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肥系统增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18316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08: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肥系统增氧装置,属于水肥系统技术领域。该水肥系统增氧装置包括水培床组件、增氧组件、输水组件和出水组件。水培床组件包括水培床本体和由外至内依次设置于水培床本体内部的增氧池和水培床。在营养液循环的过程中,溶氧后的培养逐渐进入水培床,提高水培床内的溶氧量,循环溶氧过程,使水培床内的溶氧比使用增氧泵直接插入水培床溶氧的效果更加均匀,水培床内采用水循环增加溶氧量,营养液的流入和流出相对平稳,有效的降低营养液的表面波动,提高在增氧过程中培植浮板的稳定性,减少植物的根系受损的情况,进而有效的改善向营养液增氧过程中,培植浮板稳定性差的问题。

An oxygen adding device for water and fertilizer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肥系统增氧装置
本技术属于水肥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水肥系统增氧装置。
技术介绍
水培蔬菜因无污染农残、广受欢迎,现有的栽培技术中心,一般认为水上种植的关键在于营养液,即水肥,其实不然,营养液虽然是水上种植最重要的要素,但增氧是变数最大、影响最大、也容易被忽视的因素,营养液中可溶氧的量关系到蔬菜根系的健康生长,当营养液中可溶氧不足时,不仅影响到蔬菜的生长,缺氧环境中,厌氧微生物含量较高,对于营养液的回收也非常不利,甚至会导致营养液无法回收,当做污水排放,给配套的污水处理系统带来较大负担。现有技术中,一般向营养液中增氧常使用增氧泵直接向营养液泵氧或者搅动水体使溶液中氧含量的增加,这两种方式均会造成营养液的表面波动过大,容易导致培植浮板的稳定性变差,进而易导致植物的根系受损,影响植物的生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肥系统增氧装置,旨在改善向培养液增氧过程中,培植浮板稳定性差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水肥系统增氧装置包括水培床组件、增氧组件、输水组件和出水组件。水培床组件包括水培床本体和由外至内依次设置于水培床本体内部的增氧池和水培床,增氧组件包括增氧泵、输氧管件和出氧管件,增氧泵固定连接于水培床本体一侧,增氧泵输出端固定连通于输氧管件,输氧管件沿增氧池内壁设置,输氧管件固定连接于增氧池内壁,出氧管件均匀固定连通于输氧管件下侧,出氧管件底端位于增氧池底端,输水组件包括第一水泵、出水管件和第一进水管,第一水泵固定连接于水培床本体,出水管件一端固定连通于第一水泵的出水口,出水管件另一端位于水培床靠近增氧泵一端的底部,第一进水管一端固定连通于第一水泵的进水口,第一进水管另一端位于增氧池靠近增氧泵一端的底部,出水组件包括第二水泵、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第二水泵固定连接于水培床本体,第二进水管一端固定连通于第二水泵的进水口,第二进水管另一端位于水培床远离增氧泵一端的底部,第二出水管一端固定连通于第二水泵的出水口,第二出水管另一端位于增氧池远离增氧泵一端的底部。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输氧管件包括第一输氧管、连接管和第二输氧管,第一输氧管的两端相互连接,第二输氧管的两端相互连接,第一输氧管和第二输氧管通过均匀设置的连接管连通。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出氧管件包括出氧管和分氧器,分氧器固定连通于出氧管底端,分氧器位于增氧池底端。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分氧器包括分氧器本体和均匀开设于分氧器本体底端的出氧孔。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出水管件包括连通管和第一出水管,第一出水管固定连通于连通管底端,连通管上端固定连通于第一水泵的出水口,第一出水管设置于水培床底部。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出水管包括管体、分水管和两个封板,两个封板分别固定连接于管体两端,分水管设置为若干个,分水管均匀固定连通于管体一侧。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进水管上端固定连通有水肥管件。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水肥管件包括水肥管和闸阀,闸阀固定连接于水肥管。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底端均固定连通有过滤器。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过滤器包括过滤器外壳和均匀贯穿于过滤器外壳的过滤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上设计得到的一种水肥系统增氧装置,使用时,增氧泵泵入空气,空气进入输氧管件,流出输氧管件的空气进入出氧管件,在增氧泵泵入空气过程中,出氧管件内压力增大,空气通过出氧管件下端溢出,增氧池内培养液能更多的与空气接触,增加培养液的溶氧速度和溶氧量,打开第一水泵,增氧池内的培养液流入第一进水管,第一进水管靠近增氧泵,流出第一进水管内的培养液进入出水管件,流出出水管件的培养液流入水培床,氧气随培养液输入水培床,达到增加水培床内氧气含量的目的,打开第二水泵,水培床内远离增氧泵一端的培养液进入第二进水管,水培床内远离增氧泵一端的培养液的溶氧量较低,流出第二进水管的培养液通过第二出水管流入增氧池远离增氧泵一端,通过第一水泵泵入和第二水泵泵出,达到循环水培床内培养液的目的,增氧池内的培养液由远离增氧泵一端向靠近增氧泵一端移动,培养液移动过程中,培养液的溶氧量逐渐升高,使培养液溶氧充分,从根源上避免营养液无法回收产生的废水,在培养液循环的过程中,溶氧后的营养液逐渐进入水培床,提高水培床内的溶氧量,循环溶氧过程,使水培床内的溶氧比使用增氧泵直接插入水培床溶氧的效果更加均匀,水培床内采用水循环增加溶氧量,培养液的流入和流出相对平稳,有效的降低培养液的表面波动,提高在增氧过程中培植浮板的稳定性,减少植物的根系受损的情况,进而有效的改善向培养液增氧过程中,培植浮板稳定性差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水肥系统增氧装置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水培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增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输氧管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出氧管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分氧器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输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出水管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图8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水肥管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出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水肥系统增氧装置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0-水培床组件;110-水培床本体;120-增氧池;130-水培池;200-增氧组件;210-增氧泵;220-输氧管件;221-第一输氧管;222-连接管;223-第二输氧管;230-出氧管件;231-出氧管;232-分氧器;2321-分氧器本体;2322-出氧孔;300-输水组件;310-第一水泵;320-出水管件;321-连通管;322-第一出水管;3221-管体;3222-分水管;3223-封板;330-第一进水管;340-水肥管件;341-水肥管;342-闸阀;400-出水组件;410-第二水泵;420-第二进水管;430-第二出水管;440-过滤器;441-过滤器外壳;442-过滤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肥系统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培床组件(100),所述水培床组件(100)包括水培床本体(110)和由外至内依次设置于所述水培床本体(110)内部的增氧池(120)和水培床(130);增氧组件(200),所述增氧组件(200)包括增氧泵(210)、输氧管件(220)和出氧管件(230),所述增氧泵(210)固定连接于所述水培床本体(110)一侧,所述增氧泵(210)输出端固定连通于所述输氧管件(220),所述输氧管件(220)沿所述增氧池(120)内壁设置,所述输氧管件(220)固定连接于所述增氧池(120)内壁,所述出氧管件(230)均匀固定连通于所述输氧管件(220)下侧,所述出氧管件(230)底端位于所述增氧池(120)底端;输水组件(300),所述输水组件(300)包括第一水泵(310)、出水管件(320)和第一进水管(330),所述第一水泵(310)固定连接于所述水培床本体(110),所述出水管件(320)一端固定连通于所述第一水泵(310)的出水口,所述出水管件(320)另一端位于所述水培床(130)靠近所述增氧泵(210)一端的底部,所述第一进水管(330)一端固定连通于所述第一水泵(310)的进水口,所述第一进水管(330)另一端位于所述增氧池(120)靠近所述增氧泵(210)一端的底部;出水组件(400),所述出水组件(400)包括第二水泵(410)、第二进水管(420)和第二出水管(430),所述第二水泵(410)固定连接于所述水培床本体(110),所述第二进水管(420)一端固定连通于所述第二水泵(410)的进水口,所述第二进水管(420)另一端位于所述水培床(130)远离所述增氧泵(210)一端的底部,所述第二出水管(430)一端固定连通于所述第二水泵(410)的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管(430)另一端位于所述增氧池(120)远离所述增氧泵(210)一端的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肥系统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培床组件(100),所述水培床组件(100)包括水培床本体(110)和由外至内依次设置于所述水培床本体(110)内部的增氧池(120)和水培床(130);增氧组件(200),所述增氧组件(200)包括增氧泵(210)、输氧管件(220)和出氧管件(230),所述增氧泵(210)固定连接于所述水培床本体(110)一侧,所述增氧泵(210)输出端固定连通于所述输氧管件(220),所述输氧管件(220)沿所述增氧池(120)内壁设置,所述输氧管件(220)固定连接于所述增氧池(120)内壁,所述出氧管件(230)均匀固定连通于所述输氧管件(220)下侧,所述出氧管件(230)底端位于所述增氧池(120)底端;输水组件(300),所述输水组件(300)包括第一水泵(310)、出水管件(320)和第一进水管(330),所述第一水泵(310)固定连接于所述水培床本体(110),所述出水管件(320)一端固定连通于所述第一水泵(310)的出水口,所述出水管件(320)另一端位于所述水培床(130)靠近所述增氧泵(210)一端的底部,所述第一进水管(330)一端固定连通于所述第一水泵(310)的进水口,所述第一进水管(330)另一端位于所述增氧池(120)靠近所述增氧泵(210)一端的底部;出水组件(400),所述出水组件(400)包括第二水泵(410)、第二进水管(420)和第二出水管(430),所述第二水泵(410)固定连接于所述水培床本体(110),所述第二进水管(420)一端固定连通于所述第二水泵(410)的进水口,所述第二进水管(420)另一端位于所述水培床(130)远离所述增氧泵(210)一端的底部,所述第二出水管(430)一端固定连通于所述第二水泵(410)的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管(430)另一端位于所述增氧池(120)远离所述增氧泵(210)一端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肥系统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氧管件(220)包括第一输氧管(221)、连接管(222)和第二输氧管(223),所述第一输氧管(221)的两端相互连接,所述第二输氧管(223)的两端相互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天乐朱开才马会英贠富增徐炜张利刚李菁杨淑君王丽梅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