几mm的间隔形成各列,构成两个滚筒,这对滚筒按相反方向同步旋转。本专利技术的碎冰机的实施方案二一对滚筒的各外周尖齿形状构成如下在平行于滚筒宽度方向上连续形成V字形山谷一样的沟,在平行于滚筒圆周方向上形成V字形山谷一样的几条沟,使一个滚筒的转数与另一滚筒的转数产生转数差,并沿相互相反的方向旋转。本专利技术的碎冰机的实施方案二一对滚筒的各外周尖齿形成构成如下在平行于宽度方向上连续形成V字形山谷一样的沟,构成两个滚筒,使一个滚筒的转数与另一滚筒的转数产生转数差,并沿相互相反的方向旋转。另外,上述碎冰机的一对滚筒之间的空隙应能够调节。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人工造雪装置的系统图。图3表示碎冰机里的滚筒一例,(a)是俯视图,(b)是正视图,(c)是局部放大正视图。图4表示碎冰机里的滚筒的一例,(a)俯视图,(b)正视图,(c)局部放大正视图。图5表示碎冰机里的滚筒的另一例,(a)俯视图,(b)正视图,(c)局部放大正视图。在附图说明图1中的标号1表示制冰机,该制冰机是用来制造片状薄冰片的,有各种各样的构造,因为已为公知,省略说明。制冰机的下方有漏斗2,制冰机所制造出来的薄冰片从制冰机的下部排出口落到漏斗2里。漏斗2的下方有碎冰机3,从漏斗落到碎冰机3里的薄冰片被破碎粉碎,形成人造雪。通过碎冰机而形成的人造雪经由诸如旋转式给料机构成的给料机供应给风动传送机,通过该传送机向滑雪场进行空气压送。来自在风动传送机的一次侧5a的鼓风机10的空气被送入给料机4,来自给料机4的人造雪从风动传送机的二次侧5b被传送到滑雪场散布。在需要大量雪的时候,如图2所示,使用多台制冰机,并且对应每个制冰机设置一个漏斗,从各漏斗落下的薄冰片落到传送机6,(例如螺旋式传送机),由1台碎冰机收集,形成人造雪,用风动传送机把来自给料机4的人造雪运送到滑雪场,适当的散布。来自风动传送机一次侧5a的鼓风机10的被升温的空气,经过一次冷却器11被冷却到和外部气温接近的温度,然后经过二次冷却器12来脱水,运送到给料机4。来自给料机4的人造雪经由风动传送机二次侧5b被传送到滑雪场散布。碎冰机有一对滚筒,这对滚筒把薄冰片粉碎成人造雪。其一例如图3所示。图1、2所所示的碎冰机的壳体7里有如图3所示的一对滚筒8a、8b。在滚筒的外周横亘滚筒宽度地形成有多个其三角锥状尖齿9沿着圆周方向形成的尖齿列。各个滚筒由图上省略的驱动机以相反的方向旋转,把落到滚筒之间的薄冰片进一步粉碎,形成人造雪。尖齿的具体形状为三角锥的底面是等腰三角形,长边的两腰沿滚筒圆周方向,短边与滚筒圆周方向垂直,形成在滚筒的外围。而且,短边和三角锥的顶点所形成的三角形削面相对于旋转方向后退例如6度左右而形成滚筒外周。这些三角锥状的尖齿在滚筒的外周连续排列,形成尖齿列,尖齿列在宽度方向间隔数mm,形成多列,构成一个滚筒,与以同样方式构成的另一个滚筒成为一对。两滚筒沿着相反方向同步转动,把片状冰粉碎,生成人造雪。此时,人造雪的大小由两个滚筒之间的空隙α来调整,调节空隙的机构有很多种,省略说明。图4表示了另一个碎冰机的例子,它也是由一对滚筒8a和8b组成,在外周有尖齿9。但是,关于尖齿的形状,在与滚筒的宽度方向平行连续形成例如有90°角,带有深度约1mm到2mm的V字状山谷的沟;并且与滚筒的圆周方向平行形成各个例如有90°角的具有V字状山谷的沟而形成一个滚筒与以同样方式构成的另一个滚筒成为一对,两滚筒按照转数比例如1∶48左右而产生转数差,通过相反的方向旋转,由此把片状的薄冰片用磨碎的方式来粉碎,生成人造雪。根据与滚筒圆周方向平行形成几条沟,能让某一定大小粒径的碎冰通过,据此,粉状雪的成分里可以适当地混合具有一定大小的颗粒的人造雪成分。此外,适当地变更滚筒周方向和宽度方向的齿形沟的间距和V字形角度,可以生成具有各种粒径分布的人造雪。图5表示了另外一个碎冰机的例子,在滚筒外周的突齿形状,沿与滚筒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连续形成的具有例如90度角的V字形山谷的沟,构成一个滚筒,与以同样方式构成的另一个滚筒成为一对,一个滚筒与另一滚筒的转数之比例如为1∶48左右,按照相反的方向旋转,将冰粉碎片状冰。通过这样的尖齿构造,能把片状的薄冰片磨碎细化,所以,能够产生粉状雪成分占大部分的粉雪状人造雪。此外,适当的变更滚筒宽度方向的齿形沟的间距和V字形角度,可以形成带有各种粒径分布的人造雪。专利技术效果(1)因为无需造冰环节和脱水环节所用的低温冷媒和高温冷媒的交互流动,不对热能造成浪费,从而单位时间的造雪能力强。(2)应为不需要温热脱水工序,生成的冰表面不溶解,从而,可以制造出不是表面混有溶解部分和冰冻部分的、品质单一的人造雪。(3)通过调节碎冰机的一对滚筒之间的间距,可以制造出不同的人造雪,以适应与季节、气温相关的滑雪场。例如,滑雪场从10月上旬的严冬期开放到4月下旬左右,可以制造出符合当时气温的人造雪。(4)能够制造适应室外滑雪场以及室内滑雪场的人造雪。即,作为滑雪场的人造雪,虽然细小的粉末状雪能够适应室外和室内滑雪场,但是在室外滑雪场如果只有粉末状雪成分的话,人造雪会被风吹得飘起来,所以,会引起人造雪的散布困难,但是本装置可以造出易于散布的人造雪。权利要求1.一种人工造雪装置,该人工造雪装置的构成为在制造片状的薄冰片的制冰机的薄冰片排出口的下方设有漏斗;在这个漏斗下方设有碎冰机,该碎冰机的壳体里配设一对滚筒,在各个滚筒的外周形成尖齿,把提供到滚筒之间的薄冰片用对置的滚筒破碎或者粉碎,制造人造雪;在碎冰机的下方,配设风动传送机,用于把从碎冰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工造雪装置,该人工造雪装置的构成为: 在制造片状的薄冰片的制冰机的薄冰片排出口的下方设有漏斗;在这个漏斗下方设有碎冰机,该碎冰机的壳体里配设一对滚筒,在各个滚筒的外周形成尖齿,把提供到滚筒之间的薄冰片用对置的滚筒破碎或者粉碎,制造人造雪;在碎冰机的下方,配设风动传送机,用于把从碎冰机产生的人造雪传送到滑雪场等场所。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田胜纪堤弘三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东洋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